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公坑山 20240615 豆芫青

▲菜公坑山 20240615 豆芫青
主要特徵
有毒昆蟲。
體長 15-25mm,體色黑色,頭部紅色,觸角及各腳黑色,翅鞘下緣具灰白色的絨質邊紋,外觀近似條紋豆芫菁但條紋豆芫菁翅鞘有縱向的條狀斑紋,本種則無。本屬4種,除豆芫菁、條紋芫菁外尚有達氏豆芫青、太平豆芫青,後兩種在台灣還不見有人發表。本種又稱豆地膽,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於冇骨消、蕨類、龍葵等植物成群覓食,行動緩慢,遇到騷擾也不會立刻飛離。交尾前,雄蟲會以觸角示愛纏繞雌蟲的觸角,非常恩愛。芫菁科是一種有毒的昆蟲,也是一種中藥材,只要不去捉牠就好。
本科分類於鞘翅目、多食亞目、擬步行蟲科、芫菁科,本科體長圓筒型,具細頸,觸角11節細長,翅鞘柔軟,各足細長,跗節5-5-4,爪縱裂為2片。生活史為完全變態,但幼蟲前、後期型態不同,又稱複變態,幼蟲6齡,第1齡幼蟲「蛃型」,行動活潑,稱為「三爪幼蟲」,在土中尋食蝗蟲卵塊或其他蟲卵寄生,第2齡幼蟲為「步甲型」,第3、4齡幼蟲均為「蠐螬型」,第5齡幼蟲為「象甲型」,鑽出卵囊到土中,胸足蛻化,不食不動,體壁堅硬,或稱「偽蛹」,隔年的第6龄幼蟲又呈「蠐螬型」,再蛹化及羽化。成蟲群聚性,遇到騷擾會從足部關節分泌出芫菁素的黃色汁液,接觸皮膚會產生水腫、潰爛。
基本資料
注音:豆芫(ㄩㄢˊ)青
學名:Epicauta hirticornis
別名:豆地膽、豆芫菁
原產地:台灣低中海拔山區。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山 20240615 大盤蛛,雄

▲菜公坑山 20240615 大盤蛛,雄,腹部後半中央有3-4個倒V字型排列
主要特徵
雌蛛體長 9-14mm,雄 9 mm,雌蛛頭胸部黑褐色,中央白色,近後緣白色區呈縱條狀,腹部褐色,後半中央有3-4個倒V字型排列,前後腳粗壯發達。
雄蛛,斑紋近似雌蛛,體長約9mm,第1-2步足黑色粗壯。
本屬 3種,本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低矮的林下枝葉間,體型很大。
基本資料
學名:Pancorius magnus Zabka, 1985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本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低矮的林下枝葉間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山 20240615 在樹幹上生長的青綠膜蕨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表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表(微距)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背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過往常與華東膜蕨混淆,但本種葉片先端常持續伸展,而呈線狀長橢圓形;葉色青綠之翼邊緣上捲;孢子囊群分布較不規律,孢膜圓形至扁圓形,可與之區辨。
基本資料
學名:Hymenophyllum okadae Mas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在台灣廣泛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濕潤森林內,大多附生於樹幹中斷或林下光線較充足之岩壁。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山 20240615 擬笈瓦葦

▲菜公坑山 20240615 擬笈瓦葦,葉表

▲菜公坑山 20240615 擬笈瓦葦,具包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根莖短匍匐狀,具卵形至披針形褐色鱗片,中間深色不透明,周圍為窗格狀。葉為全緣之單葉,叢生狀,但葉與葉之間有一定的距離;葉柄長 1~3 公分,葉片線狀披針形,長 5~15 公分,寬 0.5~1 公分,最寬處在中下段。孢子囊群圓形,在中脈兩旁各排成一行,但通常侷限在葉片近頂端三分之一處,孢子囊群附近之葉緣呈波浪狀,幼時被覆盾形鱗片。
基本資料
學名:Lepisorus monilisorus (Hayata) Tagawa
簡誌:根莖鱗片中間色深,不透明,周圍為窗格狀,邊緣不規則,柄長1~3cm,葉5~15cm長,1~3cm寬,最寬處在中下段。
別名:異葉瓦韋、异叶瓦韦、及瓦韦、拟及瓦韦<中国植物志:Lepisorus heterolepis>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山 20240615 淡青雅波灰蝶
主要特徵
雄蟲前、後翅表底色為金屬光澤淡藍色,前翅前緣、外緣有黑色外框,後翅前緣有灰色鱗片分布、後翅亞外緣各翅室有小型黑色圓斑,翅腹底色灰色,前翅中央及後翅中橫線到翅基部有波狀白色細紋,肛角附近有一外圈黃色之黑色圓斑。雌蟲翅表為淡藍色金屬光澤,翅緣黑色紋較雄蟲寬 。
雌蝶將卵產於食草幼嫩花苞上,孵化幼蟲在花苞外皮鑽洞後便迅速潛入,故只要觀察花苞上的洞孔及花苞表面日漸增多的褐色排泄物,便能得知幼蟲所在。
基本資料
學名:Jamides alecto dromicus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山 20240615 芒灶螽

▲菜公坑山 20240615 芒灶螽
主要特徵
體長36-38mm,體色紅褐色,體型寬大,體駝背狀,體表革質狀,前胸背板有2條不明顯的縱紋,不具翅膀,各腳長,關節及脛節具棘刺,轉節黃白色,後腳腿節異常粗大,側緣淡黃褐色具線狀斑紋。
本屬1種,本種又稱巨亞灶螽,屬於大型的種類,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為台灣特有種,夜晚出沒。
俗稱竈馬,本科種類多半無翅或翅不明顯,雌蟲體型較雄蟲大很多,具細長的產卵管。
雄蟲體長約4mm,外觀是螽蟴和蟋蟀的綜合體。全身為褐色或深褐色,腹部背面呈駝狀,後腿粗壯又長,善長跳躍。常於夜間外出覓食,或是鳴叫求偶。灶馬壽命頗長,約可存活一年,常被當寵物飼養。成語「蛛絲馬跡」的馬就是灶馬(竈馬),農業時代所使用的灶的縫隙中,常有灶馬躲在裡面取暖。
基本資料
學名:Diestrammena ingens Karny, 1915
簡誌:無描述。
別名:竈馬、灶馬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山 20240615 碗蕨

▲菜公坑山 20240615 碗蕨,葉表

▲菜公坑山 20240615 碗蕨,具孢子囊群之葉表(微距)

▲菜公坑山 20240615 碗蕨,葉背

▲菜公坑山 20240615 碗蕨,具孢子囊群之葉背(微距),孢膜碗狀,彎折90度而與葉片垂直,開口朝向地面。

▲菜公坑山 20240615 碗蕨,近基部葉柄,有鱗毛
主要特徵
莖:地生,匍匐莖,被覆多細胞長毛。
葉及葉柄:三至四回羽狀分裂,葉柄褐色,長15~40cm;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0~45cm,寬15~35cm,草質至紙質,葉軸黃綠色,具有多細胞長毛;末回小羽片長0.7~1.6cm,寬0.3~0.8cm,葉脈上下兩面都有細毛。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圓形或近圓形,長在葉脈末端,緊貼裂入處邊緣,孢膜碗狀,彎折90度而與葉片垂直,開口朝向地面。
基本資料
學名:Dennstaedtia scabra (Wall.) Moore
簡誌:根莖長,具毛,柄紅栗色,葉三~四回。
別名:密毛碗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608 生長在山壁旁的金腰箭舅

▲陽明山 20240608 金腰箭舅,葉表

▲陽明山 20240608 金腰箭舅,葉背

▲陽明山 20240608 金腰箭舅,花、葉柄與葉鞘的關係

▲陽明山 20240608 金腰箭舅,花

▲陽明山 20240608 金腰箭舅,花側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小草本,高約 15~20 公分,莖通常匍匐或平臥,密被伏剛毛。葉對生,有柄葉卵形或廣卵形,3.5~ 2.5 公分,兩面密被伏剛毛,葉緣鈍齒狀。輻射狀頭花單一或數朵簇生,腋生,總苞長橢圓形,總苞片 4~5 枚,花冠直徑約 1 公分,總花托具托片;舌狀花 5~8,花冠黃色,雌性花;心花花冠 4 或 5 裂,兩性,黃色。瘦果倒披針形或倒錐形,黑褐色,具 2 芒狀冠毛,瘦果果實體長約 0.4 公分,芒刺長約 0.2 公分。
近似物種
與金腰箭舅相類似的還有、金腰箭及離藥金腰箭。兩性花; 頭狀花序,頭花直徑約 1 公分,花序單一或數朵簇生,輻射狀排列,腋生,總花托具托片,花托突起,半球形或圓錐形,托片乾膜質,離生,宿存,無托毛。
基本資料
英文名:Straggler Daisy
學名:Calyptocarpus vialis Less.
簡誌:屬特徵:一年生或多年生小草本,莖通常匍匐或平臥。葉對生,有柄,葉鈍齒緣。輻射狀頭花單一或數朵簇生。總苞片約5。總花托具托片。舌狀花5-8,花冠黃色,雌性花;心花花冠4或5裂,兩性,黃色。瘦果倒披針形或倒錐形。具2芒狀冠毛。 種特徵:莖匍匐狀,密被伏剛毛。葉卵形或廣卵形,3.5 x 2.5 cm,兩面密被伏剛毛。頭花單花腋生。總苞長橢圓形,總苞片4枚。頭花直徑約1 cm。
別名:
原產地:美國、墨西哥及古巴。台灣全島平地及山野路旁低海拔雜草,都市中常植為道路安全島草坪。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608 野鴉椿

▲陽明山 20240608 野鴉椿,葉表

▲陽明山 20240608 野鴉椿,葉背

▲陽明山 20240608 野鴉椿,果實(蓇葖果)

▲大屯山 20200802 野鴉椿的蓇葖果,內有種子1-3粒
主要特徵
落葉小喬木。奇數羽狀複葉,卵至卵狀披針形。有托葉蓇葖果,肉質呈鮮紫紅色,內藏黑色且帶有光澤的種子 1~3 粒。花期 5~6 月,果期 8~9 月。
枝葉揉碎後發出惡臭氣味。奇數羽狀複葉,有托葉;小葉對生,5~7 枚,卵至卵狀披針形,5~8 公分長,3~4 公分寬,先端銳尖,細鋸齒緣,革質而油亮,羽軸常呈淡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黃白色,萼片、花瓣均為長橢圓形,呈覆瓦狀的排列方式。
關於蓇葖果(蓇 ㄍㄨ ˇ 葖 ㄊㄨ ˊ):由單心皮雌蕊或者離生心皮雌蕊發育而來的,蓇葖果形成過程中會沿心皮癒合處形成腹縫線,在腹縫線對側形成背縫線,果實成熟後會沿腹縫線或背縫線中的一側開裂彈出種子。
用途
藥用(根及乾果:祛風除濕)。
基本資料
和名:ゴンズイ(権瑞)<Euscaphis japonica>
學名: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Kanitz
簡誌:屬特徵- 落葉小喬木。奇數羽狀複葉,有托葉;小葉對生,5-7枚,細鋸齒緣,紙質,;羽軸常呈淡紅色。圓錐花序。蓇葖果,紅熟;種子1-3,黑色。 種特徵- 小葉卵至卵狀披針形,5-8 cm長,3-4 cm寬,先端銳尖。
別名:烏腱花、野鸦椿<植物智: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原產地:中國主產江南各省,西至雲南東北部,西北各省除外。日本、朝鮮也有。台灣僅見於台北附近的低至中海拔闊葉林中。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608 月橘

▲陽明山 20240608 月橘,葉表(樹枝末端的三片葉子為互生)

▲陽明山 20240608 月橘,葉背(樹枝末端的三片葉子為互生)

▲陽明山 20240608 月橘,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月橘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3 公尺,樹皮灰白,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互生,葉形倒卵形或橢圓形。花序是繖房花序,花冠白色,五瓣,具濃郁香氣,花期夏到秋天。果實橢圓形,果尾尖,成熟紅色,可食,但風味不甚佳。月橘若揉搓其葉片,有濃郁類似柑橘的味道,摘一片許多「芸香科」植物的葉子,透過光線看一看,會有許多小小的透明點。像橘子、檸檬、柚子、七里香的葉子,都可以看得到。因為它們在葉子上有「油點」,因此葉子經搓揉會有香味,也是「芸香科」植物的特徵。
近似物種
月橘與樹蘭未開花時的分辨方法;
月橘:樹枝末端的三片葉子為互生。
樹蘭:樹枝末的端三片葉子,兩片為對生,一片獨立。
基本資料
和名:ゲッキツ(月橘)<Murraya paniculata>
學名:Murraya exotica L.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葉3-7,卵形。果橢圓形,長約1.2 cm;花瓣長約1.2 cm 。
別名:石苓。七里香。十里香。五里香『陸川』、Kazapan(排灣)、九里香<中国植物志:Murraya exot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緬甸,馬來全島,菲律賓,琉球。平野至山麓矮林內自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