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芝蘭竹
2024/12/30 12:00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竹桿、竹枝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籜
主要特徵
稈高3-10 m,徑1-6㎝,正圓形,肉厚,節間長20-70㎝,幼稈薄被白粉並疏生小刺毛,基部數節於籜環上、下方具一圈灰白色絹毛;稈節隆起較著。籜鞘外側生有黑毛,稍圓頭;籜耳顯著,密生褐毛,叢生鬚毛,二耳大小不等,大耳長1-1.5㎝,寬4-5㎜;小耳約大耳之1/3大;籜舌近於不顯著;籜葉卵狀尖三角形,長約為籜鞘之1/3-1/2,背面具褐色毛,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之3/4。葉一簇4-8,先端漸尖,成熟時平滑無毛。
用途
稈劈竹篾,供編織。
基本資料
注音:葉籜(ㄊㄨㄛ ˋ)
學名:Bambusa pachinensis Hay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米篩竹、米筛竹<植物志:Bambusa pachinensis Hayata>
原產地:原產臺灣北部平地及中國福建、浙江
保育等級:台灣特有種
其他相關
1916年,由日本的植物學家早田文藏(Hayata)在士林發現的,又早期士林的舊名是「八芝蘭」,為平埔族語,因此被稱為「八芝蘭竹」。稈高2~10m,呈深綠色而有光澤,無毛;稈肉簿,節間長。葉耳極顯著,長卵形,簇長鬚毛;葉鞘近無毛。原生長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現僅剩芝山岩地區較易見。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