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全體被白色絹毛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花苞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花苞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花(花瓣不知道為何掉了一片)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蛇莓,瘦果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長匍匐莖,長可達 1 公尺,全體被白色絹毛。三出複葉基生或互生,有長柄,柄長 5~8 公分,基部有 2 枚廣披針形托葉;小葉近菱形,圓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長1.5~3 公分,寬 1.2~2 公分,先端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鈍鋸齒牙,兩面散生柔毛或上面近無毛。春末開花,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甚長,可達 5.5 公分;花萼 2 輪,內輪萼片 5,較小,廣披針形,外輪萼片較寬,先端 3 淺裂;花冠黃色,直徑約 1.2~1.8 公分,花瓣 5,寬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多數。瘦果小,扁圓形,鮮紅色,多數,生在膨大球形花托上,聚合成卵狀球形的聚合果,直徑約 0.8 公分,可以生食。生長在較陰濕處。
近似物種
蛇莓與台灣蛇莓比較:
蛇莓:聚合果較大。花萼無完全包覆果實。低海拔。
台灣蛇莓:聚合果較小。花萼幾乎包覆果實。花瓣離生。低中海拔。
用途
藥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止血)。
基本資料
學名: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簡誌:屬特徵- 多年生匍匐草本,具走莖。三出複葉,莖生及地生,具長炳;小葉菱狀卵形,粗鋸齒緣,具短柄;托葉與莖生葉柄離生,與基生葉柄略合生,有缺刻。花單生;萼片5,具與其互生5副萼;花瓣片5,黃色;雄蕊20-30;雌蕊多數。瘦果,扁卵形。 種特徵- 莖被長軟毛;節上長芽。小葉近菱形,圓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長1-3 cm,鈍鋸齒緣。
以往之記載,均認為台灣有兩種,另一種為台灣蛇莓 (D. chrysantha)。兩者之差別在於果實表面有無小疣。此處採 Kalkman (Fl. Malesiana ser. I. 11(2): 291. 1993) 之意見將兩種合併,但本屬仍保留而不併於 Potentilla 屬中。
別名:龍吐珠, 地梅。
原產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印度黃芩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印度黃芩,葉表,有毛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印度黃芩,葉背,有毛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印度黃芩,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印度黃芩,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印度黃芩,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印度黃芩,花掉落後,像是耳挖的部分(我覺得像畚箕)
主要特徵
花果期 2~6 月。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均可見,花色隨高度而變深。花落果成,小堅果掉後,耳挖形盾片空留枝上。故有耳挖草之別稱。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向下生出多數簇生的纖維狀根,向上生出 1 至多數莖。莖高 12~28 公分,上升直立,四稜形,粗約 0.1~0.12 公分,通常帶暗紫色,被微柔毛,尤以莖上部及沿稜角為密集,不分枝或多分枝。葉草質至近堅紙質,心狀卵圓形或圓狀卵圓形至橢圓形,長 1.5~2.6(3)公分,寬 1.2~2.3 公分,先端鈍或圓,基部圓形、淺心形至心形,邊緣密生整齊圓齒,兩面被微柔毛或糙伏毛,尤以下面為甚;葉柄長 0.4~1.4(2.8)公分,腹平背凸,密被微柔毛。花對生,在莖或分枝頂上排列成長 4~8(12)公分的總狀花序;花梗長 0.25~0.3 公分,與序軸均被微柔毛;最下一對苞片葉狀,卵圓形,長達 1.7 公分,邊緣具圓齒,其餘苞片均細小,卵圓形至橢圓形,長 0.3~0.6 公分,寬 0.1~0.25 公分,全緣,無柄,被微柔毛。花萼開花時長約 0.25 公分,被硬毛及微柔毛,果時十分增大,盾片花時高約 0.15 公分,果時豎起,增大一倍。花冠藍紫色,長 1.4~1.8 公分,外疏被微柔毛,內面僅唇片被短柔毛;冠筒前方基部膝曲,其後直伸,向上逐漸增大,至喉部寬約 0.45 公分;冠簷 2 唇形,上唇盔狀,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圓狀卵圓形,兩側中部微內縊,先端微缺,具深紫色斑點,兩側裂片卵圓形。雄蕊 4,二強;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具小纖毛。花盤肥厚,前方隆起;子房柄短。花柱細長。子房光滑,4 裂。成熟小堅果栗色或暗褐色,卵形,長約 0.1 公分,徑不到 0.1 公分,具瘤,腹面近基部具一果臍。花果期 2~6 月。
近似物種
多年生草本;葉多鈍圓鋸齒緣。穗狀或總狀輪生聚繖花序;花萼筒狀,稍二唇或先端近平截,上方具一明顯盾片;花冠筒狀,近基部膝曲,二唇,上唇非常寬卵形,凹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2強,花藥一對2室,另一對1室;子房深4裂,花柱基生。小堅果球形。(簡誌:黃芩屬)
葉狹卵形,窄於1 cm,無毛:向天盞
葉卵形至寬卵形,廣於1 cm,至少背面脈上有毛。
├ 葉兩面有毛:田代氏黃芩
├ 葉表面無毛。
│ ├ 葉背僅脈上被毛:南臺灣黃芩
│ └ 葉背面全部有毛:布烈氏黃芩
└ 葉柄長於1 cm
├ 葉兩面密被毛:印度黃芩
└ 葉僅背面脈上有毛:臺灣黃芩
基本資料
學名:Scutellaria indica L.
簡誌:多年生草本;葉多鈍圓鋸齒緣。穗狀或總狀輪生聚繖花序;花萼筒狀,稍二唇或先端近平截,上方具一明顯盾片;花冠筒狀,近基部膝曲,二唇,上唇非常寬卵形,凹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2強,花藥一對2室,另一對1室;子房深4裂,花柱基生。小堅果球形。(簡誌:黃芩屬)
葉卵形至寬卵形,廣於1 cm,至少背面脈上有毛。葉柄長於1 cm。葉兩面密被毛。
別名:立浪草, 印度黃芩, 耳挖草、韩信草<植物志:Scutellaria ind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陝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生於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疏林下,路旁空地及草地上。朝鮮,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地也有。台灣北部中低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桂葉黃梅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桂葉黃梅,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桂葉黃梅,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桂葉黃梅,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桂葉黃梅,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桂葉黃梅,花背面側
主要特徵
灌木。桂葉黃梅的花盛開授粉後,黃色的花瓣很快就會飄落,而雄蕊跟萼片不但不像其他植物一樣掉落,反而會變成鮮豔的紅色,加上從雌蕊的子房發育而來的黑色果實,整個造型看起來就像是有著紅臉、紅耳朵、紅鬍鬚、黑鼻子的米老鼠頭部。
它在開花階段完全看不出米老鼠樣,必須等到授粉、花朵完成傳宗接代任務後,黃色的花瓣飄落,花瓣下方的花萼及雄蕊,不但反常地留在原位,還逐漸變成紅色,這就是大家看到的與米老鼠神似的紅色大臉以及臉上的鬍鬚部分了。桂葉黃梅的開花期為夏至秋天。桂葉黃梅的花盛開授粉後,黃色的花瓣很快就會飄落,而雄蕊跟萼片不但不像其他植物一樣掉落,反而會變成鮮豔的紅色,加上從雌蕊的子房發育而來的黑色果實,整個造型看起來就像是有著紅臉、紅耳朵、紅鬍鬚、黑鼻子的米老鼠頭部。
近似物種
似乎米老鼠樹有三種,下次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鋸葉黃梅,葉子比較細長有鋸齒;桂葉黃梅,葉子就像桂花葉一樣,很好辨識;金蓮木,葉子疏鋸齒或沒有鋸齒。
原產非洲南部、熱帶亞洲等地約有86種,一般稱為「米老鼠樹」Mickey Mouse Plant。台灣常見的米老鼠樹植物有2種,鋸葉金蓮木及桂葉黃梅。植物園標示的是「桂葉黃梅」 Ochna serrulata Walp.,也有可能是「鋸葉金蓮木」 Ochna serrulata (Hochst.) Walp. 據呂勝由老師說明,兩個是同屬植物,都叫做米老鼠樹。
基本資料
英文:Mickey Mouse Plant
和名:オクナ・セルラタ、ミッキーマウスノキ<Ochna serulata>
學名:Ochna serrulata Walp.(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金蓮木、米老鼠樹、鼠眼木<植物智:Ochna serrulata Walp.>
原產地:非洲南部、熱帶亞洲、亞熱帶地區、非洲等地。台灣於西元 1977 年由非洲引進。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629 寶塔龍船花

▲台北植物園 20240629 寶塔龍船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629 寶塔龍船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629 寶塔龍船花,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塔龍船花,花

▲台北植物園 20240629 寶塔龍船花,花序
主要特徵
馬鞭草科常綠小灌木,高約 1 公尺;枝光滑或為被毛。葉闊卵形至卵狀心形,有時 3~5 淺裂呈角狀,長 5~20 公分,寬 7.5~19 公分,先端漸尖或銳形,基部近圓形或心形,全緣至細齒牙緣,兩面有疏短柔毛,背面具盾狀腺體;葉柄長3~11 公分。塔形圓錐狀聚繖花序長 15~26 公分;苞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小苞片線形;花萼長 0.5~0.7 公分,疏被柔毛及腺體,裂片披針形;花橙紅色,花冠筒長 1~1.5 公分,被柔毛及腺體,裂片長橢圓形至卵形,開展。核果球形,徑 0.5~0.9 公分。果實球形,徑5-9毫米,乾燥後有突起的網紋,宿萼初包果實,後進行反折。花果期4月至隔年2月。
據說是划龍舟時盛開的花,所以稱為龍船花。
基本資料
學名:Clerodendrum paniculatum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寶塔龍船花、龍船花(台灣植物誌)、圆锥大青<植物志:Clerodendrum paniculatum L.>
原產地:大陸南部、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高棉、柬埔寨及印尼。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的植物,台灣偶見栽培。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花正面,花絲甚短或無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花序中的邊生花,其中一枚特別增大,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寶島玉葉金花,花序中的邊生花,其中一枚特別增大,背面
主要特徵
藤狀小灌木植物。玉葉金花屬中分布最廣的一種玉葉金花。與毛玉葉金花最大的差異是本種花序聚繖狀而非頭狀。花冠是極為亮眼的金黃色而非淺黃或白色。
莖藤本狀,小枝蔓延,初時被柔毛,成長後脫落,單葉對生,葉卵狀矩圓形、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嫩尖,全緣葉,葉面無毛或被疏毛,葉背被柔毛,葉面綠色,羽狀脈,托葉三角形,著生於葉柄間,先端漸尖,二深裂,被柔毛,葉有柄,單性花,雌雄異株,聚繖花序,頂生,花多數,有毛茸或近光滑無毛,花柄粗壯,具苞片與小苞片,早落,花萼二型,鐘狀或筒狀,與子房相連,五裂,花序中的邊生花,其中一枚特別增大,呈花瓣狀,這花瓣狀之花萼裂片卵形白色,先端銳尖,基部漸狹,其他四枚線形,花冠漏斗形,花黃色,外面光滑無毛或略具毛茸,內面密生黃色毛茸,先端五裂,裂片卵形,先端銳尖狀,有毛茸或光滑無毛,雄蕊五枚,著生於花冠開口,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甚短或無,花藥圓柱形,退化雌蕊存在,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甚短,絲狀,不伸出於花冠筒外,花柱細長,約與花冠同長,柱頭二裂,雌花退化雄蕊稔性,著生於花冠近中部處,子房下位,子房二室,中軸胎座,胚珠多數,漿果,橢圓形,先端截斷狀,熟果紫黑色,種子多數,細小。
用途
藥用(瘧疾、肺熱咳嗽、腰骨酸痛、腎炎、瘧疾發熱)。
基本資料
英文名:Buddha's Lamp
學名:Mussaenda formosanum (Matsum.) T. Y. Aleck Yang & K. C. Huang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紙扇、白紙角、白頭公、白葉子、白甘草、山甘草、土甘草、黏滴草、仙甘藤、蝴蝶藤
原產地:亞熱帶地區、中國、琉球、日本、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菱葉衛矛,葉基楔形,葉兩面光滑。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菱葉衛矛,葉表,新枝方形,不具翼。葉背淡綠,側脈不達邊,疏鈍齒緣。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菱葉衛矛,花正面,花瓣4;雄蕊4,生於花盤邊緣。柱頭單一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菱葉衛矛,花背面,花萼4,半圓形。
主要特徵
灌木,高可達 3 公尺,具有多數分枝,小枝四稜形,稜角常呈短翼狀延伸,光滑無毛。葉稜狀長橢圓形,長 8~10 公分,寬 4~5 公分,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肉紙質,粗鋸齒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及側脈於表裡兩面皆隆起;葉柄長 0.1~0.2 公分。花 1~4 枚,中形,開放時徑 0.8~1.2 公分,黃綠色,單生或聚繖花序狀排列;花序長 0.8~1.5 公分,光滑無毛;花柄長 0.7~1.1 公分,光滑無毛;花萼先端有裂片 4 枚,裂片闊圓形,粗鋸齒緣;花瓣 4 枚,闊圓形,長 0.5~0.7 公分,寬 0.4~0.6 公分,先端鈍,細鋸齒毛緣;雄蕊 4 枚,花藥闊腎形,長 0.15 公分,近似無柄;花盤圓錐四方形,稀疏不明顯 4 齒裂;子房帶紅色色澤,花柱短。果實為蒴果,外觀球形,4~5 分果,帶黑色色澤,徑 0.7~0.8 公分;果梗長 0.1~0.4 公分,光滑無毛;分果長橢圓形,長 0.5~0.6 公分,寬 0.2~0.25 公分,2 瓣裂,內有種子 1 枚;種子半長橢圓形,長 0.4~0.45 公分,寬 0.2~0.25 公分,扁平,黑色,有網紋。花期 3~6 月。果期 8~10 月。
基本資料
學名:Euonymus tashiroi Maxim.
簡誌:葉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菱形,長 5 - 10 cm,寬 2 - 4.5 cm,先端銳尖至漸尖,鋸齒緣。蒴果4深裂,每裂圓形。
別名:菱叶卫矛<植物志:Euonymus tashiroi Maxim.>
原產地:台灣及琉球。台灣全島低中海拔地區偶見(簡誌)。但僅見見於南投蓮華池及南部低海拔山地,叢林內,較少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側面(雌蕊的花柱與柱頭、野牡丹具有兩種不同型的雄蕊,外輪雄蕊較長x5,紫紅色,內輪雄蕊較短x5,鮮黃色)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 0.5~1.5 公尺,略作四方莖,嫩枝、葉片與萼筒密生倒伏狀粗毛;葉對生,5-7 出脈。桃紅五花瓣,碩大而明顯,最最特別在雄蕊,10 根分兩型,長短各一半,花絲具關節,上段成彎勾,是為一特色。果實為蒴果,用種子繁殖。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牡丹花的授粉方式是—振動授粉(特殊的授粉方式)。提供授粉與食用兩類型花粉。
黃色花藥(雄蕊花粉):食型花藥(在內側 x5)
紫色花藥(雄蕊花粉):授粉花藥(在外側 x5)
雌蕊為中心黃色(像叉子部分)
柱頭:中間像吸管的部分
近似物種
野牡丹(美洲野牡丹屬或綿毛木屬)外觀差異:
野牡丹屬(野牡丹)的雄蕊花藥部份是黃色與粉紅色系為主
美洲野牡丹屬(銀絨野牡丹、巴西野牡丹):雄蕊花藥與花瓣顏色相同,以紫色系為主。
用途
藥用(根、葉可消積滯、收斂止血,治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痢疾便血等症;葉搗爛外敷或用乾粉,作外傷止血藥)。
基本資料
英文名:Common Melastoma
和名:ノボタン(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學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簡誌:葉卵形、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或略呈心形。
別名:金牡丹。埔筆仔。王不留行。山石榴、Kahbatuka(泰雅)、Katuru(排灣)、野牡丹、大金香炉、猪古稔、豹牙兰<中国植物志: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innaeus>
原產地: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果實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果實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中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小枝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柄長 0.5~0.8 公分;葉片長 5~15 公分,寬 4~8 公分,長橢圓形至卵形,葉基鈍形,稍呈歪斜,葉尖銳形或鈍形,葉緣全緣,上表面光滑具光澤,下表面帶灰色。單色花,花序為繖形花序,腋生,具花梗;雄花花萼 6 片,成二輪,覆瓦狀排列;雄蕊 5~6 枚,花絲合生,花藥線形;雌花花萼 6 片;子房 5~8 室,光滑無毛。果實為蒴果,扁平球形,光滑,徑 0.7~0.8 公分,成熟時呈黑褐色;種子紅色。花期 7~9 月。
用途
蝴蝶食草(錫蘭饅頭果的葉子是台灣琉璃小灰蝶及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藥用(根皮:治咳嗽,肝炎)。食用(嫩莖葉)。
基本資料
和名:カキバカンコノキ(柿葉かんこの木)<Glochidion zeylanicum>
學名:Glochidion zeylanicum (Gaertn.) A. Juss.
簡誌:中喬木;小枝光滑。葉長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5-15 cm,寬3-8 cm,先端圓或鈍,基部心形,略心形或圓形,略歪,下表面灰綠色。果光滑。
別名:大紅心, 香港饅頭果, 錫蘭饅頭果、香港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zeylanicum (Gaerthn.) A. Juss.>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南中國、台灣、琉球、日本。台灣北中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常綠攀緣性灌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花。花單生葉腋;花瓣兩輪6-8瓣,初開時綠色,隨後轉黃色。雄蕊多數,心皮10-25枚。花瓣彎曲如鷹爪,故名。是先民常用的髮飾-香花。綠花時沒有什麼香味,轉為黃花時就具有香味。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蔓性灌木,小枝綠色,老莖灰白色,常有刺。單葉互生,革質,沒有托葉,葉柄長 0.5~1 公分,葉長 12~16 公分,寬 4~6 公分,葉面綠色,富有光澤,闊披針形或是長橢圓形,葉端銳,葉基楔形,全緣波狀,葉背淺綠色,羽狀側脈 8~10 對,葉柄粗短、深綠色,葉兩面都平滑。花單生或叢立,腋出,1 朵花有心皮 10~25 枚,卵形或是倒卵形,花冠徑 2~4 公分,花被 3 輪,共 6 瓣,綠花時沒有什麼香味,轉為黃花時就具有香味;雄蕊綠色,雌蕊黃色。聚合果,熟黃,徑約 2 公分,長約 4 公分。
近似物種
常見的水果-釋迦,就屬番荔枝科。可做香水的鷹爪花及香水樹亦是番荔枝科。
用途
蝴蝶幼蟲食草(葉是青斑鳳蝶和綠斑鳳蝶幼蟲的食草)
藥用(根:殺蟲。治瘧疾;果實:清熱解毒。治瘰癧)
春季適合繁殖期;繁殖可用播、種壓條法或扦插法,但大部分是以播種為主。目前野生鷹爪花雖不常見,藥用或觀賞栽培者仍多。
基本資料
學名:Artabotrys hexapetalus (L. f.) Bhandar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中國華南、印度、爪哇。栽培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花正面,時徑 0.2~0.4 公分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花側面,時徑 0.2~0.4 公分
主要特徵
灌木,高可達 2~5 公尺,具有多數分枝;樹皮黑褐色,有光澤;小枝細長,粗厚,有刺,幼枝條長具柔毛,後則光滑無毛。葉卵狀菱形或倒卵形,長 4~6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漸狹,薄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顏色較淡;初表面沿葉脈處有毛冗,後則脫落呈光滑無毛,背面多少具毛茸;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 4~5 對,延伸至葉緣;葉柄長 0.1~0.15 公分,光滑無毛。花單生,雌雄異株,小形,白色,開放時徑 0.2~0.4 公分,腋生;花柄短,長 0.1~0.2 公分,有毛茸;花萼筒狀,先端有裂片 4 枚;裂片短圓形,長約 0.1 公分,外面有毛茸;花冠鐘形,較花萼為長,先端 4 裂;雄蕊 10 枚以上,花絲短,花藥先端銳尖;子房卵形或球形。果實球形或卵球形,徑 2~2.5 公分,被有薄茸毛,成熟時紅色,具蠟質及光澤;花萼花後殘存增大,裂片革質,長 0.2~0.25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具直脈多條。
基本資料
學名:Diospyros rhombifolia Hemsl.
簡誌:落葉小喬木;小枝被疏柔毛。葉紙質,菱形,卵狀菱形或倒卵狀菱形,長5-11 cm,先端漸尖或尾狀,側脈6或7對;葉柄長4-6 mm。
別名:老鸦柿<植物志:Diospyros rhombifolia Hemsl.>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生於山坡灌叢或山谷溝畔林中及台灣中部之水里及東卯山一帶森林中。台灣中部之水里及東卯山一帶森林中約 500~1,000 公尺處,叢林內。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