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管束植物說明

2019/12/15 09:54

這個網站盡量依據特生中心與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分類為主要方式,非最新分類法或是不盡完善之處請多見諒。(增補中)

生物分類法 簡略歷史說明



早期的現代植物學 Crantz的Classis cruciformium, 1769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瑞典語:Carl von Linné),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植物學(西元1753),林奈用了四個分類等級:綱、目、屬和種。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近年來,分子系統學(英語:Molecular phylogenetics)應用了生物資訊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為中國近代最先有的植物對照書,共1714種,各類篇輻及種數不一,附圖超過1800幅;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在作者吳其濬死後一年,由山西太原陸應榖校印刊行。

卡爾·林奈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英語: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 或 Binary Nomenclature)。早在林奈200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安兄弟(法語:Gaspard Bauhin,Caspar Bauhin;拉丁化:Casparus Bauhinus,1560年-1624年)發明了這種方法。

生物分類法(英語:Taxonomy),又稱科學分類法,是用生物分類學方法來對生物的物種分組和歸類的辦法。以級別為基礎的系統層次結構中使用的一個固定數量的層次,域、界、門、綱、目、科、屬和種。無級別系統使用任意數量的層次。分類的群體被稱為分類單元。

現代生物分類法 說明


植物的命名。學名之結構與法則:

  • 植物學名 = 屬名 + 種名 + 命名者

屬名(generic name):

  • 字首必須大寫,大多是名詞或帶名詞性質的詞,用單數主格。其來源是古拉丁名、希臘名或者是其他文字的拉丁文化的字詞,用以表示重要特徵、植物原產地,或以人名來命名。

種名(specific epithet)

  • 字首小寫,以斜體字或畫底線表示之,大多是形容詞,其性、數、格必須和屬名一致,其含意是植物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原產地、用途或有其紀念性。

命名者(author):命名者可為全名或縮寫,字首必須大寫且不可斜體。

  • cv.:栽培變種(園藝種)(原拉丁文:cultivarietas)
  • et:X et Y ,表示 X 與 Y 一起命名此一物種
  • et al.:和其它的(人、事、物)(原拉丁文:et alii)
  • ex.:X ex. Y ,表示 X 以建議此名 ,Y 是以論文公開命名此物種
  • emend.:X emand Y,表示 X 修改 Y 的命名方式(emendavit)
  • in:X in Y,表示 X 是正式命名者,但由 Y 以論文公開此名
  • sp:種(species)
  • subsp.或ssp.:亞種(subspecies)
  • var.:變種(同種而分布不同地理位置,而有性狀上的差異者)(varietas)
  • subvar.:亞變種(subvarietas)
  • f.:品型、品種(forma)
  • f.:X f. 表示根據 X(人名)(fide)
  • f.:f. X 表示是 X 的兒子(filius)
  • nov.:新的(novus)
  • auct. non.:X 表示著作非 X(auct. non.)
  • ╳:雜交(hybrid)(母株(提供柱頭以結果者) ╳ 公株(提供花粉者))
  • +:嫁接(graft)

特生中心 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100/index.aspx

註:中文名稱、學名、簡誌等資料多引用「特生中心」之資料

林務局 自然保育網 植物: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710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共六卷(分類的基準)
 台灣樹木 解說
 台灣海岸濕地植物
 台灣植物癭

Plants of TAIWAN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植物電子書(同物異名的基準)
http://tai2.ntu.edu.tw/ebook.php
 第一版臺灣植物誌 Flora of Taiwan, 1st edition
 第二版臺灣植物誌 Flora of Taiwan, 2nd edition

植物界 网站群:


http://www.iplant.cn/
 中国植物图像库
 中国植物志
 花伴侣 APP

註:簡體別名多引用「中国植物志」之資料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


http://db.kahaku.go.jp/webmuseum/

註:查詢學名之後,對照出來的「和名」名稱,為日文正式名稱,多引用「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的資料

陵齒蕨屬 / 鱗始蕨屬的發現


一位英國的植物學家同時也是蕨類學家 James Edward Smith,以英國的外科醫生 Lindsay 為名並命名了一個蕨類的屬 Lindsaea 鱗始蕨屬以紀念他的發現。

鱗始蕨科或陵齒蕨科(Lindsaeaceae)的「鱗始」,是「開始具有鱗片」的意思。蕨類植物在演化過程中,身上的毛漸漸演化成為鱗片,而鱗始蕨科的蕨類,是介於由毛演化到鱗片中間(窄鱗片),即外形看起來像毛,但實際上卻已經是鱗片。陵齒蕨科的另一個特徵是,是它們都具有開口朝外的孢膜。

俄氏 / 奧德漢(奧氏)


Richard Oldham,1837-1864

俄氏草是為了紀念最初採集者英國人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而命名。俄氏草的種小名「oldhamii」便是奧德漢的姓氏Oldham拉丁化而來,不過因為翻譯的譯音,被翻譯為罕見的「俄氏」,而未稱為奧氏。奧德漢雖然只在台灣採集一、二個月,採集成果卻相當豐碩,在台灣採集了約600種植物標本,其中61種屬於新種,奧德漢在整個東亞採集的91種新種中,台灣新種就佔了三分之二。如台灣及己(Chloranthus oldhami)、奧氏虎皮楠(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var.oldhamii)等。

學名或中文名裡掛有奧德漢的姓氏,令人遺憾的是,奧德漢卻因為先天的心臟宿疾,在台灣採集不過兩個月就舊疾復發而匆匆返回中國大陸醫治,最後在1864年11月病逝中國廈門,享年不過27歲。

早田文藏(はやた ぶんぞう)


1874年12月2日-1934年1月13日

中名或學名以紀念早田/Hayata者,以粗體標示。下列共有蕨類一種,雙子葉植物11種,單子葉植物一種,合計13種。為「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

早田氏鱗毛蕨(Dryopteris subexaltata(Christ) C. Chr.),鱗毛蕨科
球果杜英(Elaeocarpus sphaericus(Gaertn.) Schumann var. hayatae(Kaneh. & Sasaki) C. E. Chang),杜英科
台灣山毛櫸(台灣水青岡,Fagus hayatae Palib. ex Hayata),殼斗科
台灣草莓(Fragaria hayatae Makino),薔薇科
單花牻牛兒苗(Geranium hayatanum Ohwi),牻牛兒苗科
早田氏冬青(Ilex hayataiana Loes.),冬青科
早田氏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 L. var. hayatae(Yamam.) Ohwi),爵床科
蘭嶼野牡丹藤(Medinilla hayataina H. Keng),野牡丹科
早田氏蛇根草(Ophiorrhiza hayatana Ohwi),茜草科
早田氏鼠尾草(Salvia hayatana Makino ex Hayata),脣形科
假繡線菊(Spiraea hayatana H. L. Li),薔薇科
恆春野茉莉(早田氏紅皮,Styrax formosana Matsum. var. hayataiana(Perkins) Li),安息香科
早田氏菝葜(菱葉菝葜,Smilax hayatae T. Koyama),菝葜科
早田氏柃木(Eurya hayatae Yamam.)[14],茶科(或五列木科)

納薩尼爾·瓦立池 Nathaniel Wallich


1786年1月28日-1854年4月28日

出身丹麥的植物學家和外科醫師。起初他在靠近加爾各答的丹麥殖民地工作,後來加入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他參加了加爾各答的植物園之建立,並發表許多動植物的學名,日後許多動植物學者研究他大量的收藏時,常援用他的名字作為命名他所採集的新種類。

以瓦立池命名的動植物:
多星韭 Allium wallichii
枯球籮紋蛾 Brahmaea wallichii
彩雉 Catreus wallichii
垂茉莉 Clerodendrum wallichii
瓦氏旋花Convolvulus wallichianus Spreng.
長序水麻 Debregeasia wallichiana
非洲芙蓉 Dombeya wallichii
大羽鱗毛蕨 Dryopteris wallichiana
寬托葉老鸛草 Geranium wallichianum
白色鈴鐺花型毬蘭 Hoya wallichii
川芎 Ligusticum wallichii
藍罌粟 Meconopsis wallichii
肉托竹柏 Nageia wallichiana
喬松 Pinus wallichiana
瓦氏鳳尾蕨 Pteris wallichiana J. Agardh
紅松尾 Rotala wallichii
Rubus wallichii
紅木荷 Schima wallichii
Schefflera wallichiana (Wt. & Arn.) Harms
西藏紅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喜馬拉雅榆 Ulmus wallichiana
印度纈草 Valeriana wallichii

查爾斯威佛 Charles Wilford


Charles Wilford是專門的植物採集者。1857-59年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Kew植物園)任職。他主要的工作是將採集自各地的標本送回英國皇家植物園,在英國的學者便可以不用出門就將標本分門別類作進一步的研究。1858年6月 Wilford 乘坐 ”Inflexible”堅忍號戰艦先後造訪台灣府(台南)、打狗(高雄)、瑯矯(恆春北方海口灣)、鵝鑾鼻、蘇澳、基隆及艋舺(萬華),最後抵達台灣府(台南),並且在返回廈門途中,順道探訪了澎湖。繼 Robert Fortune以後,第二位來臺灣採集的歐洲植物學者。Wilford在臺灣採集到許多的植物,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及威氏鐵角蕨 (Asplenium wilfordii)即以他的姓命名;目前收藏於英國皇家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