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艦岩 20190105 花期已過
主要特徵
花期 2 月至 9 月。鼠刺葉緣的鋸齒會刺傷動物,使動物不敢靠近,具保護植株本身安全的作用。
近似物種
鼠刺屬台灣有2種,鼠刺與小花鼠刺。
兩者幼株,葉緣均具銳尖鋸齒,故得鼠「刺」之名。這種帶刺的鋸齒也成為分辨鼠刺與小花鼠刺的主要依據。一般說來,小花鼠刺在成株後,葉緣的鋸齒就會消失或成鈍鋸齒狀,而鼠刺則仍維持其粗齒牙緣。
基本資料
學名:Itea oldhamii Schneider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葉卵至卵狀長橢圓形,長達9 cm,寬達5 cm,先端鈍至漸尖,基部鈍至銳尖,疏齒牙緣,稀近全緣,每邊2-10齒。花序頂生或腋生,長3-5 cm,常具柔毛。果長5-6 mm,徑約2 mm。台灣固有種。
別名:臺灣鼠刺、俄氏老鼠刺、奧氏鼠刺
原產地:台灣北部低至中海拔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大學 20190105
主要特徵
為中國或日本的杜鵑在歐洲雜交出來的品種,一般統稱 #西洋杜鵑系(西洋ツツジ系)
火紅杜鵑為杜鵑花科杜鵑屬常綠灌木植物,又稱大紅杜鵑,園藝栽培種,是平戶杜鵑品種之一,屬大型杜鵑,株高可達 2~3 公尺,莖多分枝,枝條平滑,有粗毛或腺毛。單葉互生或近對生,簇生於枝端,葉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 5~8 公分,葉端銳狀,葉基鈍或楔形,全緣葉,革質,葉面綠色,具褐色細毛,密生或分散,亦有光滑無毛之葉,密度不一,羽狀脈,於葉背隆起,葉面皺感,短葉柄或近無柄,無托葉。花芽含 2~3 朵花,花序頂生,2~3 朵聚生成繖形狀;花萼合生筒狀,4~7 裂,覆瓦狀排列,宿存,花瓣合生漏斗形花冠,徑約 6~10 公分,花磚紅色,瓣上有深紅、褐紅斑點散佈, 4~7 裂,單瓣花,瓣片長圓形,雄蕊 10 枚,不等長,約與花冠等長,離生,著生於花冠基部,花絲無毛,花藥 2 室,淡黃褐色,先端呈尾狀,頂孔開裂,雌蕊心皮 3~18 枚,合生,花柱 1 枚,無毛,宿存,子房上位,卵形,密生粗毛,4~18 室,中軸胎座,胚珠多數。蒴果,橢圓形,長 0.4~1 公分,密生褐色茸毛;室間開裂,種子細小,植株具毒。
基本資料
學名:Rhododendron scabrum Don
簡誌:無描述
別名:蓮花杜鵑、大紅杜鵑,琉球杜鵑花
原產地: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軍艦岩 20190105 雌株 果實(蒴果)
主要特徵
莖幹直立,表皮灰白色,密佈裂紋,有剝裂現象,上部多分枝,小枝有稜,單葉互生,倒披針形至線狀倒披針形,葉端銳尖至漸尖頭,葉基葉形,延伸至枝條,全緣葉,革質,中肋凸起而明顯,兩面無毛,無托葉,單性花或兩性花,雌雄異株,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及側生,苞片與小苞片小,花萼二至七裂,鑷合狀排列或覆瓦狀排列,花小,輻射對稱,無花瓣,具花盤,花黃綠色,缺花瓣,雄蕊五至十枚,通常八枚,雌蕊心皮二至四枚,子房上位,蒴果,瓣背有明顯的翼。
用途
全株含微量氫氰酸,葉尚含生物鹼和皂苷,食之可引起腹瀉等症狀。藥用(解熱劑、收歛劑)。
基本資料
學名:Dodonaea viscosa (L.) Jacq.
簡誌:屬特徵- 灌木,稀喬木狀。單葉或羽狀複葉,互生。總狀或圓錐花序頂生及側生。花萼2-5裂,覆瓦狀;花瓣缺;雄蕊5-10,通常8。蒴果2-6瓣,膜質或革質,瓣背有翼。 種特徵-小喬木或灌木,幹直,上部多分枝;小枝有稜。單葉,革質,兩面無毛,倒披針形至線狀倒披針形,長6-12 cm,寬0.5-1.5 cm,銳尖至漸尖頭,全緣。
別名:山相思、車閂子、车桑子<植物智:Dodonaea viscosa (L.) Jacq.>
原產地: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大陸國分佈於西南部、南部至東南部;常生於乾旱山坡、曠地或海邊的沙土上。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大學 20190105 寬腹姬鬼蛛(雄。腹背基部中央有一枚黑色的斑紋,上方尖細。
主要特徵
雌蛛體長 8 - 12 mm, 頭胸背板灰褐色,頭部具白色長毛,腹背面灰褐色或褐色,密生灰白色短毛,中央有2條黑色的斑點呈縱向排列,斑點上大下小,各斑點下方有不明顯的斜向橫帶,胸背面基部有一枚上尖下寬的黑斑。本屬有10種, 本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樹林邊緣、牆角、 屋簷下結網,白天會將網破壞躲在網旁的枝條或枯葉內棲息,有些個體會在葉面模仿小動物,各腳合併成四條型態睡姿,體長與斑型變異很大。
基本資料
學名:Neoscona punctigera Doleschall, 1857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福州山 20181222 大花蘆莉
主要特徵
大花蘆莉為爵床科蘆莉屬常綠小灌木,株高約 60~100 公分;莖直立,節部略為膨大。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長 5~12 公分,寬 3~5 公分;葉面微捲,葉面脈紋明顯,中肋及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光滑無毛;葉色青綠,強光乾燥易使葉片變黃。夏至秋季開花,腋生,花莖細長,花冠圓筒狀,先端五裂,濃桃紅色;每花壽命僅一日,但花開花謝期持續數月,莖端發育成穗狀花序,有綠色苞片。果為蒴果。繁殖可用扦插法,春、秋季為適期。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排水需良好。日照需充足,蔭蔽易徒長。追肥每 1~2 個月一次。每年春季強剪一次,自基部約 20 公分處剪除,促使萌發新枝。性喜高溫。另一種大花蘆莉(Ruellia macrantha)
基本資料
學名:Ruellia elegans Poir.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紅花蘆莉、艷蘆莉、緋鵑花
原產地:巴西。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福州山 20181222 王爺葵 花
主要特徵
灌木。花頂生或腋生,大型頭狀花序,雌雄同株。花期為 11 月至翌年 1 月,花色為黃色。每年從 11 月開始,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路旁或荒廢地、斜坡上,很容易看到這種碩大的金黃色菊花。
藥用(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急吐瀉,癰瘡腫毒,糖尿病。長期服用易致肝癌)。
基本資料
學名:Tithonia diversifolia (Hemsl.) A. Gray
簡誌:屬特徵:粗壯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基部葉對生,向上轉為互生。輻射狀頭花單一或少數;總梗先端膨大,中空。總苞2-5層。托片硬實,先端漸尖或芒刺狀。舌狀花花冠2或3裂,黃或橘色;心花黃色。瘦果卵形或長橢圓形。冠毛為鱗片狀、芒狀或無。 種特徵:灌木狀的多年生草本,高可達3 m,被毛。葉卵形或楔形,長10-30 cm,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或3-5裂;葉柄長5-15 cm。頭花大而醒目,直徑約10 cm,舌狀花橘黃色。總梗長8-15 cm;總苞寬2.4-4 cm。
別名:王爺葵、提湯菊、五爪金英、肿柄菊<中國植物誌:Tithonia diversifolia A. Gray>
原產地:墨西哥和中南美洲,中國廣東、雲南引種栽培。台灣分布於海濱至海拔1,000 m。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福州山 20181222 牛膝
主要特徵
莧科牛膝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七十至一百二十公分,根圓柱形,直徑五至十公釐,土黃色,莖粗壯,近方形,綠色或微帶紫色,疏被白色貼生或開展之柔毛,分枝對生,枝節膨大,單葉對生,葉長橢圓形、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葉端漸尖,葉基楔形,漸狹,全緣葉,葉長五至十二公分,寬二至六公分,膜質,葉面綠、灰綠色,兩面密或疏被柔毛,葉柄長五至三十公釐,兩性花,穗狀花序,頂生與腋生,花序長約三至五公分,花後反立並貼近總梗,總花梗有白色柔毛,苞片寬卵形,長二、三公釐,先端長漸尖,每苞片具花一枚,小苞片二枚,刺狀,長二、三公釐,先端彎曲,基部兩側各具一枚小裂片,長約一公釐,卵形,膜質,花多數,密生,花被片五枚,披針形,長三至五公釐,膜質,光亮,先端急尖,有一條中脈,雄蕊五枚,長約二、三公釐,花絲基部合生,與退化雄蕊互生,花藥二室,退化雄蕊五枚,先端平圓,頂端無緣毛,雌蕊心皮二、三枚,合生,花柱一枚,子房上位,子房一室,基生胎座,胞果,長圓形,長約二、三公釐,黃褐色,與花萼及小苞片一起脫落,種子長圓形,長約一公釐,黃褐色。
用途
藥用(活血通經、消癥下胎、通利關節、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補肝腎、強筋骨藥,可治瘀滯經閉、產後瘀痛、跌扑傷痛、腰膝酸痛、足膝萎軟無力、吐血、衄血、牙齦腫痛、頭痛暈眩、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尿血)。
基本資料
學名: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簡誌:莖近方形,密或疏被毛。葉長橢圓形,兩端漸尖,密或疏被毛。全島低海拔之森林內。
別名:南天牛膝
原產地:非洲、俄羅斯、越南、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中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福州山 20181222 鳳尾苔屬
主要特徵
鳳尾苔科在臺灣有1屬65種。為半直立苔類,植物通常細小、扁平,分枝少,鮮綠色至黃綠色。葉呈兩列互生,抱莖排列,中肋一條常達葉尖,分為鞘部、前翅、背翅三個部分。葉細胞常呈圓方形。孢蒴直立、對稱。平地常見的物種植物體高約0.3~1 cm左右,植物體基部能產生可脫落的側芽。常見於公園或花圃的土面或岩石上。
基本資料
學名:Fissidens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福州山 20181222
主要特徵
青苔是水生苔蘚植物,翠綠色,生長在水中或陸地陰濕處。青苔為苔蘚類植物,常年生長在濕地、牆上、井中、屋瓦及水中等處。
基本資料
學名:Brachythecium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福州山 20181222 鹿藿
主要特徵
多年生纏繞草本,莖蔓長,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3 出羽狀複;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 2~6 公分,闊 1.5~4.5 公分,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 2.5~6 公分,闊 2.5~6.5 公分,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總狀花序腋生,有花 10 餘朵;花黃色,長 0.7 公分;花萼鍾狀,5 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 10,2 體,花藥 1 室;子房上位,胚珠 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 1.5 公分,闊約 0.9 公分;有 1-2 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花期 5~9 月。結果期 8~11月。
基本資料
和名:タンキリマメ(痰切豆)<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學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簡誌:纏繞性草本,多少被短直毛。三出葉;頂小葉倒卵形,長2.5-5 cm,寬2-4 cm,兩面被毛,先端漸尖至銳形。花黃色。莢果長橢圓,長12-15 mm。
別名:痰切豆、野雞肫花、鹿藿<植物智: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原產地:台灣中低海拔草地、灌叢、林緣、路旁及荒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