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椿象若蟲

2020/10/02 12:50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黃斑椿象,若蟲(頭部側),植物為杜虹花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黃斑椿象,若蟲(上方側),植物為杜虹花

主要特徵


體長 18 - 23 mm,頭部及前胸背板黑色,從頭部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條細小的黃色縱線,頭部背面及前胸背板外緣有黃色的細邊,體背黑褐色,佈滿灰或黃色的小斑點, 腹背板外露,邊緣具黑、黃的橫斑,各腳黑色,脛節中央具白色的斑紋。本屬一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台灣灤樹等多種行道樹幹上吸食樹液,保護色佳,數量多十分常見。

將孵化的若蟲頭頂常具T形骨化的「破卵器」,用以破卵孵化出若蟲。卵殼通常有不明顯的突起,叫做精孔突或氣孔突、呼吸角等,卵殼的表面具覆染的細微結構與卵的呼有關。若蟲離開卵殼後,會將破卵器和胚胎表皮蛻下來留在卵殼裡。卵的顏色可判斷將孵化的程度,若見卵濁黑,即表示這顆卵被寄生。一般是寄生蜂,其幼蟲於卵內取食養份,羽化後鑽出也不需要破卵器了,牠們具有發育完全的大顎,直接以咬破的方式離殼。若看到椿象的卵呈不規則的裂開,那就是被蜂所寄生了。

基本資料


學名:Erthesina fullo (Thunberg, 1783 )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槭葉牽牛(番仔藤)

2020/10/02 12:46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槭葉牽牛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槭葉牽牛,葉

主要特徵


草本。莖長 10 餘公尺,匍匐或纏繞他物,莖葉具乳汁,莖有芒刺。葉基部略木質化,呈掌狀 5~7 深裂,腋芽會再長出小葉,猶如槭葉一般,具長柄,互生。平野隨處可見的牽牛花幾乎以槭葉牽牛最常見。
藥用(治癰疽腫毒,肺熱咳嗽,尿血,淋症,水腫,小便不利)。

葉為複葉或有(3)-5-7裂片,非全緣,側裂片長明顯超過葉長之1/2。葉為複葉或掌狀全裂(裂至葉基)。
番仔藤 (槭葉牽牛):葉為掌狀全裂,裂片5-7,葉柄長2-6cm。
槭葉小牽牛:葉為足狀複葉,通常為5小葉,葉柄長約8cm。

基本資料


和名:モミジヒルガオ(紅葉昼顔)<Ipomoea cairica (L.) Sweet>
學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簡誌:無毛纏繞藤本,具塊根。葉5-7掌狀全裂;裂片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長3-10 cm,兩端均漸尖,全緣;葉柄長2-6 cm。花冠漏斗形,長4-6 cm,淡紫色。果球形。
別名:五爪金龍、番仔藤、白首烏、五爪金龙、五爪龙、上竹龙、牵牛藤、黑牵牛、假土瓜藤<中国植物志:Ipomoea cairica (L.) Sweet>
原產地:北非洲,分布泛世界各地。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攀爬生長在林緣、路旁、荒地或圍籬。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大蝗(棉蝗)

2020/10/02 12:44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台灣大蝗

主要特徵


8~9 月間卵孵化成為若蟲,稱之為「蝗蝻」成長快速,中秋節前後便可發現大量成蟲。成蟲體型碩大,主要出現在秋天。

本種是草食性昆蟲,只要是植物的嫰幼部分都喜啃食。孵化後的若蟲以禾本科、豆科等各類植物葉片為食,因此農作物常遭破壞。在從前曾是水稻及甘蔗主要害蟲,近年來已經較少危害農作物。

體長 雄50-65mm、雌75-87mm,體色為鮮艷的綠色,頭、胸具凹凸不平的瘤斑,複眼下方具一條黃色縱紋,觸角淡褐色,各腳脛節外側紅褐色,後腿腿節強壯善於彈跳。本種為台灣最大的蝗蟲,俗稱「草螟公」。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成蟲於秋季出現,夜晚會鳴叫,以後腳和前翅磨擦,發出「唰沙」「唰沙」的聲音,然後交尾,雌蟲體型比雄蟲大很多。

基本資料


學名:Chondracris rosea
別名:棉蝗、草螟公
原產地: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特別是在山區道路旁的草叢上十分常見,偶可發現成蟲跳到路上被車碾斃的慘狀。除台灣之外,中國大陸、印度等地也有分佈。

進入閱讀更多...

耳葉鴨跖草

2020/10/02 12:36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耳葉鴨跖草,長在草叢裡面,很不容易發現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耳葉鴨跖草,花的側面(看不見花苞閉合)

主要特徵


草本。花期 5~10 月。耳葉鴨跖草與鴨跖草長得極為相似,同樣綻開著藍色小花,所以,經常被誤認;鴨跖草通常都有 3 個花瓣,耳葉鴨跖草上側 2 片相對稱,猶如耳狀,下方的那片退化掉了,故有耳葉鴨跖草之名。

多年生草本,莖基部匍匐狀分枝,無毛或偶有散生細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 3~8 公分,寬 1~2 公分,橢圓形或披針形,葉基微歪形,葉尖銳形,葉緣為全緣,有時略被細毛。花序為單生聚繖花序,花 2~5 朵,篦狀苞片寬 0.7~1.1 公分,歪漏斗形,具不明顯縱紋,外側通常被有長柔毛;花小型,花萼 3 片,綠色,上面 1 片較下面 2 片為小;花瓣 3 片,淡藍色;可孕雄蕊 3 枚,著生於萼片基部;雌蕊 1 枚,子房上位,具 3 心皮。果實為蒴果,長約 0.4 公分;種子短橢圓形,長約 0.25 公分,略平滑。

基本資料


注音:耳葉鴨跖(ㄓˊ)草
學名:Commelina auriculata Blume
簡誌:葉披針形,長3-8 cm,寬0.9-1.8 cm,光滑或被毛。苞片漏斗狀,邊緣癒合。
別名:蓬萊鴨跖草、耳苞鸭跖草<中国植物志:Commelina auriculata B1.>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裏白巴豆(裡白巴豆)

2020/10/02 12:26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裡白巴豆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裡白巴豆,果實為蒴果,呈3瓣狀

主要特徵


灌木。花單性,雌雄同株。花期 4~8 月,果期 9~12 月,偶週年開花結果。

常綠小灌木,高 60~120 公分,全株披棕褐色鱗片及星狀毛,多分枝,老莖灰白色,小枝青綠色。葉對生或輪生枝端,柄長 0.6~1 公分;葉片倒卵形或長卵形,長 4~8 公分,寬 2.5~3.5 公分,基部鈍形,先端鈍尖或稍漸尖,全緣或微波緣,背面被銀白色盾狀鱗片並密布細小褐色突點 (少數鱗片紅色)。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萼與花瓣均 4~6 枚,花瓣黃白色或白色,雄蕊 15~20 枚,乳黃色;雌花子房 3 室,柱頭多細裂呈鬚狀。蒴果球狀三稜形,徑約 1 公分,被銹色鱗片物;種子 3 粒。

用途


藥用(種子:有毒;根:袪風解熱,壯筋骨,催吐。治風溼骨痛,咽喉痛。根或全株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絡,鎮靜止痛,解毒消腫之效。治風濕痹痛,風濕關節痛,發熱病,瘧疾高熱不退,胃脘痛吐瀉,癰瘡腫毒。葉有解熱,止痢之效。治吐瀉,疥癬)。葉可作為香煙之代用品。

基本資料


和名:グミモドキ(茱萸擬)<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學名: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簡誌:屬特徵-灌木。單葉,互生,基部具2腺體。花單生或簇生成總狀花序。雄花萼4-6裂;花瓣4-6;雄蕊多數。雌花花瓣小或無;子房2-4室。蒴果。 種特徵-葉簇生於小枝端,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鈍,下表面被銀色盾狀鱗片 (少數鱗片紅色)。
別名:葉下白、裡白巴豆、邱氏巴豆、柿糊、银叶巴豆<植物智: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原產地:琉球、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婆羅洲等地。台灣全島低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野菰

2020/10/02 12:02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野菰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野菰,花側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寄生性草本,低海拔山區,芒草叢中常有她的蹤影。含苞待放的野菰像枝枝拐杖,也被稱為土地公拐。藥用(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等症狀)。

基本資料


注音:野菰(ㄍㄨ)
和名:ナンバンギセル(南蛮煙管)<Aeginetia indica L.>
學名:Aeginetia indica L.
簡誌:屬特徵:莖極短,具數鱗片。花梗長於5 cm;萼片苞片狀;2室之花藥僅1室發育。蒴果,2瓣裂。 種特徵:莖上鱗片三角形,光滑。花紅紫色或帶紅紫色條紋;花梗直立,長15-25 cm。蒴果卵狀圓形。
別名:土地公柺、官真黃、芋菰草、灌草菰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常寄生於芒草根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細葉複葉耳蕨

2020/10/02 09:33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細葉複葉耳蕨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細葉複葉耳蕨,葉背上的孢子囊群


▲小葉複葉耳蕨、細葉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的頂羽片比較照片

主要特徵


植株匍匐或直立,具長走莖。葉革質,柄長 40~80 公分,葉長 35~60 公分,羽片 6~9 對,羽片邊緣具芒刺,基部羽片之基小羽片特別長,且分裂形式近似其它羽片,幾乎所有羽片之基小羽片都明顯較長。葉五角形,頂羽葉特長,革質,最下面的羽片不對稱,上面先長,稱「上先型」,複葉耳蕨屬的植物都是上先型,可以此特性跟鱗毛蕨屬區分,其羽片邊緣具芒刺。孢膜圓腎形。

近似物種


常見複葉耳蕨屬近似的三種:
細葉複葉耳蕨:根莖匍匐狀。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片頂端之羽片突然縮短,具有明顯細長之頂羽片。
小葉複葉耳蕨:短斜生莖,葉叢生。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片頂端之羽片逐漸縮短,頂羽片較不明顯。
斜方複葉耳蕨:根莖匍匐狀,葉遠生。二回羽狀複葉。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

基本資料


和名:ホソバカナワラビ(細葉鉄蕨)<Arachniodes aristata (Forst.) Tindale>
學名:Arachniodes aristata (Forst.) Tindle
簡誌:葉革質,柄長40~80cm,葉長35~60cm,羽片6~9對,羽片邊緣具芒刺,基部羽片之基小羽片特別長,且分裂形式近似其它羽片,幾乎所有羽片之基小羽片都明顯較長。
別名:芒刺複葉耳蕨
原產地: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琉球、台灣及大洋洲島群,北達韓國、日本,台灣低海拔山區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毛花雀稗(達利雀稗)

2020/09/26 15:24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毛花雀稗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毛花雀稗,花序(雌蕊:像毛毛蟲狀;雄蕊:像蝴蝶狀)

主要特徵


根狀莖小,稈叢生,高約五十至一百五十公分,稈直立,粗壯,直徑約五公釐,單葉互生,兩排,葉線形、條形,端部銳尖,基部延伸至桿,葉全緣,葉長十至二十五公分,寬三至十二公釐,葉面綠色,葉面無毛,平行脈,中脈明顯,葉舌膜質,長約一、二公釐,截頭或撕裂狀,葉鞘扁壓狀,具稜脊,葉鞘長於其節間,無毛,鞘口有少數長柔毛,基部者生有白色柔毛,無托葉,無葉柄,完全花,兩性花,下位花,總狀花序,三至十枚相互間距排列著生於主軸上,通常五至七枚,形成大型圓錐花序狀,主軸長四至十公分,花序長約五至八公分,分枝腋間有長柔毛,花莖圓柱形,有節,節間中空,小穗成對,生於穗軸一側,小穗卵形、倒卵形、橢圓形,長約三、四公釐,寬約二、三公釐,覆瓦狀排列,小穗一有柄而另一無柄,小穗柄邊緣微粗糙,長一公釐以下,外穎缺如或甚微小,第二穎(內穎)膜質,背向穗軸,等長於小穗,具七至九脈,表面散生短毛,邊緣具撕裂狀長絹毛,頂端稍尖,上位外稃背向穗軸,鈍頭、圓頭,革質,成熟時褐色,內穎、下位外稃與小穗約等長,成熟後褐色,革質,有光澤,具細點狀粗糙,第一外稃相似於第二穎,邊緣不具纖毛,小花二枚,小而不明顯,於穎下脫落,小花無柄,長於小短軸上,雄蕊三至六枚,雌蕊心皮一枚,花柱二枚,柱頭羽毛狀,子房上位,子房一室,頂生胎座或底生胎座,穎果。

主要特徵


草本。高約五十至一百五十公分,單葉互生。

基本資料


注音:毛花雀稗(ㄅㄞˋ)
學名:Paspalum dilatatum Poir.
簡誌:多年生;稈叢生;根莖小。葉片長10-25 cm,寬3-12 mm,無毛。總狀花序3-10枚,通常5-7枚,長6-8 cm,穗軸腋間具長柔毛。小穗成對,一有柄另一無柄;內穎膜質,邊緣撕裂狀長絹毛;上位外稃革質,圓頭。
別名:達利雀稗、金冕草
原產地:原產於巴西東南部、阿根廷北部、烏拉圭等南美洲亞熱帶地區。台灣全省低海拔荒廢地,北部常見。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白茅

2020/09/26 14:56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白茅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白茅,種子已經出現了

主要特徵


草本。白茅為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根莖,密佈鱗片,稈高 25~80 公分;稈直立或斜昇,叢立,通常具 2~3 節,節上有長 0.4~1 公分柔毛。葉片披針形,邊緣通常內捲,基部有毛;葉舌短膜,鈍頭。葉鞘老時在基部常破碎成纖維狀;葉舌長約 l 公分;葉片扁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主脈明顯突出於背面,並向基部漸粗大而質硬,長 50~60 公分,寬 0.2~0.8 公分,背面及邊緣粗糙。總狀花序多數,聚集成緊縮的圓錐花序,長 5~20 公分,寬 1.5~3 公分,分枝短縮密集,基部有時較疏或間斷。小穗圓筒狀,為基盤和穎的白色長絹毛所包住;穎膜質;上位外稃全緣;鱗被缺如;雄蕊 1~2 枚;小穗長約 0.3 公分,基部密生長 1~1.5 公分絲狀柔毛;下位內稃缺如。果實為穎果,橢圓形,長約 0.1 公分,胚長為穎果之半。

用途


固砂植物。
食用(嫩芽、嫩莖、及嫩花穗皆可生食,亦可加糖或鹽食用,根莖可如蘆筍般料理食用,味甜)。藥用(根莖: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治麻疹不發,熱病煩渴,吐血,水腫;花: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小兒麻痺)。葉片可製蓑衣、蓋房、造紙或作燃料。花果期 5~9 月。

基本資料


和名:チガヤ(茅萱)<Imperata cylindrica (L.) Raeusch. var. koenigii (Retz.) Pilg.>
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P.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ex Hubb. & Vaughan
簡誌:屬特徵- 多年生;長根莖,密佈鱗片;稈直立或斜昇,叢立,通常具2-3節。葉片披針形,邊緣通常內捲,基部有毛;葉舌短膜,鈍頭。總狀花序多數,聚集成緊縮的圓錐花序。小穗圓筒狀,為基盤和穎的白色長絹毛所包住;穎膜質;上位外稃全緣;鱗被缺如;雄蕊1-2枚。 種特徵- 小穗長約3 mm;下位內稃缺如。
別名:白茅<中国植物志: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原產地:分佈於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亞、高加索、地中海區域以及中國。台灣分佈於全省低海拔和中海拔開闊地、路旁及山腰,常成群。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恆春金午時花

2020/09/26 14:12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恆春金午時花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恆春金午時花,花徑約1cm左右

主要特徵


草本。莖枝匍匐及葉形較小,疏被星狀毛;其他特徵與金午時花並無二致。

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株高10-100公分;莖平臥或斜上,多分枝,被星狀毛;單葉,互生,菱形或長橢圓形,長1-3公分,寬0.5-1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圓形,鋸齒緣,柄長1-2公分;單花,腋生;花萼綠色,被星狀毛;花瓣黃色,5枚;雄蕊筒狀,被短柔毛;蒴果8-10粒,具2凸芒。

基本資料


學名:Sida rhombifolia L. ssp. insularis (Hatusima) Hatusima
簡誌:莖匍匐且葉比金午時花較小。
別名:
原產地:泛熱帶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