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望子

2025/07/17 12:05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果莢,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樹皮暗褐色,老幹具有不規則之裂痕,小枝帶紅褐色,具皮孔。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具葉柄,柄長 0.5~2 公分,葉長 8~15 公分,寬 4~6 公分;小葉 8~15 對,無柄,小葉片長約 1.5 公分,寬約 0.35 公分,長橢圓形,葉基歪斜,葉尖鈍,葉緣為全緣。花序為總狀花序,花 5~12 朵,腋生;花徑約 3 公分,黃色而帶有紫紅色線紋;苞片 2 枚,黃褐色,早落;花萼倒圓錐形,4 裂,裂片披針形◎哇瓣 5 片,中央 3 片相當於旗瓣與翼瓣;旗瓣呈帽形,邊緣具有皺褶,外側基部背毛;翼瓣卵形,龍骨瓣退化為鱗片狀;單體雄蕊,僅 3 枚完全,其他均退化為刺毛。萊果圓筒狀略圓胖、長橢圓形,長 7~20 公分,徑約 2.5 公分,黃褐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5~6 粒,形態不一。果期 11月,在成大則為 2~4月成熟。果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

用途


食用(果實可直接取食,味酸略似烏梅)
藥用(果實:清熱解暑,和胃消積。治署熱食慾不振,姙娠嘔吐,小兒疳積,便秘,腹瀉)

基本資料


學名:Tamarindus ind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酸豆<植物志:Tamarindus indica L.
原產地:非洲熱帶之尼羅河流域及亞洲南部熱帶地區,台灣於 1895 年從印度引進。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串錢柳

2025/07/17 12:02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葉背


▲新北投 20190525 串錢柳的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果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穗狀果序上蒴果密生,果實呈球形,徑約 0.5 公分;果實像串起的古錢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樹幹

主要特徵


串錢柳與同屬的紅瓶刷子樹型態相似,分別方法是串錢柳花序末端常有葉且枝條下垂,紅瓶刷子樹花序末端通常無葉,且枝條斜伸四散生長。

莖高六至十公尺,具多數分枝,枝條細長而柔軟,枝拱形而後下垂,如垂柳狀,光滑無毛,幼葉偶具絲狀毛茸,單葉互生,葉狹線形或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全緣葉,葉長七至九公分,寬六至八公釐,革質,葉兩面淡綠色,幼葉古銅綠色,老葉表面有光澤,葉脈中肋較顯著,網狀脈不明顯,葉背有粗糙腺點,偶表裏兩面皆散生腺點 ,無托葉,短葉柄,兩性花,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密集圓柱狀排列,頂生於下垂小枝先端,花序長七、八公分,花序梗長,花軸具毛茸或光滑無毛,花萼合生筒狀,卵形或鐘形,花萼五裂,筒長二、三公釐,裂片卵形,具毛或光滑無毛,花萼與子房合生,宿存,花冠放射狀對稱,花瓣五枚,紅色,卵狀三角形,長四至六公釐,先端鈍,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生於花盤邊緣,離生,紅色,二十至二十五公釐,花絲基部短合生,花藥點狀,紅色,雌蕊心皮三、四枚,合生,花柱一枚,線形,子房下位,子房三、四室,中軸胎座,蒴果,球形,徑約五公釐,果序穗狀,如串起之古錢,花萼筒包被,果密生。

近似物種


瓶刷子樹(Callistemon)屬常見之園藝品種約有近50多種。

相近似的植物:
紅瓶刷子樹(Callistemon rigidus):枝條較為堅硬挺直,枝條上揚,花穗斜上,穗尾往往不長嫩葉。
紅千層(Callistemon citrinus):枝條下垂或平伸,花穗不上揚,穗尾往往不長嫩葉。
串錢柳(Callistemon viminalis ):枝條較軟,下垂不上揚,花穗尾端往往長幾葉嫩葉。

培育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根系耐水濕,積水地亦可正常生長。為欣賞垂曳的枝條,一般不進行縮短修剪,剪修除過密的不良枝。繁植採用播種與扦插法

基本資料


英文名:Tall bottle-brush, Weeping Bottlebrush
學名:Callistemon viminalis (Soland.) Cheel.(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垂花紅刷子樹、垂枝瓶刷子樹、軟枝瓶刷、垂枝红千层<植物志:Melaleuca viminalis Byrnes
原產地:澳洲南威爾斯。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葉埔姜

2025/07/13 12:2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葉表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花序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花

主要特徵


半落葉或常綠叢生灌木,高 2~4 公尺,枝幹樹皮平滑,灰白色;老莖樹皮有縱裂紋,灰褐色。幼枝具短柔毛。葉對生,分單葉及複葉兩種,單葉柄長 1~1.5 公分,有溝,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 3~7 公分,先端漸尖,葉基圓形,全緣,表面蒼綠色,背面灰白色,被白色短柔毛,中肋於背面隆起;複葉三出,柄長 1.5~2 公分,有一縱溝,小葉橢圓形,兩端尖,無柄,中間小葉最大。由許多聚繖花序所形成的圓錐花序頂生,花無柄,花冠藍紫色,唇形,上唇 2 鈍裂,下唇 3 裂,兩面被毛;雄蕊基部被毛,花萼鐘形,被白色柔毛,5 齒裂;子房無毛。核果球形,被鱗片,徑約 0.6 公分,具宿存萼片。花與果較黃荊略大,較蔓荊小。

用途


藥用(根莖:治感冒,風濕,喉痹,瘡腫,牙痛;莖汁:除風熱,化痰涎,通莖絡,行氣血。治感冒,頭痛,瘧疾,風濕關節痛,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果實入藥:蔓荆子,治感冒、風熱、神經性頭痛、風濕骨痛;莖葉可萃取芳香油。)

基本資料


學名:Vitex trifolia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蔓荆<植物志:Vitex trifolia L.
原產地:琉球、關島、南洋、印度及東非海島。台灣中北部沿海地區,目前僅於苖栗後龍中港溪口、台中大安及彰化大肚溪口發現三個族群,數量並不多,其生育地大多位於沙丘林緣及鐵路兩側。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臺灣紅皮書/易危(VU)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青剛櫟

2025/07/13 12:1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高可達 15~ 20 公尺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葉序裡面,可以隱約看見果實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葉表,它的葉子,上半部呈鋸齒狀,下半緣則平滑,為其特徵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果序(剛形成不久)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果實殼斗杯形(剛形成不久),鱗片排成 7~11 輪環,被絨毛,果實直徑約一公分左右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中喬木,樹冠傘形,高可達 15~ 20 公尺,樹皮灰褐色,嫩枝被黃色毛茸。最大的特徵在它的葉子,上半部呈鋸齒狀,下半緣則平滑。殼斗碗形,鱗片排成 7~11 輪環,被絨毛。堅果橢圓形。它的幼樹較好陰,成樹則宜植於日照充足處,其萌芽力旺盛,枝葉需酌加修剪,以促生長勢強,並防止病蟲害,移植略難,成樹需先行斷根,幼樹則需適量修剪根部。

果實殼斗杯形,像隻碗,包圍堅果之1/3至1/2,長 0.7~0.9 公分,徑 0.9~1.2 公分;苞鱗合生成 7~11 條同心環帶,環帶全緣,被絹毛,只包住堅果的基部;堅果橢圓球形,前端尖銳,光滑,長 1~1.5 公分,徑 0.9~1.2 公分,先端圓鈍;種臍突出。

近似物種


中國境內有77種及3變種,分佈於秦嶺、淮河流域及華南、雲南地區,在台灣則有12種及3變種,分佈地遍及全島。

基本資料


學名: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
簡誌:幼葉與幼枝被灰白色絹毛。葉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銳尖,上半部銳鋸齒緣,下表面灰白色;葉柄長1-3 cm。殼斗具7-10環鱗片,被灰白色絨毛。堅果長橢圓形。
別名:青剛櫟、青冈<植物志:Quercus glauca Thunb.
原產地:台灣,全島普遍分佈由海邊至800m 森林中。(Flora of Taiwan) 全島低海拔地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木槿

2025/07/13 12:0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葉表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花苞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花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花特寫,雄蕊束超花冠外;雌蕊花柱 5 條


▲龍洞岬灣 20220123 木槿,果實(蒴果)與種子


▲龍洞岬灣 20220123 木槿,種子腎形具毛,約0.4cm,具毛約0.7cm

主要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各地方木槿,顏色上都會些許不一樣,植物園的就稍微濃了些。

高可達 4 公尺。葉卵形或菱狀卵形,三淺裂,裂片缺刻為圓形或尖形牙齒,三主脈。花腋生,花冠淡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直徑 5~8 公分,花瓣倒卵形, 5 或有時為重瓣;花萼杯形,雄蕊基部連合成筒包圍花柱,雄蕊束超花冠外;雌蕊花柱 5 條。蒴果長圓筒形,外被金黃色星狀毛。花期7-10月。

果實為蒴果,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 1.5~2 公分,徑約 1.5 公分,五瓣裂,先端有短喙,密被金黃色星狀毛;種子多數,長 0.2~0.3 公分,扁腎形,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近似物種


蒴果很相近的物種:
木槿:種子腎形,背部被黃白色長柔毛。
黄槿:種子光滑,腎形。

園藝栽培種(園藝種)有:白花重瓣木槿、粉紫重瓣木槿、短苞木槿、長苞木槿、白花單瓣木槿、牡丹木槿等等。木槿為韓國的國花。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 花能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痢疾、腹瀉等。涼血解毒: 花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皮膚潰瘍等。 消腫止癢: 木槿花外用可消腫止癢,可用於治療瘡癤、癰腫、燙傷等。止血: 花可止血,可用於治療痔瘡出血、腸風瀉血等。其他: 花還被用於治療咳嗽、白帶、水腫、黃水瘡等。)

基本資料


和名:ムクゲ(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
英文名:Shrub Althaea, Rose of Sharon, Bunga Raya
學名:Hibiscus syriacus L.
簡誌:灌木,被柔毛。葉菱形,常3裂,基部楔形,前半部不規則齒緣;葉柄長1-1.5 cm。花藍紫色;附萼片6-7。
別名:水錦花、木槿<植物智:Hibiscus syriacus Linn.>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野牡丹

2025/07/12 12:22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側面(雌蕊的花柱與柱頭、野牡丹具有兩種不同型的雄蕊,外輪雄蕊較長x5,紫紅色,內輪雄蕊較短x5,鮮黃色)


▲翠山步道 20180721 野牡丹,青果,密被鱗片狀糙伏毛


▲翠山步道 20180721 野牡丹,青果(放大)


▲台北植物園 20250712 野牡丹,蒴果成熟後,裂開並種子,種子細小,略呈腎形,鑲於肉質胎座內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 0.5~1.5 公尺,略作四方莖,嫩枝、葉片與萼筒密生倒伏狀粗毛;葉對生,5-7 出脈。桃紅五花瓣,碩大而明顯,最最特別在雄蕊,10 根分兩型,長短各一半,花絲具關節,上段成彎勾,是為一特色。果實為蒴果,用種子繁殖。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牡丹花的授粉方式是—振動授粉(特殊的授粉方式)。提供授粉與食用兩類型花粉。
黃色花藥(雄蕊花粉):食型花藥(在內側 x5)
紫色花藥(雄蕊花粉):授粉花藥(在外側 x5)
雌蕊為中心黃色(像叉子部分)
柱頭:中間像吸管的部分

近似物種


野牡丹(美洲野牡丹屬或綿毛木屬)外觀差異:
野牡丹屬(野牡丹)的雄蕊花藥部份是黃色與粉紅色系為主
美洲野牡丹屬(銀絨野牡丹、巴西野牡丹):雄蕊花藥與花瓣顏色相同,以紫色系為主。

用途


藥用(根、葉可消積滯、收斂止血,治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痢疾便血等症;葉搗爛外敷或用乾粉,作外傷止血藥)。

基本資料


英文名:Common Melastoma
和名:ノボタン(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學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簡誌:葉卵形、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或略呈心形。
別名:金牡丹。埔筆仔。王不留行。山石榴、Kahbatuka(泰雅)、Katuru(排灣)、野牡丹、大金香炉、猪古稔、豹牙兰<中国植物志: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innaeus>
原產地: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竹仔菜

2025/07/12 12:0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葉表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花,三片花瓣皆為藍色,且大小相近。


▲陰陽海 20221001 竹仔菜,花側面


▲陰陽海 20221001 竹仔菜,苞片裡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平臥,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 1 公尺餘。花瓣 3 片,側瓣 2 片對生。花果期 5~11 月。

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長 3~10 公分,寬 1~2.5 公分,披針形,葉基鈍,葉尖漸尖;葉鞘長 0.6~1.5 公分,圓柱形,光滑無毛或被柔毛,開口處被緣毛,沿小脈具紅色條紋。花序為蠍尾狀聚繖花序,成二組總狀排列,腋生,上部總狀花序具 1~3 朵花,為雌花,下部花序具 1~5 朵花,為完全花;佛燄苞卵狀披針形,長 1~4 公分,摺曲狀,基部心形,先端漸尖或銳尖;花萼 3 片,上萼片長約 0.3 工分,寬約 0.25 公分,披針形,下萼片較大,長約 0.5 公分,寬約 0.25 公分,卵形,3 萼片基部邊緣微合生;花瓣 3 片,側瓣 2 片對生,長約 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具柄,中瓣較小,具 1 爪;可孕雄蕊 3 枚,中間者長約 0.5 公分,其它長約 0.6 公分;退化雄蕊 3 枚。果實為蒴果,3 室,苞背開裂;種子具一側生胚蓋。

近似物種


竹仔菜: 三片花瓣皆為藍色,且大小相近。苞片邊緣分離。葉片通常較窄長,兩面光滑,葉鞘具緣毛。
鴨跖草: 下方花瓣通常較小,顏色較淺,甚至呈白色,或是兩片藍色,一片白色。苞片邊緣癒合。 葉片較寬,有時被毛,葉鞘也具緣毛。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マツユクサ(島露草)<Commelina diffusa Burm.f.>
學名:Commelina diffusa Burm. f.
簡誌:葉披針形,長4-10 cm,寬0.9-2 cm,兩面光滑。苞片邊緣分離。
別名:白竹仔菜、節節草、竹节菜<植物志:Commelina diffusa N. L. Burm.
原產地:廣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的低濕地區;印度、中國、中南半島,韓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大洋洲;亦見於 非洲及 北美洲。台灣全島中低海拔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十字葉蒲瓜樹

2025/07/08 12:38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序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表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花苞,樹上僅剩一個花苞


▲台灣大學 20250708 十字葉蒲瓜樹,花側面,花從樹幹上長出,並於夜間開花,天剛亮不久花便會掉落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花正面(還是正面側的反轉面?)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樹幹

主要特徵


小灌木,高3-6米,胸徑15-25公分。葉簇生於小枝上;小葉3枚,長倒披針形至倒匙形,幾無柄,側生小葉2枚,長1.5-6厘米,寬1.5-2厘米,頂生小葉長5-8厘米,寬1.5-2厘米;葉柄長4-10厘米,具闊翅。花1-2朵生於小枝或老莖上;花梗長約1公分。花萼2裂達基部,淡紫色。花冠褐色,具有紫褐色脈紋,近鐘狀,具褶皺,喉部常膨脹成淡囊狀,長5-7厘米,簷部成五角形。雄蕊4,插生於花冠筒下部,花藥個字形著生,外露。花盤環狀,淡黃色。花柱長6厘米,柱頭薄片狀,2裂;子房淡黃色。果近球形,直徑5-7厘米,光滑,不開裂,淡綠色。

相關小常識


植株為小喬木,可以生長至八公尺高。果實圓球形,砲彈狀,直徑七至十公分。十字葉蒲瓜樹的果實質地堅硬很難打破,果實之所會演化出這種防衛機制,可能是為了防止種子被其他動物吃掉,不過這種機制也產生一個反效果,十字葉蒲瓜樹的種子有一種特性,只有在果實被打開後,裡面的種子才會發芽,若是在果實完整未被打破的情況下,裡面的種子並不會發芽。

丹尼爾·傑森(Daniel Janzen)認為十字葉蒲瓜樹是靠更新世巨型動物群中的地懶及嵌齒象來散佈種子的。在嵌齒象滅絕後,失去了散佈種子的媒介,新生的子代多分佈在母樹附近,無法散佈到的很遠地區,十字葉蒲瓜樹變成了瀕危樹種,不過由於馬匹的引進,承續了嵌齒象散佈種子的功能,使得十字葉蒲瓜樹生存得以延續下去。

用途


十字葉蒲瓜樹的果實挖掉果肉與種子,將挖空的果實乾燥後,可以做成盛食物或飲料的容器。種子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可以食用,有類似甘草的甜味,在薩爾瓦多會用種子做成一種稱為歐洽塔的飲料。

基本資料


學名:Crescentia alata Ku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南美十字葉蒲瓜樹、十字架樹、叉叶木<植物志:Crescentia alata Kunth
原產地:分布在爪哇、大洋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雲南、廣東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原產於墨西哥南部至中美洲,最南可達哥斯大黎加。19世紀由天主教法國傳教士傳入中國。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十字葉蒲瓜樹

進入閱讀更多...

密花白飯樹

2025/07/04 12:47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20250717 樹被砍掉)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果序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果實

主要特徵


落葉性灌木,高 2~4 公尺,莖皮紅褐色;枝近圓形,嫩枝有稜全株平滑無毛。葉長橢圓形或圓形,互生,紙質;初夏開花,雌雄異株,雄花常多數簇生,花被 5 片,雌蕊 5 枚;雌花較少,3~5 朵簇生,花柱 3 枚;果實分成二型,其一較為細小,質地乾燥;其二較為肥大,多漿多汁,熟時白色。

相關小常識


密花白飯樹的果實成熟時常見成群的白頭翁(白頭額仔)前來覓食,因此有白頭額仔樹的稱號。

用途


食用。藥用(枝葉煎水洗濯,能殺蟲、拔膿;根能消炎止痛、去風解毒)

基本資料


學名: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Voigt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饭树<植物志: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Voigt
原產地:熱帶非洲、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臺灣及華南。台灣全島低-中海拔的乾燥次生林、河床及郊野路旁,中、南部尤其常見。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金英樹

2025/07/04 12:13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花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植株高可達二公尺。

具多數分枝,莖紅褐色,莖與分枝具紅色柔毛,小枝細長,直立或斜上昇,單葉對生,葉橢圓形、長橢圓形、倒卵形、長卵形、卵形,葉端漸尖、鈍圓或具短突尖,葉基鈍,微凹,全緣葉,稍卷曲,葉長約五至七公分,寬三至五公分,革質或紙質,具腺體,葉表面綠色,有光澤,葉背面略具白粉,帶粉白或灰白色,兩面光滑無毛,托葉小,早落,羽狀脈,不明顯,葉柄長五至七公釐,兩性花,總狀花序,頂生,花序長八至十五公分,直立或斜上昇狀,幼時被紅褐色毛,花梗長六至八公釐,光滑無毛,基部或中部有二枚小苞片,花萼五深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二、三公釐,先端銳尖,花冠幅形,輻射對稱,開放時展開狀,徑約二公分左右,花黃、金黃色,花瓣五枚,披針形,長約十至十三公釐,寬約二、三公釐,覆瓦狀排列,先端鈍狀,基部略具爪,雄蕊十枚,全為孕性,不等長,花絲紅色,基部合生,雌蕊心皮三枚,合生,花柱一枚,柱頭頭狀,子房上位,子房三室,中軸胎座,蒴果,漿果狀,橢圓形,長五至十公釐,直徑約五公釐,熟時三瓣裂,花萼宿存。

基本資料


學名:Thryallis glauca Kuntze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金虎尾花,金英(廣州植物誌)、金英花、
原產地:墨西哥、巴拿馬。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