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果序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果實
主要特徵
落葉性灌木,高 2~4 公尺,莖皮紅褐色;枝近圓形,嫩枝有稜全株平滑無毛。葉長橢圓形或圓形,互生,紙質;初夏開花,雌雄異株,雄花常多數簇生,花被 5 片,雌蕊 5 枚;雌花較少,3~5 朵簇生,花柱 3 枚;果實分成二型,其一較為細小,質地乾燥;其二較為肥大,多漿多汁,熟時白色。
相關小常識
密花白飯樹的果實成熟時常見成群的白頭翁(白頭額仔)前來覓食,因此有白頭額仔樹的稱號。
用途
食用。藥用(枝葉煎水洗濯,能殺蟲、拔膿;根能消炎止痛、去風解毒)
基本資料
學名: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Voigt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饭树<植物志: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Voigt>
原產地:熱帶非洲、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臺灣及華南。台灣全島低-中海拔的乾燥次生林、河床及郊野路旁,中、南部尤其常見。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表側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背側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雄花正面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雄花側面

▲龍洞岬灣步道 20200926 細葉饅頭果,雌花與果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果實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細葉饅頭果,樹幹
主要特徵
小喬木。花期 5月至9月;果期 10月至翌年1月。雌雄花同株異花。食用(嫩莖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光滑。葉互生呈 2 縱列,葉片稍厚革質,平滑,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尖頭或鈍頭,先端突尖,基部漸狹形,全緣。雌雄花同株異花,簇生,微小;淡黃綠色。雄花具長梗,花被 6 枚,卵形, 2 列;雌花梗短,花被圓筒形,6 裂,子房 7 室;花柱圓筒狀倒卵形,先端 7 裂。蒴果扁平,花柱宿存;果實膨大醒目,外側有凹稜,像小南瓜,樣子與其說像饅頭,不如說像包子;種子成熟時呈紅色。
用途
藥用(葉治僂麻質斯,神經痛,袪痰;根治濕疹,風濕關節炎,蛀骨,四肢無力)。蝴蝶食草(葉子:台灣琉璃小灰蝶、台灣單蛺蝶、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ラミカンコノキ<Glochidion rubrum Blume>
學名:Glochidion rubrum Blume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幼時略被毛。葉倒卵形、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光滑,長3-8 cm,寬1.5-4.5 cm,先端鈍,基部銳尖,偶略歪。果扁球形,光滑。
別名:饅頭果、細葉饅頭果、光葉饅頭果、台闽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rubrum Bl.>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福建、印度、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深圳植物誌
進入閱讀更多...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花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植株高可達二公尺。
具多數分枝,莖紅褐色,莖與分枝具紅色柔毛,小枝細長,直立或斜上昇,單葉對生,葉橢圓形、長橢圓形、倒卵形、長卵形、卵形,葉端漸尖、鈍圓或具短突尖,葉基鈍,微凹,全緣葉,稍卷曲,葉長約五至七公分,寬三至五公分,革質或紙質,具腺體,葉表面綠色,有光澤,葉背面略具白粉,帶粉白或灰白色,兩面光滑無毛,托葉小,早落,羽狀脈,不明顯,葉柄長五至七公釐,兩性花,總狀花序,頂生,花序長八至十五公分,直立或斜上昇狀,幼時被紅褐色毛,花梗長六至八公釐,光滑無毛,基部或中部有二枚小苞片,花萼五深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二、三公釐,先端銳尖,花冠幅形,輻射對稱,開放時展開狀,徑約二公分左右,花黃、金黃色,花瓣五枚,披針形,長約十至十三公釐,寬約二、三公釐,覆瓦狀排列,先端鈍狀,基部略具爪,雄蕊十枚,全為孕性,不等長,花絲紅色,基部合生,雌蕊心皮三枚,合生,花柱一枚,柱頭頭狀,子房上位,子房三室,中軸胎座,蒴果,漿果狀,橢圓形,長五至十公釐,直徑約五公釐,熟時三瓣裂,花萼宿存。
基本資料
學名:Thryallis glauca Kuntze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金虎尾花,金英(廣州植物誌)、金英花、
原產地:墨西哥、巴拿馬。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葉序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果實(蒴果倒卵形)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蒴果成熟時室背開裂,像是毛毛蟲絲的種托上垂吊著種子1或2顆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還吊在蒴果成熟時,種子在附屬體的頂端有一根細長的絲狀物與果瓣頂端相連,使種子懸於果瓣而不脫落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樹幹
主要特徵
喬木,高4-20m。樹皮暗灰色,平滑,外皮層易剝落;小枝密被平伏的長柔毛。葉柄長4-5mm,與葉片下面均疏被長柔毛;葉片近革質,橢圓形、長圓形、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5cm,基部寬楔形或楔形,先端漸尖或驟尖,側脈15-20對。
繖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單1或2個排成繖形的圓錐花序,長1.2-1.6cm,有3-8朵花;花序梗長2-3mm,與花梗、被絲托和萼片的兩面均密被黃白色的茸毛;花梗長0.7-1cm;被絲托鐘形,黃白色,芳香,長6-9mm;萼片5,卵形,與被絲托近等長;鱗片狀花瓣密被茸毛;雄蕊10,一輪,花絲長約1mm;子房卵形,密被短柔毛,2室,每室有1顆胚珠,花柱極短,柱頭頭狀。
蒴果倒卵形,長2.5-3.5cm,寬1.5-2cm,基部收窄,先端圓,具短尖,密被黃褐色短柔毛,成熟時室背開裂,裂瓣木質。種子1或2顆,倒卵球形,長7-8mm,黑褐色,頂端具短尖,基部有1.5-1.8cm長的尾狀附屬體,在附屬體的頂端有一根細長的絲狀物與果瓣頂端相連,使種子懸於果瓣而不脫落。花期:3-5月。果期:6-10月。
相關小常識
牙香樹與大戟科的土沉香混名,在台灣本種目前仍屬園藝栽培。
樹皮平滑,呈淺灰色,樹皮刮傷時會分泌樹脂(具濃郁香味)修復。市面上的沈香取其修復的部分作成香料。常見的沉香製品取材於沉香樹(Aquilaria malaccensis),不是牙香樹。
沉香的形成是樹幹或根部被真菌入侵,流出結膠樹脂,沉於土中,日久堆積,經微生物作用凝結成褐黃色固體(琥珀狀),沉香置於水中則沉,燃燒時有濃香。樹皮纖維柔韌,色白而細緻可做高級紙原料及人造棉。
用途
中藥材(白木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以及安神定志等),香料(佛教、印度教及回教等的宗教儀式中,常焚燒以沉香作的香料)。
基本資料
學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木香、牙香樹、土沈香(與大戟科土沉香混名)、土沉香<植物志: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
原產地:中國產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喜生於低海拔的山地、丘陵以及路邊陽處疏林中。台灣為園藝栽培為主。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深圳植物誌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葉表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葉背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花正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花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花蕊(雌蕊在中間、雄蕊在旁邊,花粉為黃橙色)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莖與葉序
主要特徵
台灣百合的開花到結果時期,花莖的角度變化十分特殊,亦稱「垂直開花」。也就是在花苞初現時是零度,完全成型時則為為俯角 180 度,到開花時再倒仰 90 度,等到結實時又回復零度。95年 7 月首次登山,登雪山,在途中看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竟然野生有台灣百合,可以證明台灣百合真的是分佈於台灣全島各地,從海平面至海拔3000公尺高山都可發現。
近似物種
近似百合科的植物:
台灣百合:莖光滑機戶全株有紅褐色素。葉寬細狹,一般不及一公分寬。花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麝香百合(鐵炮百合):莖光滑,無紅褐色素(綠色)。葉寬短胖,達2-3公分或更寬。花稍上舉,純白。
糙莖麝香百合:莖粗糙,有紅褐色素(尤其基部)。葉寬一般1-2公分寬。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資料參考:自然攝影中心植物觀察)
基本資料
英文名:Taiwan Lily
和名:タカサゴユリ<Lilium formosanum A.Wallace>
學名: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簡誌:葉無柄,基部抱莖,線形至披針線形,長7-20 cm,寬4-15 mm。花柄長4-9 cm;花被片長10-15 cm,白色,中肋外面紅褐色,內面淺綠色。蒴果長橢圓形,長4-7 cm。
別名:臺灣百合, 台灣百合, 高砂百合, 山蒜頭, 野百合
原產地:全島海平面至高海拔山野(高山頂除外)開闊處。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生長緩慢,木質十分堅硬。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葉表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葉背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正面直徑約2.5cm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背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未熟果正面(一般為五瓣,這個為特殊的四瓣)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未熟果五瓣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樹枝與葉的關係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樹幹
主要特徵
生長於小灌木至中型喬木之間,高度可達10公尺。樹幹直徑可達1米,但通常較小,基部有分枝。葉片對生,有6至10片對生小葉,小葉具細尖,基部有托葉。
完全花、輻射對稱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片,萼片綠色,不融合。花冠5片,花瓣不融合,藍紫色。雄蕊10枚,不融合。子房5室,每室1顆胚珠。果實為具翅蒴果,成熟時呈橘色。種子顏色深,假種皮鮮紅色。成熟後會結出帶有紅色果肉和黑色種子的橙黃色果實。
網路有販賣約250元以上(5吋盆)。
用途
具有多種藥用、文化和經濟用途。其汁液和其他植物衍生物可用於治療梅毒(在西班牙征服新大陸時期因其用於治療梅毒而得名)、發燒、全身疼痛、痛風、關節炎、風濕病、扁桃體炎、皮膚病、便秘、魚類中毒,也可作為強化茶的配料。煮沸葉子製成的茶可用作墮胎藥。其木材富含樹脂,散發淡淡香氣,自古以來被用於藥用和香料。
木質極為緻密堅硬,曾用於製作滾珠軸承、保齡球和魚棒。如今,它已成為備受追捧的木雕木材。它也是巴哈馬的國樹,並受到保護。儘管癒創木生長緩慢,但由於其美麗的花朵,如今也被用於園藝貿易。
培育方式
原產於乾燥地區,能在最小水分下茁壯成長,並且具有抗旱能力。每2-3週澆水一次,並在澆水之間讓土壤乾燥。最好在戶外種植,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這種土壤類似於它的自然棲息地。
基本資料
學名:Guaiacum sanct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佈於盧卡亞群島的所有島嶼群以及南佛羅裡達、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和南美洲。生長在沿海和內陸的石灰岩乾闊葉常綠林(矮林)中。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IUCN 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植物。
參考文獻:Leon Levy Native Plant Preserve(美麗的巴哈馬植物園)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表,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31 珠芽狗脊蕨,孢子囊群(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芽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葉芽(微距),像是電影異形的卵,也很像巴洛克的裝飾花草造型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珠芽狗脊蕨,葉表面上長出許多不定芽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珠芽狗脊蕨,葉表上的不定芽,當不定芽成熟轉成綠色,脫離母體掉落地面後,可長成一株株的幼苗,大幅縮短生長所需時間。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近基部1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珠芽狗脊蕨,近基部2
主要特徵
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
此植物的短直立莖具有不等長的羽片,孢子囊群則生長於小羽軸的兩側。
基本資料
學名: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
簡誌: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
別名:東方狗脊蕨<簡誌: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珠芽狗脊<植物志: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
原產地:分佈日本、中國大陸,臺灣低海拔溝渠附近常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葉表,邊緣呈不規則波狀緣,裂片念珠狀,葉片革質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連珠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附生,根莖長匍匐狀,徑長 2~3 公分,被棕色鱗片,鱗片纖毛狀。單葉,一回羽狀深裂,叢生;無葉柄;上部葉具不規則窄翼;葉片長 50~60 公分,寬 10~20 公分,橢圓形,下部羽狀深裂,裂片全緣,上部羽片長 5~10 公分,寬 1~2 公分,很窄,邊緣呈不規則波狀緣,裂片念珠狀,葉片革質,葉脈明顯,呈網狀脈,網內有游離小脈。孢子囊堆圓形,著生在葉片上部念珠狀的裂片上,無孢膜。
基本資料
學名:Aglaomorpha meyeniana Schott.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產在恆春半島、南仁山、東部等一帶海拔 300 公尺以下谷地森林樹幹上,常長在長尾柯樹幹,離地約 5~6 公尺處。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稀有瀕臨滅絕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垂果瓜,果
主要特徵
蔓性藤本,植株具卷鬚,卷鬚生於葉腋,單一不分叉。葉互生,長 3- 6 公分,寬 3~4 公分,兩面密生剛毛,3~5 裂或不裂,三裂者常成戟形,鋸齒緣,葉脈 5~7 出;葉基心形,柄長 約 2 公分,密生剛毛。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成總狀花序,6~7 朵花集生於花序頂端,總梗長 1.5~2.5 公分;小花梗長約 0.5 公分,花萼合生成筒狀,先端細 5 裂;花瓣黃色,花形與雌花相似但稍小;雄蕊 3 枚,貼生於冠筒上,幾無花絲,其中 2 枚雄蕊之花藥 2 室,另 1 枚雄蕊之花藥 1室;雌花單一,具長梗,梗長 2.5~3 公分;花萼合生成筒狀,先端 5 裂,裂片細,長約 0.1公分;花瓣黃色,徑 0.6-1公分,似勳章,先端 5 或 6 裂,裂片成倒三角形,先端截形,頂端微凹,長約 0.3 公分,寬 0.3~0.4 公分,冠筒上常具退化雄蕊;花柱 3 裂,每一裂片先端 2 叉;子房下位,3 室,側膜胎座。漿果具長梗,下垂,長橢圓狀球形,長 1.5~1.8 公分,徑約 1.2 公分,黑熟;種子多數,乳白色,卵形,披白色毛,長約 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先端凸出。
相關小常識
本種侵略性強,隨處攀緣,影響作物生長。果有毒,誤食將造成腹瀉。
近似物種
馬㼎兒:花是綠白色,果長條形。
垂果瓜:花為黃色。果為黑色,
黑果馬㼎兒:果為橢圓形。
基本資料
學名:Melothria pendul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等地低海拔之路旁或農田。2001年被發表為歸化於西部低海拔平原之農田之歸化物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21 可可樹,長在樹幹上的花
主要特徵
可可樹屬常綠性小喬木,樹型呈簇生狀;樹幹筆直,樹皮黃褐色至黃灰色,略粗糙,具有多數的分枝;小枝斜上昇或水平伸展,有纖細的毛茸或近似光滑無毛。嫩葉紅褐色,老葉表面濃綠色,背面淡綠色。成熟的可可樹高約 8 公尺,全年都會生出小花及果實,果實生長於主幹或老枝上,果實長橢圓形,表面有 10 條隆起稜線,並具疣狀凸起,初呈青紫色,轉紅褐色,成熟後變成橙黃色或鮮紅色,剖開後內有 30~40 粒的白色種子,種子即為可可豆。
基本資料
學名:Theobroma cacao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栽培種,台灣自 1901~1910 年間便已引進栽植,中南部一帶略有試驗性栽植,數量不多;1922 年開始自印尼爪哇輸入種子試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