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石苓舅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石苓舅,果序與圓形的果,為山桔
主要特徵
小喬木。分類學學家又將石苓舅一拆為二:果實圓形者稱山桔,果實長橢圓形者稱長果山桔。山桔,灌木至小喬木。複葉具一小葉,或3-5小葉。圓錐花序葉生或頂生。花萼4-5裂;花瓣4-5枚;雄蕊8-10枚,花絲等長,子房圓形。漿果圓形。
主要特徵
學名: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 Lindl.
簡誌:屬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複葉具1小葉,或3-5小葉。 圓錐花序。花萼4-5裂;花瓣4-5枚;雄蕊8-10枚;子房2-5室。漿果。 種特徵- 小枝與芽被毛。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具鈍頭。果球形或卵形,扁歪,內有1種子。
別名:山桔、石苓舅、酒柄葉
原產地:台灣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地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毛蝦蟆草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毛蝦蟆草,葉序
主要特徵
葉面有深刻的凹凸皺摺,葉色呈黃綠色,有三條明顯的縱走葉脈。初夏開花時會由花苞噴出花粉。
Pilea nummulariifolia (毛蝦蟆草、毛蛤蟆草、蔓蝦蟆、古錢冷水花、銅錢葉冷水花)
植株低矮,高二十至七十公分,具匍匍莖,蔓生或直立,常鋪蓋於地面,莖肉質,纖細,綠至褐色,可分枝生長,被短細毛,單葉對生,葉圓形、卵圓形,葉端圓鈍至微尖狀,葉基圓至微心形,葉緣半圓形鋸齒,質薄,葉濃綠色,掌狀三出脈,側出二條弧曲,伸達上部與側脈環結,細脈網狀,側脈稍斜展呈網脈,脈間葉肉凸起,葉面深刻凹凸皺摺感,具托葉,易脫落,具葉柄,單性花,雌雄異株,單被花,聚繖花序,頂生,有少數分枝,花簇疏生於花枝上,雌花花序較短而密集,花被淡黃、黃綠、白色,二至四深裂,卵狀長圓形,先端銳尖,瘦果,圓卵形,壓扁,小型,膜質或硬殼質,熟時綠褐色,宿存花被包被。
基本資料
學名:Pilea nummulariifolia (Sw.) Wedd.
簡誌:無描述。
別名:蔓性冷水花、泡葉冷水花、古錢冷水花、銅錢葉冷水花、圓葉冷水花、鋪地冰水花、蔓蝦蟆
原產地:熱帶南美洲。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五爪木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五爪木,第二批花的果實會長到比果實還高的地方,從雌果旁長出雄花序與雄花
主要特徵
五爪木屬名Osmoxylon由希臘文osme(香)與xylon(木)二字組合而成,意指本屬有部份種類的木材具香味。屬於熱帶性物種,所以冬季要注意防寒。黃金五爪木是五爪木的栽培變種。枝條直立,園藝栽培一般株高0.5~1m,原產地高可達5m。互生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有掌狀深裂,裂片4~6片,一般為5片,因此而得「五爪」之名。繖形花序自枝端伸出,雌雄異花,白色球形雌花先開,開花後子房先發育成白色的幼果,呈熟後變為紫黑色,此時雄花序才伸長至比果實高的位置開花。花徑約0.3cm,球形果實直徑0.5cm。
基本資料
學名:Osmoxylon lineare (Merr.)
簡誌:無描述。
別名:五爪木
原產:馬來西亞、菲律賓。1990年引進台灣。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01128 黑擬緣腹朽木甲
主要特徵
體長8.6-9.3mm,頭部及前胸背板淡黃褐色,前胸背板具深淺不一的黃褐色分布,小盾片及翅鞘鵝黃色,翅面具凹陷的縱溝,各腳淡黃褐色無斑,腹端黑褐色。本屬2種,本種主要分布於中海拔山區,常見棲息芒草葉基或捲葉處躲藏,喜歡陰暗,較少出現在陽光下。
基本資料
學名:Cistelomorpha nigripilis Borchmann, 1940 [特有]
別名: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加九寮溪 20201121 下田菊

▲加九寮溪 20201121 下田菊,剛從花轉變成瘦果的型態,心花(花的部分)正脫離中
主要特徵
葉對生,柄長 1~6 公分,中部葉最大,葉片廣卵形、圓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5~20 公分,寬 3~12 公分。頭狀花小,梗長 1~3 公分,花徑 0.7~1 公分;總苞半圓形,苞片 2 層,狹橢圓形,長約 0.5 公分,先端鈍圓形;管狀花,長約 0.25 公分,上部鐘形,先端 5 齒裂;花柱伸出而分枝。瘦果橢圓形,長約 0.4 公分,寬約 0.1 公分,全體具腺點或密生小突點;冠毛 4 枚,長約 0.1 公分。下田菊的果實具腺點有黏液,易黏人衣物,有如麻糬之會黏人手,所以臺灣民間多以麻糬糊稱之。
草本,高 30~100 公分,上部多分枝,莖常帶紫色,被細毛。花期 8~10 月。果期 10~12 月。果實為具有黏性的瘦果,透過黏住經過的動物,可以將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近似物種
下田菊屬中有三種:下田菊、小花下田菊以及寬葉下田菊
用途
藥用(治感冒,外敷治癰腫瘡癤,並治五步蛇咬傷,在雲南用以治瘧疾)。
基本資料
和名:ヌマダイコン(沼大根)<Adenostemma lavenia>
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
簡誌: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00 cm。葉膜質,基部葉較小,中段葉廣卵形或三角形,4-20 ?e 3-12 cm,上部葉線形,0.5-1 cm長;葉齒緣或鋸齒緣,葉基楔形,三出葉脈。頭花於莖頂排列為鬆散的繖房狀,5.5-7 ?e 9-10 mm,小花花冠白色,5裂。
別名:麻糬糊、下田菊<植物智:Adenostemma lavenia (L.) O. Kuntze>
原產地:中國南方、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朝鮮以及澳大利亞均有分佈。台灣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山區潮濕處及林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加九寮溪 20201121 柳葉牛膝

▲加九寮溪 20201121 柳葉牛膝,果序
草本。它的莖節都有明顯的膨脹,看起來就像是牛的膝關節,所以叫做牛膝。進入結果階段時,花苞則會平伏花梗,果實會沾黏在人的衣物或動物在食用果實後,將其種子帶至其他地方。
食用(嫩莖葉,炒食或煮蛋花湯)。藥用(全草:其功能為祛瘀止痛,強筋骨,利關節,活血通經,補肝腎,解痙,利尿,降壓,興奮子宮。主治風濕痺腫,腰腿疼痛,跌打損傷,齒齦腫痛,淋疾,經閉,經痛,高血壓)。
「牛膝屬」種檢索表:
退化雄蕊,且附生絨毛,葉緣是否平整
│├ 台灣牛膝(有)
│└ 印度牛膝(無)
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
│└ 柳葉牛膝
葉長橢圓形,倒卵形或圓形。
├ 葉先端銳尖或鈍,具短突尖,退化雄蕊頂端具長緣毛。
│└ 土牛膝
└ 葉先端漸尖,退化雄蕊頂端無緣毛。
├ 牛膝(較多)
└ 日本牛膝(較少)
學名:Achyranthes longifolia (Makino) Makino
簡誌:莖近方形,疏被毛。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兩端漸尖,疏被毛。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台灣全島低海拔之森林內。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河谷 20201121 毛千金藤

▲紅河谷 20201121 毛千金藤,葉表
木質藤本。千金藤屬下有兩種植物,千金藤與毛千金藤,葉子比千金藤還要長些。
學名: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Miers var. hispidula Yam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01115 毛脈三葉五加

▲菜公坑 20201115 毛脈三葉五加,果實與果序
主要特徵
攀緣灌木。莖蔓性灌木,木質藤本,莖伸長,長 5~9 公尺,全株具有鉤刺。葉三出複葉,小葉 3 枚,但有時亦有小葉 5 枚者,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卵形,,先端銳尖,基部鈍或圓,有時為楔形,側脈 5~7 對,葉脈上表面密被硬毛,葉剛毛狀重細鋸齒緣。
用途
食用(新芽嫩葉可直接炒食或煮湯,嫩枝枒經炒揉烘焙後製成茶)。
基本資料
學名: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 (L.) S. Y. Hu var. setosus (H. L. Li) H. Ohashi
簡誌:毛脈三葉五加與三葉五加之區別為葉脈上表面密被硬毛,葉剛毛狀重細鋸齒緣。
別名:刚毛白簕(植物智:Eleutherococcus setosus (H. L. Li) Y. R. Ling)
原產地:全島高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01115 奧氏虎皮楠

▲菜公坑 20201115 奧氏虎皮楠,果實(未熟)
喬木。常綠小喬木,高可達 7 公尺,徑 15~20 公分。奧氏虎皮楠雖為常綠樹,當翌春新葉開放之初,老葉全部凋零,呈新舊交替現象,故被稱為交讓木。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為腋生或近似頂生的總狀或少數圓錐花序。果實為核果,橢圓形或長球形。種子表面有小疣狀突起,灰黑色。
關於植物命名以 俄氏 / 奧德漢(奧氏)(Richard Oldham,1837-1864)。
學名: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Blume subsp. oldhamii (Hemsl.) T. C. Huang
簡誌:葉簇生,葉緣略反捲,下表面粉白。雜性或雌雄異株。果表面有小疣狀突起。
別名:五蕊虎皮楠
原產地:中國大陸、高棉、越南、朝鮮、日本。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濕潤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01115 馬藍

▲大屯山 20201115 馬藍,花序
主要特徵
草本,多年生一次性結實,莖直立或基部外傾。。花期 11 月。
稍木質化,高約 1 公尺,通常成對分枝,幼嫩部分和花序均被鏽色、鱗片狀毛,葉柔軟,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 10~20(~25) 公分,寬 4~9 公分,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稍粗的鋸齒,兩面無毛,乾時黑色;側脈每邊約 8 條,兩面均凸起;葉柄長 1.5~2 公分。穗狀花序直立,長 10~30 公分;苞片對生,長 1.5~2.5 公分。蒴果長 2~2.2 公分,無毛;種子卵形,長 0.35 公分。
近似物種
馬藍屬近似的植物:
馬藍:葉面近革質較光滑,葉子也較寬,無毛。
台灣馬藍:葉面無光澤近紙質葉子較尖,葉及花萼有毛。
蘭崁馬藍:葉闊卵或闊橢圓形。
除了菊科的馬蘭與爵床科馬藍是不同植物。另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關於藍染。藍草的種類-山藍,其中說明藍草種類有二:山藍,名別:山菁、大菁、馬藍、茶藍、琉球藍(原產於印度阿薩姆地區);與馬藍,名別:山藍(台灣野生種)為不同植物,對照學名之後,似乎就與網路上流傳的資料有矛盾了,值得再釐清才是。
用途
藥用(傳染性肝炎等)。染料(十六世紀晚期,由荷蘭人大量引進,藍染染色用,使用根莖部位)。馬藍為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0-100公分,下部木質化,上部分枝,有明顯節,節處膨大,節間有稜。
基本資料
學名:Strobilanthes cusia (Ness) Kuntze
簡誌:半灌木;幼枝被褐色短柔毛。葉膜質,倒卵、橢圓或卵形,長7-20 cm,寬3-8 cm,基部漸狹,幼時下表面脈上被褐色短柔毛。花無梗,對生而排成穗狀,淡紫色。
別名:山藍、藍草、染布青(莖為藍染的材料), 板藍根(藥用)
原產地:台灣、中國,廣泛分佈於南亞、東南亞至東亞溫暖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