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稱花

2025/03/29 12:08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燈稱花


▲七星山 20220711 燈稱花,葉表


▲七星山 20220711 燈稱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燈稱花,雄花序與花(約0.5cm)正面側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燈稱花,雄花序與花(約0.5cm)側面


▲七星山 20220711 燈稱花,果

主要特徵


雌雄異株。落葉灌木,小枝平滑。葉膜質或紙質,卵形或披針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銳形,基部尖或鈍,鋸齒緣,側脈 5~7 對。花期為 2 月至 3 月,小型離瓣花呈繖形花序,白色花朵有長花梗,著生於葉腋處,葉片互生因此花朵也是呈相互的展現。春季開小白花,花幾與新葉同時長出。

落葉灌木,小枝平滑。葉膜質或紙質,卵形或披針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銳形,基部尖或鈍,鋸齒緣,側脈 5~7 對。花期為 2 月至 3 月,小型離瓣花呈繖形花序,白色花朵有長花梗,著生於葉腋處,葉片互生因此花朵也是呈相互的展現。春季開小白花,花幾與新葉同時長出,數朵簇生,開於葉腋,花冠白色,花梗纖細,基部有苞;萼片 4~5 裂,花瓣 4~5 枚;雄蕊與花瓣同數,柱頭圓形(無花柱)。果橢圓形,有縱溝。冬青科大多為常綠植物,燈稱花為少數會落葉的種類之一。本種之小枝光滑褐色似秤桿,密色皮孔似秤點(或曰秤花),故名燈秤花。

用途


藥用(根: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活血。治感冒,肺癰,乳蛾,咽喉腫痛,淋濁,風火牙痛,瘰癧,癰疽疔癤,過敏性皮膚炎,痔血,蛇咬傷,跌打損傷:葉:發表清熱,消腫解毒。治感冒,疔瘡,跌打)。燈秤花是臺灣著名民間藥,根、葉,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消腫散瘀之功效;為青草涼茶主要原料之一,俗稱白甘草。

基本資料


學名:Ilex asprella (Hook. & Arn.) Champ.(有同物異名者)
簡誌:落葉小灌木,分枝多;小枝具白色皮孔,光滑。葉膜質,卵形,長4-5 cm,寬1.5-2.5 cm,上表面脈上被直毛;葉柄長3-5 mm。繖形花序。果橢圓形。
別名:梅葉冬青, 崗梅(藥用植物)、秤星树<植物志:Ilex asprella (Hook. & Arn.) Champ. ex Benth.
原產地:呂宋島,中國大陸南部及東部,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澤假霍香蓟

2025/03/29 12:03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葉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葉背,葉柄長7-15公分(與藿香薊屬不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管狀花,兩性花,柱頭2裂,外伸於花冠筒外;花冠5裂。白色,花冠裂片上表面纖毛狀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瘦果5稜,具剛毛。

主要特徵


直立草本或小灌木。莖被軟毛或長絨毛。葉對生,葉柄長7-15mm,葉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漸狹,鋸齒緣。頭狀花序排列成倒圓錐狀。頭花直徑5-7mm。舌瓣花缺。管狀花,花冠5裂,白色,柱頭2歧,瘦果5稜,具剛毛。

澤假霍香薊乃2008年發表之新歸化植物。目前在本島中海拔山區可見。

草本或灌木,直立,莖被絨毛;葉對生,葉柄長7-15公分,葉片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鋸齒緣;頭花管狀,直徑5-7公分,雌雄同熟,僅有管狀花,頭花聚繖圓錐狀排列,總苞線形至披針形,先端銳尖,具纖毛,長約2.5-4公分,冠毛粗糙,長2.5-3公分,連接至一膜質環;花冠先端5裂,下半驟縮成筒狀,白色,花冠裂片上表面纖毛狀,花藥長約0.7公分;花柱二叉,外露;瘦果具5肋,肋上被剛毛。

基本資料


學名:Ageratina riparia (Regel) R. M. King & H. Rob.
簡誌:無描述。
別名:溪边紫茎泽兰<植物志:Ageratina riparia (Regel) R. M. King & H. Rob.
原產地:目前在台灣本島中海拔山區可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小花寬葉馬偕花

2025/03/29 12:00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小花寬葉馬偕花,不在固定的地方生長,似乎逸出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小花寬葉馬偕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小花寬葉馬偕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小花寬葉馬偕花,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小花寬葉馬偕花,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外傾。葉具葉柄,橢圓形,基部急尖,鈍,圓或近心形,幾全緣,長 3~12 公分,寬 1~4 (~6) 公分,兩面稀疏被短毛,上面鐘乳體點狀。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 4 稜,稜上被毛,較明顯,花偏向一側。苞片對生,三角形,長 0.5 公分,疏被短毛;小苞片 2,似苞片,著生於花梗基部,長 0.2 公分;花梗約長 0.3 公分,無毛;花萼長 0.7 公分,5 深裂,僅基部結合,裂片披針形,線形,長 0.5~0.6 公分,被腺毛。花冠短,約長 2.5 公分,略兩唇形,外面被疏柔毛;花冠管基部圓柱狀,長約 1.2 公分,上唇 2 裂,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略尖,長約 0.5 公分,下唇 3 裂,裂片長卵形,橢圓形,中裂片長約 0.9 公分,側裂片 0.7 公分,中裂片兩側自喉部向下有 2 條褶襞直至花冠筒下部,褶襞密被白色柔毛,並有紫紅色斑點;雄蕊 4,花絲無毛,每邊一長一短,在基部兩兩結合成對,花藥紫色,背著,長圓形,2 室不等高,基部具短尖頭;花柱約長 1.2 公分,基部被長柔毛,子房約長 0.3 公分,密被長柔毛,具杯狀花盤,花盤多少鈍圓,5 淺裂。蒴果長 3 公分,不育部分長 1.5 公分。

小花寬葉馬偕花於 2005 年被發佈為本島新歸化植物。

用途


食用(葉)。藥用(莖、葉:散瘀消腫,接骨止血。治跌打腫痛,骨折,外傷出血。菲律賓將它的花葉作為小腸收斂劑;非洲國家的原產地,婦女分娩期間則被用於減緩陣痛;甚至某些國家用來治療風濕及氣喘)

基本資料


學名:Asystasia gangetica (L.) Anderson subsp. micrantha (Nees) Ensermu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花十萬錯、寬葉十萬錯、熱帶報春花、宽叶十万错<植物志:Asystasia gangetica (L.) T. Anderson
原產地:熱帶非洲,分佈於印度、泰國、中南半島至馬來半島,現已成為泛熱帶雜草(據D. J.Mabberlay)。歸化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紫藤

2025/03/28 14:55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總狀花序,超過30朵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葉表,葉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果序與果莢(栽培種,但有果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莖具纏繞性

主要特徵


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如成群小蝴蝶翩然而降,排列整齊,經常有 20到30 朵的花排列在枝端,甚是優美,常栽做庭園觀賞植物。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5-8月。

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落葉性大藤本植物,莖具纏繞性,樹皮灰褐色,無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 7~13 枚,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2 公分,嫩葉兩面被有白色小絨毛,老葉幾乎平滑。總狀花序下垂,長 15~30 公分。莢果密生黃色絨毛。

基本資料


學名: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簡誌:無描述
別名:朱藤、紫藤、葛花、紫藤<植物志: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原產地:原產中國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陝西、河南、廣西、貴州、雲南。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偶而栽植,普遍性不及多花紫藤。自古即栽培作庭園棚架植物。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銳葉牽牛

2025/03/28 12:47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花側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纏繞性,罕平臥,全株多少具長直柔毛。單葉互生,具葉柄;葉片長 4~10 公分,寬 4~10 公分,闊卵形,葉銳尖形,葉緣為全緣,稀 3 裂,兩面無毛。花腋生,花冠長 5~8 公分,漏斗形,藍紫色或紫紅色,雌雄同株。蒴果球形,徑 1~1.3 公分,內含種子 6 顆以下。

在日本有野生的銳葉牽牛,花色有白色、粉紅等(園藝種:琉球アサガオ)。

兩種特徵相近的牽牛花,兩者看花或葉子不易分辨:
銳葉牽牛:花萼上無毛或毛較少(自然攝影中心)。葉表面具較長的直柔毛,稀3裂。
牽牛花:低海拔。花萼上披伏毛(自然攝影中心)。葉上披貼伏毛。

基本資料


和名:ノアサガオ(西表朝顔)<Ipomoea indica (Burm.) Merr.>
學名:Ipomoea indica (Burm. f.) Merr.
簡誌:纏繞性草質藤本,稀蔓性;莖多少具長直柔毛。葉寬心形或圓心形,長4-10 cm,稀3裂,銳尖至漸尖頭,兩面無毛;葉柄長2-18 cm。花冠漏斗形,長5-8 cm,淡藍紫色至紅色。果球形,徑1-1.3 cm。
別名:碗公花、变色牵牛<植物智:Ipomoea indica (J. Burman) Merrill>
原產地: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馬兜鈴(異葉馬兜鈴)

2025/03/28 12:45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花期,其他馬兜鈴屬的花,相較之下小很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葉表(型態1)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葉背(型態1)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台灣馬兜鈴,花苞(高約2cm)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花正面(高約3cm)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台灣馬兜鈴,蒴果(3.8cm左右),卵球形,具 6 粗縱稜,楊桃狀,密被短毛,熟果由綠轉褐,內有種子多數。

主要特徵


葉子為「互生」,葉柄較纖細,葉片分為卵形、戟形、心形、瓜葉形等多種形態,老葉的質感則會厚實些。花梗細,花長筒狀內有細柔毛,為蟲媒花。其蒴果近圓形或矩圓形,花期為7~8月,果期為9月,全株有毒性不可誤食。

相關小常識


馬兜鈴這個名字起源於中國古代本草書,宋代寇宗奭所寫的《本草衍義》記載:「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其實尚垂,狀如馬項之鈴,故得名也。」說明果實形狀像古時候繫在馬頸項上的響鈴而得名。

近似物種


在台灣,馬兜鈴科的植物共有7種。
馬兜鈴分辨方式,大致以葉型做為以下之區別,
港口馬兜鈴及彩花馬兜鈴皆為腎形葉狀,只是港口馬兜鈴葉光滑且有光澤,其基部心形較窄。
台灣馬兜鈴:葉上下披密毛,葉形變化大,就算同一株亦有可能出現不同葉形。
琉球馬兜鈴:葉形近似台灣馬兜鈴,不同的是其嫩葉中脈末端呈現凹刻狀,葉子尖部較為圓鈍。
瓜葉馬兜鈴:葉子較明顯呈現多裂狀態。
卵葉馬兜鈴:葉大型顏色具有黃綠色的膜質狀。
高氏馬兜鈴:葉子具黃斑色調。
彩花馬兜鈴:與港口馬兜鈴腎形葉狀近似,但基部心形較為寬大。

國外品種:
南越馬兜鈴掌葉馬兜鈴

用途


馬兜鈴無論是哪一種品種皆為黃裳鳳蝶、珠光鳳蝶、大紅紋鳳蝶、小紅紋鳳蝶、台灣麝香鳳蝶、曙鳳蝶等多種鳳蝶的食草植物。

培育方式


喜歡生長在半日照的環境中。如果能夠選擇潮濕肥沃排水性佳的腐質土則會長得更健壯。繁殖可選擇用播種或扦插的方法。另外,在生長其間需要立支柱或架網供攀爬才會生長快速。

基本資料


和名:アリマウマノスズクサ(有馬馬の鈴草)
學名:Aristolochia shimadai Hay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異葉馬兜鈴、异叶关木通<植物志:Isotrema heterophyllum (Hemsl.) Stapf
原產地:原產琉球、菲律賓及印尼。台灣全島平野至低海拔山地自生,往往繁衍成群落。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小實女貞(毛女貞)

2025/03/28 12:43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毛女貞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毛女貞,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毛女貞,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毛女貞,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毛女貞,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毛女貞,花與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毛女貞,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9 公尺,徑 10~25 公分,具多數分枝,小枝條直立或斜上昇,園藝栽培可呈垂楊狀;多少具毛茸。葉對生,長橢圓形至卵形,長 2.5~3 公分,寬 1~1.5 公分,先端短漸尖至鈍或有時為凹頭,基部銳或楔形,半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4~5 枚,較不明顯;葉柄長 0.4~0.5 公分,具柔毛。花小,多數,白色,微帶香味,開放時徑 0.3~0.4 公分,呈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序長 5~10 公分,具毛茸;花柄長約 0.1~0.2 公分,光滑無毛;花萼闊杯形,長約 0.12 公分,先端 4 齒裂;裂片三角形,銳尖;花冠筒形,長 0.2~0.3 公分,先端深 4 裂,光滑無毛;裂片披針形,擴展,長 0.4~0.5 公分,光滑無毛;雄蕊 2 枚;子房 2 室,球形,每室具胚珠 2 枚;花柱長約 0.3 公分,不分岐。果實球形,徑約 0.2~0.4 公分,成熟時藍黑色,光滑無毛;果柄長 0.2~0.6 公分,光滑無毛。

基本資料


學名:Ligustrum sinense Lour.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幼枝略被毛。葉紙質,長3.5-8 cm,先端鈍圓至略凹;葉柄長3-18 mm。花序頂生,約具12對分枝。花冠筒長約1.1 mm。
別名:小蠟樹、山指甲、毛女貞、小蜡<植物志:Ligustrum sinense Lour.
原產地:台灣全島中低海拔開闊地或裸岩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臺灣海桐

2025/03/28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果實,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臺灣海桐,果序(果實、開裂中的蒴片、紅色種子)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臺灣海桐,果實,正在開裂的蒴片與露出黏漿中的種子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臺灣海桐,果實,成熟後,兩蒴片裂開,內有扁球形紅色種子 5~6 粒(看起來至少有10粒),埋於黏漿中。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樹幹

基本資料


當小花盛開,靠近時候有十分接近月橘(七里香)的香氣。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3~5 公尺,樹皮灰白色,具顯著皮孔;幼枝條被褐色毛。單葉互生,葉數量多且密集、螺旋狀排列,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5~11 公分長,1.5~3.5 公分寬,兩端銳尖,全緣,上下兩表面都油亮,覆蓋厚層的臘質,臘質到達葉的邊緣形成鑲邊;葉脈不明顯,葉內含有揮發性的油酯,葉片揉後會發散出嗆鼻的味道,對天空看,葉脈透明、光亮。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小,白色,具芳香,密集,花冠徑約 0.5 公分,花瓣狹長,5 瓣分離;雄花的花萼靠上花冠;雄蕊約與雌蕊等長;雌蕊綠白色,較細瘦的保齡球瓶形,柱頭稍直筒。雌花的花萼外張;雄蕊的花藥退化,不具花粉,長度約雌蕊的ㄧ半;雌蕊綠色,稍粗胖的保齡球瓶形,柱頭闊大。蒴果球形,直徑約長 0.8 公分,頂端稍突起,熟時由綠轉橘紅色,兩蒴片裂開,內有扁球形紅色種子 5~6 粒,埋於黏漿中。台灣海桐在夏、秋季枝稍會著生圓錐狀的多數小白花,花朵甚小,但會散發出濃厚芳香,香氣遠播,故名「七里香」。

近似物種


簡誌 PITTOSPORUM 海桐屬:
葉先端銳尖至漸尖或尾狀。
├ 葉厚革質,大型,長10 – 22 cm;植株常著生樹上:大葉海桐
└ 葉紙質至薄革質,較小,長4-16 cm;植株絕大多數地生,稀為著生。
 ├ 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花單一或少數於葉腋簇生或成繖形
 │ ├ 葉披針形,寬1.5 – 4 cm:疏果海桐
 │ └ 葉狹披針形,寬0.5 – 2 cm:細葉疏果海桐
 └ 葉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花多數頂生,成圓錐狀:台灣海桐 (七里香)
葉先端鈍至圓。
├ 果徑約3 cm;成熟葉不短於8 cm:蘭嶼海桐
└ 果徑約1.5 cm;成熟葉常短於6 cm:海桐

海桐:葉倒卵形,葉緣向下,葉脈較不明顯,葉革質。
台灣海桐:葉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較海桐挺直。果熟2瓣裂。
蘭嶼海桐:葉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脈較台灣海桐明顯,與稍微寬些。

用途


食用(小花:食品香料或泡茶)。藥用(治瘀血和風濕、高血壓)。誘鳥植物(果子是白頭翁、綠繡眼等野鳥的食物)。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3~5 公尺,葉內含有揮發性的油酯,葉片揉後會發散出嗆鼻的味道,對天空看,葉脈透明、光亮。花小,白色,具芳香;花朵甚小,但會散發出濃厚芳香。

基本資料


學名:Pittosporum pentandrum (Blanco) Merr.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有毛。葉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達11 cm,寬達4 cm,兩端均銳尖。花密集於枝頂,呈圓錐狀。果2瓣裂。
別名:七里香, 臺灣海桐, 台灣海桐、五蕊海桐<植物志:Pittosporum pentandrum Merr.
原產地:菲律賓、印度、台灣高雄、恆春半島以及蘭嶼。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泥花草

2025/03/28 12:05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花上方側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鬚狀成叢;莖幼時亞直立,長大後多分枝,枝基部匍匐,下部節上生根,彎曲上升,高可達 30 公分,莖枝有溝紋,無毛。葉片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矩圓狀倒披針形或幾為條狀披針形,長 0.3~4 公分,寬 0.6~1.2 公分,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有寬短葉柄,而近於抱莖,邊緣有少數不明顯的鋸齒至有明顯的銳鋸齒或近於全緣,兩面無毛。花多在莖枝之頂成總狀著生,花序長者可達 15 公分,含花 2~20 朵;苞片鑽形;花梗有條紋,頂端變粗,長者可達 1.5 公分,花期上升或斜展,在果期平展或反折;萼僅基部聯合,齒 5,條狀披針形,沿中肋和邊緣略有短硬毛;花冠紫色、紫白色或白色,長可達 1 公分,管長可達 0.7 公分,上唇 2 裂,下唇 3 裂,上、下唇近等長;後方一對雄蕊有性,前方一對退化,藥消失,黃色花絲端鉤曲有腺;花柱細,柱頭扁平,片狀。蒴果圓柱形,頂端漸尖,長約為宿萼的 2 倍或較多;種子為不規則三稜狀卵形,褐色,有網狀孔紋。花、果期秋季至春季。

近似物種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用途


蝴蝶食草(花草是孔雀蛺蝶幼蟲的食草之一)。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消腫調經。治風濕目腫,腮腺炎,肺炎,腹瀉,月經不調)。

基本資料


學名:Lindernia antipoda (L.) Alston
簡誌:一年生草本。葉無柄,倒披針形至倒卵長橢圓形,長15-40 mm,羽狀脈,鈍鋸齒緣,無毛。花單一,腋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花梗與其鄰近葉約略等長、稍長或稍短;花冠淺紫色;雄蕊2,假雄蕊2。蒴果遠長於萼片長,長8-16 mm。
別名:鋸葉定經草、旱田草、畦上菜
原產地:印度至澳大利亞北部、台灣、中國。台灣生島低海拔河旁及濕生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石斑木(田代氏石斑木)

2025/03/28 12:02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石斑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石斑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石斑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石斑木,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石斑木,花(型態 1)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石斑木,花(型態 2)


▲台北植物園 20231219 石斑木,從樹枝上也能長出葉芽與果實

主要特徵


石斑木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枝條細長。單葉,輪生,具短柄;葉片長 5~7 公分,寬約 1.5~2 公分,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葉基楔形並向下延生,葉尖突尖或鈍形,葉緣為粗鋸齒狀。花序為圓錐花序,頂生,疏花,外被鐵褐色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 0.6~0.8 公分;花萼為筒形,5 裂,裂片披針形,被長緣毛;花瓣長菱形,長約 0.9 公分;雄蕊多數;花柱 2 裂。果實為仁果,徑約 0.5 公分,球形,成熟時黑色。本變種之分布較廣,中國大陸亦產之,其葉呈楔狀倒卵形,乃易於區分。

用途


食用(果)。藥用(根:驅風散熱,消腫,活血消腫,涼血解毒。治潰瘍紅腫,跌打損傷,水腫,關節炎,凍傷,腳踝關節凍傷;枝葉:消腫去腐:治無名腫毒,創傷出血,燙傷,毒蛇咬傷;外用治潰瘍紅腫,跌打損傷)。用途同恆春石斑木,果可食,根藥用,治跌打損傷,樹供栽培觀賞,為優良的薪炭柴。

培育方式


全日照溫暖至炎熱環境,原生於濱海地區或面陽坡地,耐旱、耐風,介質要排水良好。種植初期於春至秋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開花後進行整枝修剪以維持美觀造型。繁殖使用播種、扦插法。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ャリンバイ(車輪梅)
學名:Rhaphiolepis indica (L.) Lindl. ex Ker var. tashiroi Hayata ex Matsum. & Hayata
簡誌:葉長橢圓或橢圓形,光滑粗鋸齒緣,但近基部全緣。花序密被鏽色絨毛。
別名:白杏花、印度石斑木、刻脈石斑木、田代氏石斑木、毛序石斑木<植物智:Rhaphiolepis indica var. tashiroi Hayata>
原產地:中國、日本、寮國、越南、柬埔寨、泰國和印尼均有分布。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臺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