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茄苳(穗花棋盤腳)

2024/07/14 12:52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葉表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葉背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花序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掉落於水池裡的花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果卵形長橢圓狀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枝下垂。葉長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尖至圓,先端短漸尖,長達 22~35 公分,寬達 7~14 公分。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 20~80 公分;花瓣長橢圓形,淡綠或淡玫瑰色。果卵形長橢圓狀,長達 5~7 公分,具不明顯四稜。

用途


木材(質軟而輕、易腐朽)。防風林。藥用(樹皮含豐富單寧。根:清熱。治熱病發熱;葉:袪濕止癢。治皮膚搔癢,水痘;果實:止咳平喘,止瀉。治咳嗽,哮喘,腹瀉;種子:清熱利濕,退癀,止痛。治目赤腫痛,黃膽,腹痛,疝氣。)。

基本資料


和名:サガリバナ<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
學名:Barringtonia racemosa (L.) Blume ex DC.
簡誌:小喬木,枝下垂。葉長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尖至圓,先端短漸尖,長達35 cm,寬達14 cm。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80 cm;花瓣長橢圓形,淡綠或淡玫瑰色。果卵形長橢圓狀,長達7 cm,具不明顯四稜。
別名:穗花棋盤腳、玉蕊<中国植物志: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
原產地:亞洲熱帶、非洲、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上、台灣。台灣分布南部及北部海岸。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金黃蜻蜓

2024/07/06 12:58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金黃蜻蜓,雌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金黃蜻蜓,雌

主要特徵


雌雄體色不同。

體長44-50mm,雄蟲複眼藍綠色,胸部藍灰色,腹部灰藍色具粉末,翅膀透明,後翅基具少許的黑褐色斑,翅痣黃褐色,腹端末2節藍黑色,雌蟲複眼褐色或藍綠色,合胸前視金黃色,側視具黑褐色或褐色粗線條紋, 底色金黃,翅透明,翅痣黃色,此為命名的由來。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可從腹末節構造分辨,老熟雄蟲體色漸淡,複眼呈藍綠色,腹部也灰藍色,雄蟲外觀近似呂宋蜻蜓可從後翅基及腹端分辨。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山區,常見於路邊溝渠、池塘等水域活動,適應能力好,數量多。

基本資料


學名:Orthetrum glaucum (Brauer, 1865 )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山區,常見於路邊溝渠、池塘等水域活動,適應能力好,數量多。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鼎脈蜻蜓

2024/07/06 12:50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鼎脈蜻蜓,雌,合胸側面有2條黃褐色寬型斜帶,腹背及側面1-8節有3條黑褐色的縱紋。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鼎脈蜻蜓,雌,合胸側面有2條黃褐色寬型斜帶,腹背及側面1-8節有3條黑褐色的縱紋。

主要特徵


體長48-54mm,雄蟲複眼黑褐色,合胸黑色,側視無斑紋,翅膀透明, 翅痣黑色,後翅基黑色,腹部3-7節灰白色,8-10節黑色;雌蟲複眼藍綠色,合胸側視有2條黑色斜帶,後翅基褐色,腹部側視1-8節有黑褐色縱紋,未熟雄蟲近似雌蟲,合胸側視亦具黃色條紋但肛附器較長,老熟雌蟲腹部顏色變黑,斑型變異很大。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地區之池塘、水田、山溝、沼澤 、小溪等水域,為數量最多的蜻蜓種類。本屬有10種,其中白刃蜻蜓、赭黃蜻蜓稀少。

基本資料


學名:Orthetrum triangulare (Selys, 1878)
別名:鼎異色灰蜻(香港)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日本紫花鼠尾草

2024/07/06 12:45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日本紫花鼠尾草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日本紫花鼠尾草,葉表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日本紫花鼠尾草,葉背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日本紫花鼠尾草,果實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約 50~120 公分,莖直立,基部木質,枝近方形。葉卵圓形至長披針形,有柄,對生,有時似輪生,有粗鋸齒緣。花頂生,輪繖形, 總狀花序,10~16朵,花密集,長約 20 公分,藍紫色,唇形花,上唇瓣小,下唇瓣大,花期春至夏季。適合花壇或盆栽,尤其大面積栽培,開花的季節,景觀極為柔美優雅。

果實為堅果,小堅果近球形,徑約 0.25 公分,暗褐色,光滑。花期 4~6 月。

近似物種


簡誌內:
日本紫花鼠尾草(S. japonica var. japonica);多出現於台北盆地周圍低山區。
台灣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formosana)和 蕨葉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matsudae) 兩種;出現在中、高海拔山區。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內:
日本紫花鼠尾草(S. japonica),蕨葉紫花鼠尾草處理為獨立種 S. filicifolia。

基本資料


和名:アキノタムラソウ<秋の田村草:Salvia japonica f. lanuginosa>
學名:Salvia japonica Thunb.
簡誌:葉基生和莖生,一回或偶二回羽狀複葉,兩面脈上被短毛或疏柔毛;頂羽片卵形至寬卵形,基部截形至心形。花冠紫色,筒內不具毛環;孕性雄蕊花絲近基部具附屬物。
別名:日本紫花鼠尾草、南丹參
原產地:台北盆地周遭之低山。

進入閱讀更多...

斐豹蛺蝶

2024/07/06 12:38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斐豹蛺蝶,雌。產卵中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斐豹蛺蝶,雌


▲大屯山鞍部 2020706 斐豹蛺蝶,雌。產卵中的影片(另開視窗)

主要特徵


體長 65 - 73 mm,雄蝶翅膀表面橙黃色具花豹斑紋,雌蟲前翅端部黑色具白色斜帶斑,翅膀腹面底色灰白色具褐色的圓斑,近基部及中央的褐斑鑲黑邊,近外緣褐斑內有白色的小點,雌雄翅腹面斑紋近似。

本屬一種,本種又稱斐豹蛺蝶,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體色黑色,體背具紅色背中線,體表有紅色棘刺,端部黑色,食草為箭葉堇菜、台北堇菜等(堇菜科堇菜屬),成蟲4 - 11 月份出 現, 常見於陽光下,飛行迅速,雄蝶具強烈的領域性,喜歡訪花吸蜜。

豹蛺蝶屬中的唯一熱帶物種,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有不斷向北方拓殖的趨勢

基本資料


學名:Argyreus hyperbius (Linnaeus, 1763)
簡誌:無描述。
別名:黑端豹斑蝶
原產地:非洲東北部、中國各地、台灣、南亞、中南半島、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等、新幾內亞、澳洲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新竹腹水草

2024/06/30 12:49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新竹腹水草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新竹腹水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新竹腹水草,花

主要特徵


常綠亞蔓性草本;株高 1~2 公尺,全株無毛,纖細,圓柱形,上部枝條下垂。葉為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 5~10 公分,寬 2~5 公分,長橢圓形至卵形,葉基圓形或闊楔形,葉尖漸尖形,葉緣呈歪三角狀鋸齒緣。花序為多花、密生穗狀花序,腋生,長 1.5~3 公分;苞片較花萼長,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形,光滑或疏被緣毛;花萼 5 裂,裂片長 0.3~0.4 公分,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光滑;花冠長約 0.5 公分,藍紫色,冠筒長約 0.3 公分,裂片漸尖形,花期 6~9 月。果實為蒴果,卵圓狀球形,稍扁平。果實為蒴果,卵圓狀球形,稍扁平。果期 10~11 月。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利水,行氣,去瘀,消腫,解毒之效。治肺熱咳嗽,目赤,水腫,淋病,腰痛,小兒驚風,血熱,肝炎,月經不調,疔瘡腫毒,瘰癧,跌打損傷,火燙傷。腹水草因治腹水病而得名)。腹水草因治腹水病而得名。草木便方稱釣魚竿,其腹水草屬(Veronicastrum)植物均同功效使用。

基本資料


學名:Veronicastrum axillare (Siebold & Zucc.) Yamaz. var. simadae (Masam.) H. Y. Liu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釣魚竿、爬岩红<植物志:Veronicastrum axillare (Siebold & Zucc.) T. Yamaz.
原產地:分佈於江蘇南部、安徽(舒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乳源)。台灣(新竹)。日本也有。台灣北部新竹、桃園境內山區海拔 360~1,500 公尺的山谷林蔭下。。臺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風箱樹

2024/06/30 12:49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風箱樹,果實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風箱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風箱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風箱樹,樹幹

主要特徵


落葉性小灌木,高 1~3 公尺。葉對生或 3 枚輪生,革質,卵形或橢圓形,漸尖頭,柄紅色;托葉生於葉柄間。頭狀花序,腋生或頂生,2 或 3 枚輪生,;花多數,花小,無柄,具香味,長筒狀,先端 4 裂,白色;雄蕊內藏;花柱長而伸出;萼瓣及雄蕊均為 4 枚;雌蕊花柱超出花冠,柱頭單一,淡黃色。

果實為由多數小分果所組成的聚合果,成熟時會開裂;種子先端被有白色海棉狀的假種皮。花期每年 5~7 月。

用途


蜜源植物。藥用(根和花序: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等)。早期是先民重要的護堤植物。

培育方式


繁殖多以扦插為主,種子的存活率十分不高。

基本資料


和名:タニワタリのキ(谷渡りの木)、人工衛星の木
學名:Cephalanthus naucleoides DC.
簡誌:屬特徵:灌木至小灌木。葉對生,薄革質,羽狀脈;托葉葉柄間,三角形,先端有腺點。頂生球形頭狀花序,有時頭狀花序再總狀排列;花具托苞;花萼筒狀,4-5裂花冠長漏斗狀,花瓣片4,苞時覆瓦狀;雄蕊著生於喉部,突出;柱頭頭狀,花柱突出花冠甚多,子房2室,每室1胚珠。聚合果,小分果不開裂;種子具假種皮。 種特徵:葉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8-12 cm,表面無毛,被面被微毛,葉緣微波狀;葉柄8-18 mm長,有溝。花萼長3-4 mm;花瓣白色,長9-12 mm。
別名:水芭藥、風箱樹、珠花樹、风箱树、马烟树、水杨梅<植物智:Cephalanthus tetrandrus (Roxb.) Ridsd. et Badh. F.>
原產地:中國南部、印度、緬甸及台灣。台灣北部低海拔平野。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稀少

進入閱讀更多...

紫紅蜻蜓

2024/06/30 12:31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紫紅蜻蜓,雄,翅膀基部褐色,翅膀前緣脈紅紫色,腹部末2節具黑色斑。

主要特徵


體長34-39mm,雄蟲腹眼紅色,合胸紅紫色, 側視有4條黑色的短斜斑,腹部紅紫色,末端9-10節側邊具黑斑,翅膀透明,翅脈紫紅色。

雌蟲複眼上褐下灰,合胸黃褐色側視有4條波狀的斜線斑紋,腹部黃褐色,腹背具黑色中線,側視兩邊各有一條縱走的黑色線紋,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腹側及背上無縱走的黑色斑紋。

本屬3種,其中灰脈蜻蜓身份未明,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之池塘、小溪、溝渠等水域,成蟲於4 - 11月出現,雌蟲以連續點水的方式產卵 ,為常見的種類。

基本資料


學名: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1839)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之池塘、小溪、溝渠等水域

進入閱讀更多...

大風子

2024/06/30 12:18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大風子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大風子,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大風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大風子,雄花,右上為幼果,也有花苞

主要特徵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 20 餘公尺,徑 30~50 公分;樹幹通直,樹皮褐色或灰褐色;具有多數樹枝,小枝條上昇或下垂,光划無毛。葉互生,螺旋狀排列,披針形,長 10~30 公分,寬 2.5~5 公分,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鈍或圓,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0.8~1.6 公分,光滑無毛。花數枚,腋生,淡黃色,具有淡雅香味,開放時徑約 1~1.5 公分,呈穗狀或總狀花序;花序多光滑無毛,雄花具有長柄,雌花近似無柄。果球形,徑 9~15 公分,灰褐色,果皮木質,內有種子 100 枚左右,種子長 1.5~2 公分,呈多角形,黑色至褐色。

用途


藥用(種子:袪風燥濕,解毒殺蟲。治麻瘋;外用疥癬,梅毒;油:攻毒,殺蟲。治麻瘋,疥癬,皮膚炎,梅毒,風溼痛)

基本資料


學名:Hydnocarpus anthelminthic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越南、泰國及緬甸,台灣於 1921 年代引進栽植。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裂瓣朱槿

2024/06/30 12:09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裂瓣朱槿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裂瓣朱槿,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裂瓣朱槿,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裂瓣朱槿,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裂瓣朱槿,花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高可達 5 公尺,多分枝,枝條瘦長,樹皮灰白色,具有纖維質,皮孔顯著,全株無毛;小枝直立或斜上昇,綠色。葉互生,具柄,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 4~7 公分,寬 1.5~2.5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鈍或略呈楔形,紙質,葉緣有鋸齒,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花腋出,單生,梗細長,懸垂,紅色或深紅色,開放時徑 5~7 公分,極為亮眼;總苞片 8 枚,細小;萼筒形,5 淺裂;花瓣 5 深裂,裂片反捲,復作深裂;花柱圓柱形,極長,雄蕊著生於花柱的上半部,柱頭深裂 4~5 枚。蒴果長橢圓狀圓柱形,長 4~5 公分,徑約 1 公分,但極少結實;種子平滑。

用途


藥用(根:消食行滯。治食積;葉;搗敷腫毒,能拔膿生肌。治腋下生瘡,腫毒)

基本資料


學名:Hibiscus schizopetalus
簡誌:無描述。
別名:吊燈扶桑
原產地:非洲東部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等地。台灣最早可能在明末移民時便已引進種植。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