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剛櫟

2025/07/13 12:1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高可達 15~ 20 公尺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葉序裡面,可以隱約看見果實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葉表,它的葉子,上半部呈鋸齒狀,下半緣則平滑,為其特徵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果序(剛形成不久)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果實殼斗杯形(剛形成不久),鱗片排成 7~11 輪環,被絨毛,果實直徑約一公分左右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青剛櫟,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中喬木,樹冠傘形,高可達 15~ 20 公尺,樹皮灰褐色,嫩枝被黃色毛茸。最大的特徵在它的葉子,上半部呈鋸齒狀,下半緣則平滑。殼斗碗形,鱗片排成 7~11 輪環,被絨毛。堅果橢圓形。它的幼樹較好陰,成樹則宜植於日照充足處,其萌芽力旺盛,枝葉需酌加修剪,以促生長勢強,並防止病蟲害,移植略難,成樹需先行斷根,幼樹則需適量修剪根部。

果實殼斗杯形,像隻碗,包圍堅果之1/3至1/2,長 0.7~0.9 公分,徑 0.9~1.2 公分;苞鱗合生成 7~11 條同心環帶,環帶全緣,被絹毛,只包住堅果的基部;堅果橢圓球形,前端尖銳,光滑,長 1~1.5 公分,徑 0.9~1.2 公分,先端圓鈍;種臍突出。

近似物種


中國境內有77種及3變種,分佈於秦嶺、淮河流域及華南、雲南地區,在台灣則有12種及3變種,分佈地遍及全島。

基本資料


學名: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
簡誌:幼葉與幼枝被灰白色絹毛。葉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銳尖,上半部銳鋸齒緣,下表面灰白色;葉柄長1-3 cm。殼斗具7-10環鱗片,被灰白色絨毛。堅果長橢圓形。
別名:青剛櫟、青冈<植物志:Quercus glauca Thunb.
原產地:台灣,全島普遍分佈由海邊至800m 森林中。(Flora of Taiwan) 全島低海拔地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木槿

2025/07/13 12:0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葉表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花苞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花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木槿(園藝種),花特寫,雄蕊束超花冠外;雌蕊花柱 5 條


▲龍洞岬灣 20220123 木槿,果實(蒴果)與種子


▲龍洞岬灣 20220123 木槿,種子腎形具毛,約0.4cm,具毛約0.7cm

主要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各地方木槿,顏色上都會些許不一樣,植物園的就稍微濃了些。

高可達 4 公尺。葉卵形或菱狀卵形,三淺裂,裂片缺刻為圓形或尖形牙齒,三主脈。花腋生,花冠淡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直徑 5~8 公分,花瓣倒卵形, 5 或有時為重瓣;花萼杯形,雄蕊基部連合成筒包圍花柱,雄蕊束超花冠外;雌蕊花柱 5 條。蒴果長圓筒形,外被金黃色星狀毛。花期7-10月。

果實為蒴果,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 1.5~2 公分,徑約 1.5 公分,五瓣裂,先端有短喙,密被金黃色星狀毛;種子多數,長 0.2~0.3 公分,扁腎形,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近似物種


蒴果很相近的物種:
木槿:種子腎形,背部被黃白色長柔毛。
黄槿:種子光滑,腎形。

園藝栽培種(園藝種)有:白花重瓣木槿、粉紫重瓣木槿、短苞木槿、長苞木槿、白花單瓣木槿、牡丹木槿等等。木槿為韓國的國花。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 花能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痢疾、腹瀉等。涼血解毒: 花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皮膚潰瘍等。 消腫止癢: 木槿花外用可消腫止癢,可用於治療瘡癤、癰腫、燙傷等。止血: 花可止血,可用於治療痔瘡出血、腸風瀉血等。其他: 花還被用於治療咳嗽、白帶、水腫、黃水瘡等。)

基本資料


和名:ムクゲ(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
英文名:Shrub Althaea, Rose of Sharon, Bunga Raya
學名:Hibiscus syriacus L.
簡誌:灌木,被柔毛。葉菱形,常3裂,基部楔形,前半部不規則齒緣;葉柄長1-1.5 cm。花藍紫色;附萼片6-7。
別名:水錦花、木槿<植物智:Hibiscus syriacus Linn.>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野牡丹

2025/07/12 12:22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側面(雌蕊的花柱與柱頭、野牡丹具有兩種不同型的雄蕊,外輪雄蕊較長x5,紫紅色,內輪雄蕊較短x5,鮮黃色)


▲翠山步道 20180721 野牡丹,青果,密被鱗片狀糙伏毛


▲翠山步道 20180721 野牡丹,青果(放大)


▲台北植物園 20250712 野牡丹,蒴果成熟後,裂開並種子,種子細小,略呈腎形,鑲於肉質胎座內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 0.5~1.5 公尺,略作四方莖,嫩枝、葉片與萼筒密生倒伏狀粗毛;葉對生,5-7 出脈。桃紅五花瓣,碩大而明顯,最最特別在雄蕊,10 根分兩型,長短各一半,花絲具關節,上段成彎勾,是為一特色。果實為蒴果,用種子繁殖。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牡丹花的授粉方式是—振動授粉(特殊的授粉方式)。提供授粉與食用兩類型花粉。
黃色花藥(雄蕊花粉):食型花藥(在內側 x5)
紫色花藥(雄蕊花粉):授粉花藥(在外側 x5)
雌蕊為中心黃色(像叉子部分)
柱頭:中間像吸管的部分

近似物種


野牡丹(美洲野牡丹屬或綿毛木屬)外觀差異:
野牡丹屬(野牡丹)的雄蕊花藥部份是黃色與粉紅色系為主
美洲野牡丹屬(銀絨野牡丹、巴西野牡丹):雄蕊花藥與花瓣顏色相同,以紫色系為主。

用途


藥用(根、葉可消積滯、收斂止血,治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痢疾便血等症;葉搗爛外敷或用乾粉,作外傷止血藥)。

基本資料


英文名:Common Melastoma
和名:ノボタン(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學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簡誌:葉卵形、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或略呈心形。
別名:金牡丹。埔筆仔。王不留行。山石榴、Kahbatuka(泰雅)、Katuru(排灣)、野牡丹、大金香炉、猪古稔、豹牙兰<中国植物志: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innaeus>
原產地: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竹仔菜

2025/07/12 12:0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葉表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竹仔菜,花,三片花瓣皆為藍色,且大小相近。


▲陰陽海 20221001 竹仔菜,花側面


▲陰陽海 20221001 竹仔菜,苞片裡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平臥,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 1 公尺餘。花瓣 3 片,側瓣 2 片對生。花果期 5~11 月。

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長 3~10 公分,寬 1~2.5 公分,披針形,葉基鈍,葉尖漸尖;葉鞘長 0.6~1.5 公分,圓柱形,光滑無毛或被柔毛,開口處被緣毛,沿小脈具紅色條紋。花序為蠍尾狀聚繖花序,成二組總狀排列,腋生,上部總狀花序具 1~3 朵花,為雌花,下部花序具 1~5 朵花,為完全花;佛燄苞卵狀披針形,長 1~4 公分,摺曲狀,基部心形,先端漸尖或銳尖;花萼 3 片,上萼片長約 0.3 工分,寬約 0.25 公分,披針形,下萼片較大,長約 0.5 公分,寬約 0.25 公分,卵形,3 萼片基部邊緣微合生;花瓣 3 片,側瓣 2 片對生,長約 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具柄,中瓣較小,具 1 爪;可孕雄蕊 3 枚,中間者長約 0.5 公分,其它長約 0.6 公分;退化雄蕊 3 枚。果實為蒴果,3 室,苞背開裂;種子具一側生胚蓋。

近似物種


竹仔菜: 三片花瓣皆為藍色,且大小相近。苞片邊緣分離。葉片通常較窄長,兩面光滑,葉鞘具緣毛。
鴨跖草: 下方花瓣通常較小,顏色較淺,甚至呈白色,或是兩片藍色,一片白色。苞片邊緣癒合。 葉片較寬,有時被毛,葉鞘也具緣毛。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マツユクサ(島露草)<Commelina diffusa Burm.f.>
學名:Commelina diffusa Burm. f.
簡誌:葉披針形,長4-10 cm,寬0.9-2 cm,兩面光滑。苞片邊緣分離。
別名:白竹仔菜、節節草、竹节菜<植物志:Commelina diffusa N. L. Burm.
原產地:廣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的低濕地區;印度、中國、中南半島,韓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大洋洲;亦見於 非洲及 北美洲。台灣全島中低海拔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十字葉蒲瓜樹

2025/07/08 12:38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序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表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花苞,樹上僅剩一個花苞


▲台灣大學 20250708 十字葉蒲瓜樹,花側面,花從樹幹上長出,並於夜間開花,天剛亮不久花便會掉落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花正面(還是正面側的反轉面?)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樹幹

主要特徵


小灌木,高3-6米,胸徑15-25公分。葉簇生於小枝上;小葉3枚,長倒披針形至倒匙形,幾無柄,側生小葉2枚,長1.5-6厘米,寬1.5-2厘米,頂生小葉長5-8厘米,寬1.5-2厘米;葉柄長4-10厘米,具闊翅。花1-2朵生於小枝或老莖上;花梗長約1公分。花萼2裂達基部,淡紫色。花冠褐色,具有紫褐色脈紋,近鐘狀,具褶皺,喉部常膨脹成淡囊狀,長5-7厘米,簷部成五角形。雄蕊4,插生於花冠筒下部,花藥個字形著生,外露。花盤環狀,淡黃色。花柱長6厘米,柱頭薄片狀,2裂;子房淡黃色。果近球形,直徑5-7厘米,光滑,不開裂,淡綠色。

相關小常識


植株為小喬木,可以生長至八公尺高。果實圓球形,砲彈狀,直徑七至十公分。十字葉蒲瓜樹的果實質地堅硬很難打破,果實之所會演化出這種防衛機制,可能是為了防止種子被其他動物吃掉,不過這種機制也產生一個反效果,十字葉蒲瓜樹的種子有一種特性,只有在果實被打開後,裡面的種子才會發芽,若是在果實完整未被打破的情況下,裡面的種子並不會發芽。

丹尼爾·傑森(Daniel Janzen)認為十字葉蒲瓜樹是靠更新世巨型動物群中的地懶及嵌齒象來散佈種子的。在嵌齒象滅絕後,失去了散佈種子的媒介,新生的子代多分佈在母樹附近,無法散佈到的很遠地區,十字葉蒲瓜樹變成了瀕危樹種,不過由於馬匹的引進,承續了嵌齒象散佈種子的功能,使得十字葉蒲瓜樹生存得以延續下去。

用途


十字葉蒲瓜樹的果實挖掉果肉與種子,將挖空的果實乾燥後,可以做成盛食物或飲料的容器。種子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可以食用,有類似甘草的甜味,在薩爾瓦多會用種子做成一種稱為歐洽塔的飲料。

基本資料


學名:Crescentia alata Ku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南美十字葉蒲瓜樹、十字架樹、叉叶木<植物志:Crescentia alata Kunth
原產地:分布在爪哇、大洋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雲南、廣東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原產於墨西哥南部至中美洲,最南可達哥斯大黎加。19世紀由天主教法國傳教士傳入中國。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十字葉蒲瓜樹

進入閱讀更多...

密花白飯樹

2025/07/04 12:47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20250717 樹被砍掉)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果序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密花白飯樹,果實

主要特徵


落葉性灌木,高 2~4 公尺,莖皮紅褐色;枝近圓形,嫩枝有稜全株平滑無毛。葉長橢圓形或圓形,互生,紙質;初夏開花,雌雄異株,雄花常多數簇生,花被 5 片,雌蕊 5 枚;雌花較少,3~5 朵簇生,花柱 3 枚;果實分成二型,其一較為細小,質地乾燥;其二較為肥大,多漿多汁,熟時白色。

相關小常識


密花白飯樹的果實成熟時常見成群的白頭翁(白頭額仔)前來覓食,因此有白頭額仔樹的稱號。

用途


食用。藥用(枝葉煎水洗濯,能殺蟲、拔膿;根能消炎止痛、去風解毒)

基本資料


學名: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Voigt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饭树<植物志: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Voigt
原產地:熱帶非洲、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臺灣及華南。台灣全島低-中海拔的乾燥次生林、河床及郊野路旁,中、南部尤其常見。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金英樹

2025/07/04 12:13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花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金英樹,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植株高可達二公尺。

具多數分枝,莖紅褐色,莖與分枝具紅色柔毛,小枝細長,直立或斜上昇,單葉對生,葉橢圓形、長橢圓形、倒卵形、長卵形、卵形,葉端漸尖、鈍圓或具短突尖,葉基鈍,微凹,全緣葉,稍卷曲,葉長約五至七公分,寬三至五公分,革質或紙質,具腺體,葉表面綠色,有光澤,葉背面略具白粉,帶粉白或灰白色,兩面光滑無毛,托葉小,早落,羽狀脈,不明顯,葉柄長五至七公釐,兩性花,總狀花序,頂生,花序長八至十五公分,直立或斜上昇狀,幼時被紅褐色毛,花梗長六至八公釐,光滑無毛,基部或中部有二枚小苞片,花萼五深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二、三公釐,先端銳尖,花冠幅形,輻射對稱,開放時展開狀,徑約二公分左右,花黃、金黃色,花瓣五枚,披針形,長約十至十三公釐,寬約二、三公釐,覆瓦狀排列,先端鈍狀,基部略具爪,雄蕊十枚,全為孕性,不等長,花絲紅色,基部合生,雌蕊心皮三枚,合生,花柱一枚,柱頭頭狀,子房上位,子房三室,中軸胎座,蒴果,漿果狀,橢圓形,長五至十公釐,直徑約五公釐,熟時三瓣裂,花萼宿存。

基本資料


學名:Thryallis glauca Kuntze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金虎尾花,金英(廣州植物誌)、金英花、
原產地:墨西哥、巴拿馬。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牙香樹(土沈香)

2025/07/04 12:10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葉序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葉表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葉背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果實(蒴果倒卵形)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蒴果成熟時室背開裂,像是毛毛蟲絲的種托上垂吊著種子1或2顆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還吊在蒴果成熟時,種子在附屬體的頂端有一根細長的絲狀物與果瓣頂端相連,使種子懸於果瓣而不脫落


▲三重和平公園 20250704 牙香樹,樹幹

主要特徵


喬木,高4-20m。樹皮暗灰色,平滑,外皮層易剝落;小枝密被平伏的長柔毛。葉柄長4-5mm,與葉片下面均疏被長柔毛;葉片近革質,橢圓形、長圓形、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5cm,基部寬楔形或楔形,先端漸尖或驟尖,側脈15-20對。

繖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單1或2個排成繖形的圓錐花序,長1.2-1.6cm,有3-8朵花;花序梗長2-3mm,與花梗、被絲托和萼片的兩面均密被黃白色的茸毛;花梗長0.7-1cm;被絲托鐘形,黃白色,芳香,長6-9mm;萼片5,卵形,與被絲托近等長;鱗片狀花瓣密被茸毛;雄蕊10,一輪,花絲長約1mm;子房卵形,密被短柔毛,2室,每室有1顆胚珠,花柱極短,柱頭頭狀。

蒴果倒卵形,長2.5-3.5cm,寬1.5-2cm,基部收窄,先端圓,具短尖,密被黃褐色短柔毛,成熟時室背開裂,裂瓣木質。種子1或2顆,倒卵球形,長7-8mm,黑褐色,頂端具短尖,基部有1.5-1.8cm長的尾狀附屬體,在附屬體的頂端有一根細長的絲狀物與果瓣頂端相連,使種子懸於果瓣而不脫落。花期:3-5月。果期:6-10月。

相關小常識


牙香樹與大戟科的土沉香混名,在台灣本種目前仍屬園藝栽培。

樹皮平滑,呈淺灰色,樹皮刮傷時會分泌樹脂(具濃郁香味)修復。市面上的沈香取其修復的部分作成香料。常見的沉香製品取材於沉香樹(Aquilaria malaccensis),不是牙香樹。

沉香的形成是樹幹或根部被真菌入侵,流出結膠樹脂,沉於土中,日久堆積,經微生物作用凝結成褐黃色固體(琥珀狀),沉香置於水中則沉,燃燒時有濃香。樹皮纖維柔韌,色白而細緻可做高級紙原料及人造棉。

牙香樹(Aquilaria sinensis)與南洋出產的品種(Aquilaria agallocha)親緣甚近,但不完全相同,故前者為稱土沉香,後者稱為沉香,由於前者產量少,故亦以前者較為矜貴。

用途


中藥材(白木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以及安神定志等),香料(佛教、印度教及回教等的宗教儀式中,常焚燒以沉香作的香料)。

基本資料


學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木香、牙香樹、土沈香(與大戟科土沉香混名)、土沉香<植物志: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
原產地:中國產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喜生於低海拔的山地、丘陵以及路邊陽處疏林中。台灣為園藝栽培為主。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在中國列為易危品種。
參考文獻:深圳植物誌、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Aquilaria sinensis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百合

2025/06/30 12:32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葉表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葉背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花正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花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花蕊(雌蕊在中間、雄蕊在旁邊,花粉為黃橙色)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台灣百合,莖與葉序

主要特徵


台灣百合的開花到結果時期,花莖的角度變化十分特殊,亦稱「垂直開花」。也就是在花苞初現時是零度,完全成型時則為為俯角 180 度,到開花時再倒仰 90 度,等到結實時又回復零度。95年 7 月首次登山,登雪山,在途中看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竟然野生有台灣百合,可以證明台灣百合真的是分佈於台灣全島各地,從海平面至海拔3000公尺高山都可發現。

近似物種


近似百合科的植物:
台灣百合:莖光滑機戶全株有紅褐色素。葉寬細狹,一般不及一公分寬。花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麝香百合(鐵炮百合):莖光滑,無紅褐色素(綠色)。葉寬短胖,達2-3公分或更寬。花稍上舉,純白。
糙莖麝香百合:莖粗糙,有紅褐色素(尤其基部)。葉寬一般1-2公分寬。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資料參考:自然攝影中心植物觀察)

基本資料


英文名:Taiwan Lily
和名:タカサゴユリ<Lilium formosanum A.Wallace>
學名: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簡誌:葉無柄,基部抱莖,線形至披針線形,長7-20 cm,寬4-15 mm。花柄長4-9 cm;花被片長10-15 cm,白色,中肋外面紅褐色,內面淺綠色。蒴果長橢圓形,長4-7 cm。
別名:臺灣百合, 台灣百合, 高砂百合, 山蒜頭, 野百合
原產地:全島海平面至高海拔山野(高山頂除外)開闊處。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神聖癒創木

2025/06/30 12:08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生長緩慢,木質十分堅硬。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葉表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葉背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正面直徑約2.5cm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花背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未熟果正面(一般為五瓣,這個為特殊的四瓣)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未熟果五瓣側面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樹枝與葉的關係


▲台北市臨沂街 20250630 神聖癒創木,樹幹

主要特徵


生長於小灌木至中型喬木之間,高度可達10公尺。樹幹直徑可達1米,但通常較小,基部有分枝。葉片對生,有6至10片對生小葉,小葉具細尖,基部有托葉。

完全花、輻射對稱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片,萼片綠色,不融合。花冠5片,花瓣不融合,藍紫色。雄蕊10枚,不融合。子房5室,每室1顆胚珠。果實為具翅蒴果,成熟時呈橘色。種子顏色深,假種皮鮮紅色。成熟後會結出帶有紅色果肉和黑色種子的橙黃色果實。

網路有販賣約250元以上(5吋盆)。

用途


具有多種藥用、文化和經濟用途。其汁液和其他植物衍生物可用於治療梅毒(在西班牙征服新大陸時期因其用於治療梅毒而得名)、發燒、全身疼痛、痛風、關節炎、風濕病、扁桃體炎、皮膚病、便秘、魚類中毒,也可作為強化茶的配料。煮沸葉子製成的茶可用作墮胎藥。其木材富含樹脂,散發淡淡香氣,自古以來被用於藥用和香料。

木質極為緻密堅硬,曾用於製作滾珠軸承、保齡球和魚棒。如今,它已成為備受追捧的木雕木材。它也是巴哈馬的國樹,並受到保護。儘管癒創木生長緩慢,但由於其美麗的花朵,如今也被用於園藝貿易。

培育方式


原產於乾燥地區,能在最小水分下茁壯成長,並且具有抗旱能力。每2-3週澆水一次,並在澆水之間讓土壤乾燥。最好在戶外種植,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這種土壤類似於它的自然棲息地。

基本資料


學名:Guaiacum sanct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佈於盧卡亞群島的所有島嶼群以及南佛羅裡達、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和南美洲。生長在沿海和內陸的石灰岩乾闊葉常綠林(矮林)中。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IUCN 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植物。
參考文獻:Leon Levy Native Plant Preserve(美麗的巴哈馬植物園)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