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鱗蓋蕨

2022/08/27 12:09


▲翠山步道 20220827 生長在樹下,又群聚長在一起的華南鱗蓋蕨


▲翠山步道 20220827 華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華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裂片基部上側近缺刻處;囊群蓋近腎形,膜質,灰棕色,偶有毛(微距),服貼的短毛,毛較熱帶鱗蓋蕨少

主要特徵


熱帶鱗蓋蕨屬碗蕨科鱗蓋蕨屬,在低海拔地區非常常見,其生長習性為地生,根莖為匍匐狀,葉柄可長達60公分,葉片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可長達100公分,屬中大型的蕨類,其生性強健,常成群生長於林下空曠處,從正面看,其葉軸及羽軸較為明顯。

中國植物誌:
根狀莖橫走,灰棕色,密被灰棕色透明節狀長茸毛。葉遠生,柄長30-40cm,基部粗2.5-4毫米,棕禾稈色或棕黃色,除基部外無毛,略粗糙,稍有光澤。葉片長50-60cm,中部寬25-30厘米,先端漸尖,卵狀長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6對,互生,柄短(長3毫米),兩側有狹翅,相距8-10cm,幾平展,基部一對略短,長約10cm,基部寬5厘米左右,長三角形,中部的長13-20cm,寬5-8cm,闊披針形,二回羽狀深裂,一回小羽片14-18對,基部等寬,上先出,上側一片和葉軸並行,下側的稍偏斜,長約2.5cm,寬1-1.4cm,闊披針形,漸尖頭,端純,基部較闊,不對稱,上側平截與羽軸並行或複蓋羽軸,下側楔形,無柄;向上漸短,相距1.5cm,羽狀深裂幾達小羽軸;小裂片5-7對,基部上側的長7毫米,寬4-5mm,長圓形,下側的長5mm,寬3mm,近卵形;向上漸短,先端鈍圓,基部下延,多少合生,有狹細缺刻分開,更向上則匯合成為羽狀深裂的短尖頭,有純圓鋸齒。葉脈上面不太明顯,下面稍隆起,側脈纖細,羽狀分枝,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綠色或黃綠色,兩面沿葉脈有剛毛疏生;葉軸、羽軸和葉柄同色,粗糙,略有灰色細毛(羽軸上較多)。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裂片基部上側近缺刻處;囊群蓋近腎形,膜質,灰棕色,偶有毛。

近似物種


兩個特徵相近似的蕨類:
熱帶鱗蓋蕨:葉呈三角卵形,最下一對羽方不會太小葉軸及羽軸兩面均被伏長伸展毛。正或反面的鱗毛是直立的,而且比較多;羽片葉形(基羽片)較長,整體呈現卵狀三角形。孢子囊的孢膜站立,僅以一點與葉肉相連。
華南鱗蓋蕨:葉片呈卵形,最下一對羽片最小。葉軸及羽軸的毛短,呈曲狀或伏狀。看起來裂片形狀也較圓。服貼的短毛,比較少;羽片葉形(基羽片)較短,整體呈現略卵狀橢圓形。孢子囊孢膜與葉肉相連較多。

牟善傑〈碗蕨科鱗蓋蕨屬專論研究〉:「葉軸與羽軸上毛的分布情況在分類也頗為重要,例如粗毛鱗蓋蕨的葉軸上表面通常沒有毛或只有很稀疏的毛,但熱帶鱗蓋蕨則通常有毛,不過毛的多寡有時候也與觀察的位置有關,以熱帶鱗蓋蕨來說,葉軸靠近葉片先端的地方毛較密,靠近葉基的地方通常較稀疏一些,不過這可能與葉片的成熟或老化程度有關,因為鱗蓋蕨屬的葉片是從基部開始成熟的(或老化)。

用途


藥用(用於肝膽濕熱、身面發黃諸症)

基本資料


學名:Microlepia nepalensis (Spreng. ) Fraser-Jenk., Kandel & Pariyar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华南鳞盖蕨<植物智:Microlepia hancei Prantl>
原產地:日本、琉球、印度東北部,中國產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低海拔地區林緣至林內之次生林下空曠處。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烏蕨

2022/08/14 14:33


▲菜公坑 20220814 體型較小的烏蕨。幅寬約25cm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葉表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多年原生草本蕨類植物;根莖短匍匐狀,密生赤褐色鑽狀鱗片。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叢生;葉子呈三到四回的羽狀分裂,最下羽片略短;葉柄長,禾稈色;革質,葉緣有小牙齒或細裂;裂片成楔形,葉脈二叉分支。

近似物種


烏蕨:山間小徑旁常見,葉片較軟、窄
闊片烏蕨: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較硬、寬

用途


藥用(腸炎、痢疾等)。

其他相關


烏蕨為陵齒蕨科烏蕨屬。陵齒蕨科以前稱為鱗始蕨科,「鱗始」的意思是「開始具有鱗片」。蕨類植物在演化過程中,身上的毛漸漸演化成為鱗片,而陵齒蕨科的蕨類,卻是介於由毛演化到鱗片中間,即外形看起來像毛,但實際上卻已經是鱗片。此科的另一個特徵是,它們都具有開口朝外的孢膜。

基本資料


和名:ホラシノブ(洞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Sm.>
學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簡誌: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厚肉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略短。
別名:孔雀尾、乌蕨、乌韭<植物智:Odontosoria chinensis J. Sm.>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之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喜馬拉雅山區、印度、菲律賓、東南亞、馬達加斯加。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擬高腳蛛

2022/08/14 14:13


▲菜公坑 20220814 擬高腳蛛,雄。體型瘦長,頭胸寬大於腹部,各腳長,體長約1cm。(植物:團羽鱗蓋蕨


▲菜公坑 20220814 擬高腳蛛,雄,腹背有4枚黑色斑點(植物:團羽鱗蓋蕨

主要特徵


體長約8-9mm,頭胸部寬大,眼式2列,前後各4眼,前列前曲,體色黃褐色,腹部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中線,左右各有2枚小黑斑,腹背後半有一條橫向的白色斑紋,各腳細長,黃褐色多毛,雄蛛體型瘦長,頭胸寬大於腹部,中渦至下緣有一條醒目的縱斑。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棲息葉間或附近建物 ,夜晚活動,數量不多。

近似物種


本種近似日本產Pseudpoda spirembolus 的種類,腹端常有一枚白色橫斑

基本資料


學名:Pseudpoda spirembolus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巴氏鐵線蓮

2022/08/14 12:54


▲菜公坑 20220814 與日本女貞糾結在一起的巴氏鐵線蓮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葉表,三出複葉,具葉柄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葉背,三出複葉,具葉柄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花正面側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花背面側

主要特徵


木質藤本。多年生落葉性灌木,攀援性。三出複葉,具葉柄;小葉具短柄,葉片卵形,葉基闊銳形,葉尖銳尖,中間小葉片長約 5 公分,側生小葉長約 3 公分,上表面疏被毛,下表面密被毛,葉脈亦被毛,小葉 3 裂,中裂片較大,卵形;上部為單葉,長約 4 公分,卵形,葉基圓形或楔形,葉尖漸尖,3 裂,中裂片較大;最上面之葉片小,長約 2 公分,卵形,葉基鈍形,葉尖銳尖。花序為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徑約 2 公分;花萼 4 片,長約 1.5 公分,長橢圓形,基部鈍形,先端銳尖,外面被毛;雄蕊多數;花柱絲狀,被長毛。果實為瘦果,多數,卵形,扁平,密被毛。

用途


藥用(根入藥,能袪風除溼、舒筋活絡、鎮痛,治風濕性關節痛、牙痛、骨哽喉;葉外用治外傷出血)。

基本資料


學名:Clematis parviloba Gard. ex Champ. subsp. bartlettii (Yamam.) Yang & Huang
簡誌:莖光滑。2回3出或2回羽狀複葉,紙質;小葉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有時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3淺裂,鋸齒或粗鋸齒緣,兩面被毛,3出脈。花白色,平展;萼片4;雄蕊光滑。
別名:大牡丹藤、臺灣女萎、大葉山蓼,
原產地:台灣中央山脈高海拔地區草生地,灌叢緣。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接近威脅。

進入閱讀更多...

團羽鱗蓋蕨

2022/08/14 12:42


▲菜公坑 20220814 似乎長得不是很健康,有小群聚習性的團羽鱗蓋蕨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上頭為擬高腳蛛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葉軸溝明顯,葉面上有針毛。孢子囊袋形,孢膜無毛。

基本資料


和名:コウシュンシダ(恒春羊歯)<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 var. obtusiloba>
學名: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
簡誌:孢膜半圓形至杯狀,葉薄草質,羽片邊緣圓鈍,最末裂片孢膜多數。葉二~三回。羽軸和葉軸及小羽片和羽軸斜交。羽片近軸面無毛。孢膜無毛,亞邊緣生,開口朝向小羽片末端,末裂片周緣圓齒。
別名:团羽鳞盖蕨<中国植物志: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
原產地:分布於日本南部、琉球、中國大陸西南部及中南半島。台灣分佈於中北部低海拔山區。本為中海拔地區地生蕨類。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牛軛草

2022/08/14 12:26


▲菜公坑 20220814 生長在草堆裡的牛軛草


▲菜公坑 20220814 牛軛草,花側上方


▲菜公坑 20220814 牛軛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花期 4~9 月。

鴨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約 20~40 公分。葉互生,劍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葉面銅綠色,葉背子紅色。春至夏季開花,花色淡紫,上午開花,午前即謝,花謝花開,日日更新。性強健粗放,耐旱、耐陰,生長密集,葉色異雅,適合庭植、盆栽、地被。聚繖花序排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苞片條形至披針形,花梗細而挺直,長約 0.4 公分;萼片 3,淺舟狀,長卵形,長約 0.3 公分。

用途


藥用(主治小兒驚風,肺熱咳嗽,吐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

基本資料


注音:牛軛(ㄜˋ)草
學名:Murdannia loriformis (Hassk.) R.S. Rao & Kammathy
簡誌:基生葉線形,長8-40 cm,寬約0.7 cm,兩面光滑;莖生葉線形至披針形,長1.3-8 cm,寬0.4-0.8 cm。聚繖花序;苞片卵形。蒴果,每室具2種子。
別名:細竹篙草、牛轭草、水竹草、鸡嘴草<植物智:Murdannia loriformis (Hassk.) R. S. Rao et Kammathy>
原產地:中國大陸、越南、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翠鳳蝶(烏鴉鳳蝶)

2022/08/06 12:49


▲魚蕨步道 20220806 翠鳳蝶,雄蟲。下翅橙色斑紋較雄蝶發達。側上方。(植物為廣葉鋸齒雙蓋蕨)

主要特徵


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幼蟲以賊仔樹、食茱萸、雙面刺等植物寄主 ,成蝶 3 - 10月份出現。雌蝶翅面顏色較淡,下翅橙色斑紋較雄蝶發達。

中型鳳蝶。軀體黑褐色,佈滿綠色亮鱗。後翅M3脈端有一明顯葉狀尾突。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密佈亮鱗,於後翅前側及外緣附近呈藍色,其餘部份則呈綠色,亮鱗沿M3脈分佈至尾突內。翅腹面底色褐色,前翅外側有灰白色斑帶;後翅內側散布著黃褐色鱗,沿外緣有一列橙紅色弦月紋。雄蝶前翅後側有一片明顯的褐色絨毛狀性標。

主要棲息在闊葉森林中。一年多代。成蝶訪花性明顯。雄蝶有濕地吸水習性。幼蟲取食賊仔樹、食茱萸、柑橘等芸香科植物的葉片。冬季通常以蛹態越冬。

基本資料


學名:Papilio bianor thrasymedes Fruhstorfer, 1909
簡誌:無描述。
別名:烏鴉鳳蝶、碧鳳蝶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大青

2022/08/06 12:15


▲魚蕨步道 20220806 正值花期的大青,上頭至少有三種蝴蝶


▲魚蕨步道 20220806 大青,花

主要特徵


灌木,枝葉深綠色。葉長卵形或長橢圓形,5-16 cm長,2-7 cm寬,全緣或疏齒緣,疏被毛;葉柄3-10 cm長。果實成熟後變為紫黑色;內有種子 4 顆。

近似物種


相類似的植物有大青,最大差異在葉子海州常山的葉子較菱形。臭梧桐的名稱是因為葉子的氣味而得名。

基本資料


學名: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簡誌:灌木,枝葉深綠色。葉長卵形或長橢圓形,5-16 cm長,2-7 cm寬,全緣或疏齒緣,疏被毛;葉柄 3-10 cm長。花序鬆散,苞片線形。花萼5裂,三角形;花冠白色,外側被毛及腺毛。果球形,藍紫色。
別名:埔草樣、臭腥公、細葉臭牡丹、大青<植物智: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原產地:中國西南部、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韓國等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葉新月蕨

2022/07/31 12:16


▲魚蕨步道 20220731 在樹根旁長出,不怎麼容易發現的三葉新月蕨


▲魚蕨步道 20220731 三葉新月蕨,具有孢子囊的孢子葉葉表(微距)


▲魚蕨步道 20220731 三葉新月蕨,具有孢子囊的孢子葉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葉有兩型:營養葉葉柄長約7至10公分,較細長;孢子葉葉柄可達20公分以上。

根莖長橫走狀,葉遠生;營養葉柄長7-10cm,孢子葉柄則可達20cm,基部具鱗片;葉片呈窄三角形,長10-17cm,寬7-10cm,單葉至三出葉;頂羽片長10-15cm,寬1.5-3cm,基部楔形至圓形,側羽片較短,長約2-5cm;葉脈網狀,相鄰兩側脈間之小脈連結,網眼呈平行四邊形;孢子囊群橢圓形,著生在小脈上,不具孢膜。

近似物種


孢子葉無孢膜。單葉新月蕨的羽片基部為心形,而三葉新月蕨則為楔形至圓形。

Cyclosorus triphyllum (Sw.) 三葉新月蕨
Pronephrium triphyllum (Sw.) Holtt.
Pronephrium triphyllum var. parishii (Beddome) Kuo 羽葉新月蕨
兩者會同時出現在同一根莖(即同一株個體),簡誌記載為同一品種。

基本資料


和名:コウモリシダ(蝙蝠羊歯)<Thelypteris triphylla>
學名:Pronephrium triphyllum (Sw.) Holtt.
簡誌:長走莖,葉狹三角形,末端漸尖。單葉至三出複葉,有時可見多對側羽片。羽片基部圓,全緣,孢子葉略細長。網脈,網眼呈平行四邊形。
別名:羽葉新月蕨、三羽新月蕨(中国植物志:Pronephrium triphyllum (Sw. ) Holtt.)
原產地:中國、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琉球)、韓國南部及澳大利亞東北部均有分佈。台灣常見於低海拔樹林下,海拔120-600米。

進入閱讀更多...

華紫金牛

2022/07/31 12:09


▲魚蕨步道 20220731 大樹下生長的華紫金牛


▲魚蕨步道 20220731 華紫金牛,葉表


▲魚蕨步道 20220731 華紫金牛,葉背


▲魚蕨步道 20220731 華紫金牛,葉序與果序


▲魚蕨步道 20220731 華紫金牛,尚未成熟的果序與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紫金牛屬少數幾種匍匐性小灌木之一。植株不過50cm。常具匍匐莖;幼莖被褐色鱗片(無毛)。葉,革質,互生,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銳尖具鈍頭,波狀緣或鈍粗齒緣,有時全緣,下表面被褐色鱗片。花白色,花序近繖形。果球形,黑色(綠→紅→黑)。

用途


藥用(全株有活血散瘀、解毒止血的作用,治肺結核、咯血、嘔血、跌打損傷,黃疸、睾丸炎、尿路感染、閉經等症)。

基本資料


學名:Ardisia chinensis Benth.
簡誌:矮小灌木,常具匍匐莖;幼莖被褐色鱗片。葉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銳尖具鈍頭,波狀緣或鈍粗齒緣,有時全緣,下表面被褐色鱗片。花序近繖形。萼片三角狀卵形,被褐色鱗片。
別名:石獅子、產後草、小紫金牛、华紫金牛、衫纽根、产后草、石狮子<植物智:Ardisia chinensis Benth.>
原產地:中國東南省分(海南島未發現)及台灣。台灣北、南部低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