崖薑蕨

2025/09/14 12:42


▲台灣大學 20250914 崖薑蕨


▲加九寮溪 20200111 崖薑蕨


▲台灣大學 20250914 崖薑蕨,葉表


▲台灣大學 20250914 崖薑蕨,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914 崖薑蕨,近基部葉片披針形,呈心形緊貼根莖

主要特徵


大形著生性蕨類,根莖粗大,匍匐狀,密生褐色鱗片。葉緊密排列,不具葉柄;葉片披針形,一回羽狀分裂,革質,基部呈心形緊貼根莖;葉片上段羽狀深裂,裂片長三角形,末端尖;下段裂片三角形至橢圓形,末段鈍尖或圓;裂片與葉軸或裂片彼此之間易分離;葉脈明顯,裂片之主側脈相互平行,其間密布多排網眼,網眼中具分叉之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形,無孢膜。

近似物種


容易混淆的近似兩種蕨類:
崖薑蕨:主軸無柄。羽葉較直挺。近基部葉片披針形,呈心形緊貼根莖。孢子囊群呈橢圓形多。
槲蕨:主軸有柄。羽葉多波浪狀。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幾乎無柄。孢子囊群呈圓形居多。

基本資料


英文名:Rock-ginger Fern
和名:カザリシダ(飾羊歯)<Aglaomorpha coronans>
學名:Pseudodrynaria coronans (Mett.) Ching
簡誌:葉柄下部羽片漸短,翅漸寬,基部呈片狀。上段羽片末端尖窄,下段末端圓、寬,最寬處皆在基部。
別名:岩薑、骨碎補、假猴薑、穿石劍、崖蕨、崖姜<植物智:Aglaomorpha coronans (Wallich ex Mettenius) Copeland>
原產地:中國大陸、印度、尼泊爾、中南半島至馬來西亞,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苦蘵(燈籠果)

2025/09/14 12:23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又被稱為燈籠果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葉表,葉互生,葉片為廣卵形或長圓形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花,淡黃色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漿果球形,光滑,被膨大的宿存萼片所包被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分枝斜向或直立,全株被毛或近無毛,莖有綠、紫二品種,有稜。葉互生,葉片為廣卵形或長圓形,全緣或不規則淺裂。花單生於葉腋,開淡黃色花。漿果球形,光滑,被膨大的宿存萼片所包被。花果期夏、秋間。

相關小常識


從古至今都被視為民俗藥草之一種。

臺灣早在6~70年代自南美洲引進酸漿的栽培,於中部山區種植,因為消費者認知不高,且稍費工採收,故未被大量推廣。近年來農民自日本引入優良品種,在嘉義布袋地區種植。

口感酸甜並帶有獨特的果香,富含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和C)、礦物質和抗氧化物,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燈籠果可直接食用,也可製成沙拉、果醬、甜點等,是近年來在台灣逐漸受歡迎的特色農產品。

用途


食用(嫩葉以鹽水(去苦味)浸泡後煮熟食用。宿萼枯黃時為成熟,裡面的果實味道酸甜,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於製作沙拉、果醬、果汁和甜點)
藥用(清熱解毒:對於感冒、咽喉腫痛、腮腺炎等熱性疾病有效。利尿去濕:用於治療水腫、熱淋、濕熱黃疸等症狀。 消腫鎮咳:能幫助緩解咳嗽和皮膚上的疔瘡、天疱瘡等。行血調經:在民間也用於婦科,如調經。★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由專業人士指導)

培育


長時間的直射陽光有助於其強壯生長和豐富的產量。需要持續潤水而不過度澆水。它喜歡排水良好的土壤,反映了它對潮濕水平平衡的需求。每週澆水一次將維持它的健康和活力。作為常綠植物,當周圍的濕度配合其澆水計劃時,燈籠果 將蓬勃生長,全年保持葉綠濃密。

基本資料


和名:ほおずき
注音:苦蘵(ㄓˊ)
學名:Physalis peruvian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灯笼果<植物志:Physalis peruviana L.
原產地:大部分原產於熱帶美洲。今世界熱帶至溫帶地區廣為分布。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印度棗

2025/09/14 12:17


▲台灣大學 20250914 印度棗


▲台灣大學 20250914 印度棗,葉序


▲台灣大學 20250914 印度棗,葉表


▲台灣大學 20250914 印度棗,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914 印度棗,花與花序,呈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花瓣 5 枚,匙狀,具有短柄,外側有毛茸。


▲台灣大學 20250914 印度棗,樹幹

主要特徵


印度棗為鼠李科多年生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約 3~4 公尺,分枝斜生下垂,枝梢自幹左右兩側長出,成扁平狀,樹冠不規則形。葉互生,紙質,廣橢圓或心臟形,葉面有光澤,背面長白毛,葉尖有刺。花小形,多數,黃綠色,開放時徑 0.4~0.5 公分,生於新梢葉腋,呈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花瓣匙狀,色淡黃綠。核果,果形有球狀、橢圓形或橄欖形,徑 2~5 公分,果皮綠、淡綠或淡黃綠色,果肉黃綠色。

台灣農改所選出了四種印度棗流通於市面:蜜棗(約在12月上旬至2月下旬)、高朗3號(約在11月中旬至2月上旬)、仙桃蜜棗(約在2月上旬至4月上旬)、黃金蜜棗(約在12月至3月上旬)

相關小常識


在市場上看到又大又脆、綠色的水果,是台灣改良的印度棗(俗稱蜜棗、棗子),俗稱台灣蘋果。 常在湯裡面看到乾燥後暗紅色的,是我們常說的中國棗(俗稱紅棗)。

梵文稱迦羅迦、迦羅。

送禮時的含意為取其諧音(早),「棗」到美好、「棗」到幸福,祈願「棗」日成就等等。

用途


藥用(淨化血液、幫助消化、養顏美容的功效)。食用(果實除鮮食外,並適宜加工製造蜜餞及糖果材料等)

基本資料


學名:Ziziphus mauritiana L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中國西南部,印度、錫蘭。台灣於 1970 年代引進栽植。栽培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黃花鼠尾草

2025/09/13 12:46


▲二子坪 20250912 黃花鼠尾草


▲二子坪 20250912 黃花鼠尾草,葉表


▲二子坪 20250912 黃花鼠尾草,葉背


▲二子坪 20250912 黃花鼠尾草,花正面


▲二子坪 20250912 黃花鼠尾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方形,自基部傾斜上昇,被柔毛。花黃色,花序為垂繖花序,具腺點,花期 9~10 月。果實為小堅果狀。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 60 公分,莖方形,自基部傾斜上昇,被柔毛。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約 10 公分,纖細,被細毛;葉片長 3~8 公分,寬 2~4 公分,戟形,葉基具三角形裂片,葉尖銳形至漸尖形,葉緣鋸齒至齒牙狀,上表面被細毛,下表面光滑或葉脈被細毛,具腺點。花序為垂繖花序,呈疏總狀排列,頂生,長約 15 公分;苞片長 0.5~1 公分,卵形;花萼長 0.7~0.8 公分;筒形至鐘形,被細毛,唇裂,上唇全緣,銳形,下唇 2 齒裂,齒裂片長 0.15~0.2 公分,窄三角形;花冠長 2~3.5 公分,黃色,鐘形,具腺點,花萼近基部內面被一圈毛,唇裂,上唇長 0.4~0.6 公分,長橢圓形,2 裂,下唇 3 裂,中裂片長 0.2~0.4 公分,寬 0.5~0.6 公分,闊卵形,2 側裂片寬約 0.2 公分,卵形;雄蕊 2 枚,著生在花筒內;花絲長 0.4~0.5 公分;藥隔上臂長 0.5~0.6 公分,下臂長約 0.3 公分。果實為小堅果狀,長約 0.2 公分,倒卵形至圓形,具 3 鈍角,平滑。

基本資料


學名:Salvia nipponica Miq. var. formosana (Hayata) Kudo
簡誌:葉莖生,單葉,戟形,先端長漸尖至銳尖,牙齒狀粗鋸齒緣,表面被微毛,背面無毛或脈上被微毛及腺點。花冠黃色,筒內具毛環;孕性雄蕊花絲近基部具微裂之附屬物。
別名:黃花鼠尾草,臺灣日紫參,台灣琴柱草
原產地:產於台灣西北部低海拔濕潤地自生。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胡頹子

2025/09/12 12:45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胡頹子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胡頹子,葉表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胡頹子,葉背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胡頹子,果序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胡頹子,果實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胡頹子,樹枝上密被鏽色鱗片

主要特徵


常綠直立灌木,高可達3-4 m,具刺, 刺長2-4 ㎝;幼枝密被褐色痂鱗。 葉革質, 闊橢圓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0 ㎝, 寬1.8-5 ㎝,兩端圓鈍,幼葉表面被脫落性痂鱗;成熟葉表面光滑,背面密被銀白色痂鱗 及少數褐色鱗片,側脈7-9 對,葉柄長5-8 ㎜。 花1-3 朵集生於葉腋短小枝上;萼筒圓筒形 或漏斗狀圓筒形,筒長5-7 ㎜,裂片長3-5 ㎜, 花柱無毛。 果橢圓形,長12-14 ㎜,紅熟。

用途


種子與根入藥,止瀉、補肺虛。

基本資料


學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華中、華西至華南及日本。台灣於金門偶見於 太武山區。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金門植物誌(上卷)

進入閱讀更多...

鉤柱毛茛

2025/09/12 12:32


▲大屯山 20210516 鉤柱毛茛


▲大屯山 20250912 鉤柱毛茛,葉表


▲大屯山 20250912 鉤柱毛茛,葉背


▲大屯山 20250912 鉤柱毛茛,花


▲大屯山 20250912 鉤柱毛茛,花側面


▲大屯山 20210516 鉤柱毛茛,一般常見的聚合果有倒鉤

主要特徵


植株高約二十至五十公分,莖直立或匍匐,綠色,光滑無毛,常具走莖或地下莖,單葉,互生,葉單形,三出複葉或三深裂,先端銳尖,基部鈍形,頂小葉粗鋸齒緣,不再分裂,紙質或近革質,葉面綠、深綠、濃綠色,無托葉,葉柄長約六十至一百二十公釐,莖生葉柄短至無柄,兩性花,整齊花,花單生或聚繖花序,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約十五至五十公釐,花萼五裂,花瓣狀,乳黃、黃綠色,花冠放射對稱,徑約八至十二公釐,花瓣五枚,離生,一輪排列,黃色,長卵形,雄蕊多數,長約一公釐,花藥黃色,縱裂,雌蕊心皮多束,離生,螺旋排列,柱頭具明顯倒彎鉤,子房上位,子房一室,邊緣胎座,瘦果,扁圓形,長約五公釐,集生成頭狀,聚合果,球形,熟時黃褐色。

注意事項


毛茛科植物外形近似生長於濕地邊的水芹菜或菜市場常見的芹菜,常常因此而被誤摘回去,經煮熟食用而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由於生物鹼具刺激性和腐蝕作用,不能進行催吐,應緊急送醫院由專業醫生治療。

毛茛科植物可能對狗有嚴重的毒性;如果您認為您的狗吃過或接觸過此類植物而發生不適,建議尋求獸醫的幫助。

近似物種


毛茛屬的不同特徵:
鉤柱毛茛:植株較光滑,莖上多不見細毛。聚合果上的花柱,果實具有倒勾。
毛茛(禺毛茛):聚合果上的花柱,莖上有細毛,果實上無倒勾。

基本資料


注音:鉤柱毛茛(ㄍㄣˋ)
英文名:Ranuculus
學名:Ranunculus silerifolius Lev.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卷喙毛茛
原產地:台灣分布於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細葉饅頭果

2025/09/12 12:30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細葉饅頭果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表側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背側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細葉饅頭果,花序,雌雄花同株異花,雌花短梗,雄花具長梗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雄花正面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雄花側面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細葉饅頭果,雌花


▲龍洞岬灣步道 20200926 細葉饅頭果,雌花與果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果實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樹幹

主要特徵


小喬木。花期 5月至9月;果期 10月至翌年1月。雌雄花同株異花。食用(嫩莖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光滑。葉互生呈 2 縱列,葉片稍厚革質,平滑,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尖頭或鈍頭,先端突尖,基部漸狹形,全緣。雌雄花同株異花,簇生,微小;淡黃綠色。雄花具長梗,花被 6 枚,卵形, 2 列;雌花梗短,花被圓筒形,6 裂,子房 7 室;花柱圓筒狀倒卵形,先端 7 裂。蒴果扁平,花柱宿存;果實膨大醒目,外側有凹稜,像小南瓜,樣子與其說像饅頭,不如說像包子;種子成熟時呈紅色。

用途


藥用(葉治僂麻質斯,神經痛,袪痰;根治濕疹,風濕關節炎,蛀骨,四肢無力)。蝴蝶食草(葉子:台灣琉璃小灰蝶、台灣單蛺蝶、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ラミカンコノキ<Glochidion rubrum Blume>
學名:Glochidion rubrum Blume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幼時略被毛。葉倒卵形、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光滑,長3-8 cm,寬1.5-4.5 cm,先端鈍,基部銳尖,偶略歪。果扁球形,光滑。
別名:饅頭果、細葉饅頭果、光葉饅頭果、台闽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rubrum Bl.>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福建、印度、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深圳植物誌

進入閱讀更多...

車前草

2025/09/12 12:21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車前草


▲魚蕨步道 20201107 車前草,葉表


▲魚蕨步道 20201107 車前草,葉背


▲魚蕨步道 20210417 車前草,花序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車前草,果序,蒴果卵圓形

主要特徵


車前草高度約 15~30 公分,地下莖粗短,鬚根發達,根生,沒有莖的構造。11~15 片葉片呈簇生狀,葉卵狀或橢圓形,波狀緣。花朵腋出,穗狀花序著生多數小花,小苞片卵形,雌雄同株,花色白色,小花無柄,花序有長梗,有毛,萼片 4 枚,綠色,狀長橢圓形,先端尖而反捲;花冠筒很小, 4 裂。雄蕊 4 枚,抽出花外,花藥卵形。蒴果,卵狀長橢圓形,橫裂(即蓋果)。橢圓形的果實中藏有 4 到 6 顆的種子。

依照種子的大小和多少,又可以分成大車前草和車前草二種。

用途


救荒野菜(需水煮調味)。藥用(種子: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袪痰。治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赤腫痛,痰熱咳嗽;全草:清熱利尿,吐血衄血,癰腫,瘡毒。車前草富含膠質,食入後吸水膨脹,吃了會有飽足感,可促進腸道蠕動,治療便秘)。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バコ(大葉子)<Plantago asiatica L.>
學名:Plantago asiat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五斤草、牛舌、牛遺、車前、車前草、車輪菜、當道、蝦蟆衣、芣苢『詩經』、車輪草、车前、车轮草、猪耳草、牛耳朵草、车轱辘菜、蛤蟆草<中国植物志:Plantago asiatica L.>
原產地:中國、朝鮮、俄羅斯(遠東)、日本、尼泊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生於草地、溝邊、河岸濕地、田邊、路旁或村邊空曠處,海拔3-3200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風輪菜

2025/09/12 12:20


▲二子坪 20210411 風輪菜


▲二子坪 20210411 風輪菜,花序與葉表


▲二子坪 20210411 風輪菜,葉背與花序的背面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風輪菜,花,花萼筒密被毛

近似植物


容易混亂的相近兩種植物:
光風輪:花萼筒毛稀而短。葉表面無毛。
風輪菜:花萼筒密被毛。葉被短柔毛,莖直立或斜升有節。

用途


藥用(風清熱,活血止血,解毒消腫。治感冒,中暑,肝炎,腸炎,疔瘡腫毒,毒蛇咬傷)。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クルマバナ(沖縄車花)<Clinopodium chinense subsp. chinense>
學名: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Kuntze
簡誌:多年生草本;葉片長2-4 cm,寬1.5-3 cm,基部楔形至圓形,兩面被長曲柔毛,上面較密,下面疏,葉柄長5-10 mm。花序半球形;萼齒先端刺尖;花冠紫紅色。
別名:工藤氏塔花、小本夏枯草、風輪菜、风轮菜<植物智: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tze.>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全台灣中低海拔荒地及路旁。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倒地蜈蚣

2025/09/12 12:16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倒地蜈蚣


▲加九寮溪 20200620 倒地蜈蚣的葉表


▲加九寮溪 20200620 倒地蜈蚣的葉背(一)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倒地蜈蚣,花正面


▲大屯山公園 20250912 倒地蜈蚣,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 30 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 甚少形成其它花序 )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

釘地蜈蚣(台語),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葉有葉柄,全年開花。也有人稱它為墓仔埔花(台語)。

用途


據說在醫美診所裡頭,有時候會使用蜈蚣草的真空包水藥給患者消炎、消腫用。

藥用(熱解毒、利濕、止咳、和胃止嘔、化瘀。治嘔吐、黃疸、血淋、風熱咳嗽、腹瀉、跌打損傷、疔毒、中暑、痢疾、火傷、瘡癤、傷風、筋骨痛)。

基本資料


學名:Torenia concolor Lindl.
簡誌: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葉卵形至三角卵形,長2-5 cm。萼片花時長15-20 mm,果時長25-40 mm;花冠深藍色或白色,長25-40 mm,無毛。
別名:單色蝴蝶草,倒地蜈蚣、四角銅鑼、四角銅鐘、蜈蚣草、地娛蚣、過路蜈蚣、Rararyom(排灣)、单色蝴蝶草(中国植物志:Torenia concolor Lindl.)
原產地:全島低海拔向陽草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