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生長緩慢,木質十分堅硬。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葉表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葉背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正面直徑約2.5cm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背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未熟果正面(一般為五瓣,這個為特殊的四瓣)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未熟果五瓣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樹枝與葉的關係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樹幹
主要特徵
生長於小灌木至中型喬木之間,高度可達10公尺。樹幹直徑可達1米,但通常較小,基部有分枝。葉片對生,有6至10片對生小葉,小葉具細尖,基部有托葉。
完全花、輻射對稱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片,萼片綠色,不融合。花冠5片,花瓣不融合,藍紫色。雄蕊10枚,不融合。子房5室,每室1顆胚珠。果實為具翅蒴果,成熟時呈橘色。種子顏色深,假種皮鮮紅色。成熟後會結出帶有紅色果肉和黑色種子的橙黃色果實。
網路有販賣約250元以上(5吋盆)。
用途
具有多種藥用、文化和經濟用途。其汁液和其他植物衍生物可用於治療梅毒(在西班牙征服新大陸時期因其用於治療梅毒而得名)、發燒、全身疼痛、痛風、關節炎、風濕病、扁桃體炎、皮膚病、便秘、魚類中毒,也可作為強化茶的配料。煮沸葉子製成的茶可用作墮胎藥。其木材富含樹脂,散發淡淡香氣,自古以來被用於藥用和香料。
木質極為緻密堅硬,曾用於製作滾珠軸承、保齡球和魚棒。如今,它已成為備受追捧的木雕木材。它也是巴哈馬的國樹,並受到保護。儘管癒創木生長緩慢,但由於其美麗的花朵,如今也被用於園藝貿易。
培育方式
原產於乾燥地區,能在最小水分下茁壯成長,並且具有抗旱能力。每2-3週澆水一次,並在澆水之間讓土壤乾燥。最好在戶外種植,藥用癒瘡木 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這種土壤類似於它的自然棲息地。
基本資料
學名:Guaiacum sanct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佈於盧卡亞群島的所有島嶼群以及南佛羅裡達、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和南美洲。生長在沿海和內陸的石灰岩乾闊葉常綠林(矮林)中。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IUCN 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植物。
參考文獻:Leon Levy Native Plant Preserve(美麗的巴哈馬植物園)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表,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31 珠芽狗脊蕨,孢子囊群(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芽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芽(微距),像是電影異形的卵,也很像巴洛克的裝飾花草造型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珠芽狗脊蕨,葉表面上長出許多不定芽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珠芽狗脊蕨,葉表上的不定芽,當不定芽成熟轉成綠色,脫離母體掉落地面後,可長成一株株的幼苗,大幅縮短生長所需時間。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近基部1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近基部2
主要特徵
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
此植物的短直立莖具有不等長的羽片,孢子囊群則生長於小羽軸的兩側。
基本資料
學名: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
簡誌: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
別名:東方狗脊蕨<簡誌: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珠芽狗脊<植物志: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
原產地:分佈日本、中國大陸,臺灣低海拔溝渠附近常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葉表,邊緣呈不規則波狀緣,裂片念珠狀,葉片革質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附生,根莖長匍匐狀,徑長 2~3 公分,被棕色鱗片,鱗片纖毛狀。單葉,一回羽狀深裂,叢生;無葉柄;上部葉具不規則窄翼;葉片長 50~60 公分,寬 10~20 公分,橢圓形,下部羽狀深裂,裂片全緣,上部羽片長 5~10 公分,寬 1~2 公分,很窄,邊緣呈不規則波狀緣,裂片念珠狀,葉片革質,葉脈明顯,呈網狀脈,網內有游離小脈。孢子囊堆圓形,著生在葉片上部念珠狀的裂片上,無孢膜。
基本資料
學名:Aglaomorpha meyeniana Schott.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產在恆春半島、南仁山、東部等一帶海拔 300 公尺以下谷地森林樹幹上,常長在長尾柯樹幹,離地約 5~6 公尺處。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稀有瀕臨滅絕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果
主要特徵
蔓性藤本,植株具卷鬚,卷鬚生於葉腋,單一不分叉。葉互生,長 3- 6 公分,寬 3~4 公分,兩面密生剛毛,3~5 裂或不裂,三裂者常成戟形,鋸齒緣,葉脈 5~7 出;葉基心形,柄長 約 2 公分,密生剛毛。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成總狀花序,6~7 朵花集生於花序頂端,總梗長 1.5~2.5 公分;小花梗長約 0.5 公分,花萼合生成筒狀,先端細 5 裂;花瓣黃色,花形與雌花相似但稍小;雄蕊 3 枚,貼生於冠筒上,幾無花絲,其中 2 枚雄蕊之花藥 2 室,另 1 枚雄蕊之花藥 1室;雌花單一,具長梗,梗長 2.5~3 公分;花萼合生成筒狀,先端 5 裂,裂片細,長約 0.1公分;花瓣黃色,徑 0.6-1公分,似勳章,先端 5 或 6 裂,裂片成倒三角形,先端截形,頂端微凹,長約 0.3 公分,寬 0.3~0.4 公分,冠筒上常具退化雄蕊;花柱 3 裂,每一裂片先端 2 叉;子房下位,3 室,側膜胎座。漿果具長梗,下垂,長橢圓狀球形,長 1.5~1.8 公分,徑約 1.2 公分,黑熟;種子多數,乳白色,卵形,披白色毛,長約 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先端凸出。
相關小常識
本種侵略性強,隨處攀緣,影響作物生長。果有毒,誤食將造成腹瀉。
近似物種
馬㼎兒:花是綠白色,果長條形。
垂果瓜:花為黃色。果為黑色,
黑果馬㼎兒:果為橢圓形。
基本資料
學名:Melothria pendul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等地低海拔之路旁或農田。2001年被發表為歸化於西部低海拔平原之農田之歸化物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長在樹幹上的花
主要特徵
可可樹屬常綠性小喬木,樹型呈簇生狀;樹幹筆直,樹皮黃褐色至黃灰色,略粗糙,具有多數的分枝;小枝斜上昇或水平伸展,有纖細的毛茸或近似光滑無毛。嫩葉紅褐色,老葉表面濃綠色,背面淡綠色。成熟的可可樹高約 8 公尺,全年都會生出小花及果實,果實生長於主幹或老枝上,果實長橢圓形,表面有 10 條隆起稜線,並具疣狀凸起,初呈青紫色,轉紅褐色,成熟後變成橙黃色或鮮紅色,剖開後內有 30~40 粒的白色種子,種子即為可可豆。
基本資料
學名:Theobroma cacao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栽培種,台灣自 1901~1910 年間便已引[進栽植,中南部一帶略有試驗性栽植,數量不多;1922 年開始自印尼爪哇輸入種子試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排香草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排香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排香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排香草,花正面,花萼鐘形,裂片5;花冠黃色,裂片5,卵形,雄蕊5;柱頭單一。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排香草,蒴果球形
主要特徵
直立無毛草本;莖通常叢生,4稜,高可達60cm ,上部多分枝。葉膜質,卵橢圓形,銳尖或漸尖頭,基部漸尖,全緣或略波緣。花黃色,1-2朵腋生,花冠裂片卵形。
網路價格:約150-200元左右
用途
藥用(祛風,止咳,調經。 用於感冒咳嗽,氣管炎,哮喘,月經不調,神經衰弱。)
基本資料
學名: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
簡誌: 直立無毛草本;莖通常叢生,四稜,高達60 cm,上部多分枝。葉膜質,卵橢圓形,長1-8 cm,銳尖或漸尖頭,基部漸尖,全緣或略波緣;葉柄長5-10 mm。花柄長1.5-3.5 cm;花冠裂片卵形,長4 mm。果球形,徑3-5 mm,縱裂。
別名:
原產地:台灣低至中海拔地區。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與宿主(茵陳蒿)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的宿主(茵陳蒿)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列當科),葉表(微距),兩面都密布短毛,呈現厚紙質的廣卵形,邊緣具有黑色點點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花側面,花冠2唇化,上唇兜帽狀,外被長毛;下唇3瓣,中裂片具2摺唇。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陰行草,花正面,上唇兜帽狀,將雄蕊及花柱包覆。瓣緣紫紅色,外被長直毛。
主要特徵
一年生半寄生直立草本(宿主-茵陳蒿)。全株被毛。葉對生或上半部葉互生,3深裂(小裂片羽狀深裂,中央裂片較長),兩面粗糙。花單生葉腋;花萼筒狀,具稜(10),萼片5,具2小苞片;花冠筒狀,二唇化,上唇兜帽狀,邊緣略內折;下唇3片,中央一片上方具2摺唇;2強雄蕊,位在上唇內。花瓣黃色。盛花期在6月。果熟9月。
相關小常識
據說現在分布與發現地點多在墓地居多。
原本被認為是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的一部分,根據APG新系統,陰行草屬現屬於列當科下。
基本資料
學名: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簡誌:半寄生直立草本,被毛。葉對生或上半部葉互生,全緣。花單一,腋生;花萼筒狀,10稜,萼片5,具2小苞片;花冠筒狀,二唇化,上唇兜帽'狀,邊緣略反折;下唇3片,具二摺唇;二強雄蕊,位在上唇內,花藥兩兩相聯。蒴果完全包在花萼內,胞背開裂。一年生草本。葉三深裂,裂片羽狀深裂,中央裂片較大,兩面粗糙。花瓣黃色。
別名:
原產地:西伯利亞、內蒙、中國、香港、朝鮮半島、日本、台灣。
寄主植物:茵陳蒿(菊科)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高士佛赤楠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高士佛赤楠,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高士佛赤楠,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高士佛赤楠,花正面
主要特徵
小喬木,株高可達數米。枝光滑。葉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9-12cm,先端鈍,表面密被油點,側脈明顯,約20對;葉柄長1-2cm。果球形,徑約1.5-2cm。
基本資料
學名:Syzygium kusukusense (Hayata) Mori
簡誌:枝光滑。葉革質,長橢圓形,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9 - 12 cm ,先端鈍,表面密被油點,側脈明顯,約20對;葉柄長1-2 cm。果球形。
別名:
原產地:多產於恆春半島。特有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常綠攀緣性灌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花。花單生葉腋;花瓣兩輪6-8瓣,初開時綠色,隨後轉黃色。雄蕊多數,心皮10-25枚。花瓣彎曲如鷹爪,故名。是先民常用的髮飾-香花。綠花時沒有什麼香味,轉為黃花時就具有香味。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鷹爪花,側面,但花色似乎沒有轉黃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鷹爪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鷹爪花,果實,鷹爪花的果實為聚合果,意指由多個心皮組成的果實,這些心皮在花朵凋謝後,各自發育成獨立的果實,但仍聚集在同一果梗上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鷹爪花,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蔓性灌木,小枝綠色,老莖灰白色,常有刺。單葉互生,革質,沒有托葉,葉柄長 0.5~1 公分,葉長 12~16 公分,寬 4~6 公分,葉面綠色,富有光澤,闊披針形或是長橢圓形,葉端銳,葉基楔形,全緣波狀,葉背淺綠色,羽狀側脈 8~10 對,葉柄粗短、深綠色,葉兩面都平滑。花單生或叢立,腋出,1 朵花有心皮 10~25 枚,卵形或是倒卵形,花冠徑 2~4 公分,花被 3 輪,共 6 瓣,綠花時沒有什麼香味,轉為黃花時就具有香味;雄蕊綠色,雌蕊黃色。聚合果,熟黃,徑約 2 公分,長約 4 公分。
近似物種
常見的水果-釋迦,就屬番荔枝科。可做香水的鷹爪花及香水樹亦是番荔枝科。
用途
蝴蝶幼蟲食草(葉是青斑鳳蝶和綠斑鳳蝶幼蟲的食草)
藥用(根:殺蟲。治瘧疾;果實:清熱解毒。治瘰癧)
可做香水
培育方式
春季適合繁殖期;繁殖可用播、種壓條法或扦插法,但大部分是以播種為主。目前野生鷹爪花雖不常見,藥用或觀賞栽培者仍多。
基本資料
學名:Artabotrys hexapetalus (L. f.) Bhandari
簡誌:無描述。
別名:五爪蘭、鹰爪花<植物志:Artabotrys hexapetalus (L. f.) Bhandari>
原產地:產於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多見於栽培,少數為野生。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國也有栽培或野生。台灣多為栽培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葉表側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葉背側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羽葉葉表與主軸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羽葉葉背與主軸,基部心形。葉脈游離,單一或分叉一次。每脈對應一齒,具回脈。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葉枕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近基部上方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觀音座蓮,近基部下方

▲台北植物園 20181125 蘭嶼觀音座蓮 孢子囊群(微距)
主要特徵
大型蕨類,植株高度可達 3~4 公尺高,莖為塊莖,根粗,莖短、肥大,完全露出土面,塊莖內含澱粉,布滿葉足與托葉形成的塊莖組織。幼葉一回,捲旋;成熟葉二回,葉大,長可達 3~4 公尺,為二回羽狀複葉,柄上有關節,小羽片狹長形,基部膨大,形成葉枕(pulvinus);末端漸尖,寬約 1 公分,邊緣有圓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長,幾乎接近中肋,用手摸之不刺人;游離脈,至多具一分叉點,多少具由葉肉生成或葉緣伸出之假脈及回脈(recurrent veins)。孢子生於葉背近葉緣處,成群集生,褐色,呈屈折迴繞排列。本種與觀音座蓮差別在於回(迴)脈延伸至中肋,觀音座蓮回脈只延伸 1/2 至 1/3 處,葉軸基部有窄形鱗片,葉片、羽片基部,或幼葉葉柄上具腫大葉枕。
近似物種
蘭嶼觀音座蓮:回脈可達小羽片的中脈附近。孢子囊群(一組可能少於10個)。小羽片基部多為心形。
觀音座蓮:回脈至孢子囊群附近。孢子囊群(一組為10個上下)。小羽片基部為多楔形。
用途
製酒原料(塊莖內含澱粉)。
基本資料
學名:Angiopteris palmiformis (Cav.) C. Chr.
簡誌:幼葉一回,柄上有關節,成熟葉二回,長2m,小羽片寬1cm,葉緣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長,幾乎接近中肋。
別名:
原產地:分布菲律賓、泰國,臺灣在蘭嶼普遍可見,恆春半島則有零星分布。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易受害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