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實百日青

2024/12/15 12:54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桃實百日青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桃實百日青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桃實百日青,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桃實百日青,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桃實百日青,果實,種子單一成桃形,頂端突起歪斜,種托肥大。肉質種托紅色。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桃實百日青,樹幹,幹皮灰紅褐色

主要特徵


常綠中喬木,幹皮灰紅褐色,細長條片狀剝落,具有圓球狀頂芽。葉線形至闊線狀披針形,長 5~10 公分,寬 0.8~1.2 公分,表面綠色,背為淡綠色;先端銳尖至略鈍,邊緣略呈波浪形,新葉多亮綠略帶淡紅色。雄毬花,無柄,圓柱狀,長 2~4 公分。雄花序, 1 至 3 個簇集腋生。種子單一成桃形,頂端突起歪斜,直徑約 0.8~1.2 公分,種托肥大。肉質種托紅色,種梗長 0.5~1.1 公分,較叢花百日青略短。

桃實百日青係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中部的低海拔闊葉林中,在北山坑、蓮華池及日月潭等地可見之。因生育地遭破壞及族群遭挖採,數量持續下降,生存備受威脅。經評估列屬「瀕臨絕滅」級稀有植物。

近似物種


桃實百日青,種托肉質紅色,種梗長0.5~1.1 公分,較叢花百日青略短

用途


藥用(葉:治支氣管炎,關結炎,葉含 Ponasterone A 的昆蟲蛻皮激素,該成分與蛋白質合成、遺傳抗體與癌細胞有關)。

基本資料


學名:Podocarpus nakaii Hayata
簡誌: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紙質,先端銳尖至略鈍,邊緣略呈波浪形,新葉多略帶淡紅色。雄球花1至3個簇生,無柄。種子成桃形,頂端歪。
別名:
原產地:特產台灣,然僅零星分布於南投日月潭一帶闊葉樹林中。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

琉球黃楊

2024/12/15 12:52


▲台北植物園 20231224 琉球黃楊


▲台北植物園 20201017 琉球黃楊,葉表,先端圓而凹頭


▲台北植物園 20201017 琉球黃楊,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1224 琉球黃楊,花


▲台北植物園 20231224 琉球黃楊,果實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琉球黃楊,果實,蒴果,球形,柱頭宿存,胞間開裂;種子黑色。有人說像是貓頭鷹的外型。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保育等級:接近威脅。

高可達 4 公尺,樹皮灰色,不規則剝裂,具有多數分枝;小枝四方形,光滑或多少具有毛茸。單葉對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2.5~4 公分,寬 0.7~1.2 公分,先端圓而凹頭,基部鈍或略呈楔形、革質,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光滑無毛或略有毛茸,全緣,近似無柄或有短柄,葉柄長 0.2~0.4 公分。花單性,雌雄同株,腋生,黃色,叢生或短總狀花序;雄花各部份為 4 數,萼片苞片狀,卵形,長 0.4~0.5 公分,先端鈍;雄蕊與萼片對生,花絲離生、厚;雌花頂生或近似頂生,但亦有腋生者,萼片 6 枚排成 2 列,倒卵形,長 0.2~0.35 公分,先端鈍,子房 3 室,每室有胚珠 2 枚。果實為蒴果,球形,徑 1~1.2 公分,3 室,胞間開裂,種子黑色。

近似物種


黃楊:退化雌蕊大約和萼片等長。葉背葉脈極不明顯,可與琉球黃楊做區隔。
琉球黃楊:退化雌蕊很短,不到萼片的一半。葉先端圓而凹頭。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ツゲ(沖縄黄楊)<Buxus liukiuensis (Makino) Makino>
學名:Buxus liukiuensis Makino
簡誌:小枝4方形,略被毛。葉近革質,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3-3.5 cm,寬0.6-1.5 cm,先端凹至鈍;葉柄長約1 mm,疏被柔毛。
別名:中间黄杨<植物志:Buxus liukiuensis auct.
原產地:原產沖繩、蘭嶼。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鳳尾蕨

2024/12/15 12:39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營養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孢子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孢子葉葉背(微距),孢子囊堆線形,沿孢子葉羽片面邊緣連續著生。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近基部

主要特徵


地上生,根莖短而斜生,被有鱗片。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二型,薄紙質,無毛,營養葉葉柄短而呈禾稈色;葉片長 10~25 公分,闊卵形,側生羽片 2~3 對,上部羽片向下生長,兩邊具翅,葉緣具尖銳鋸齒;孢子葉羽片更長而窄,長卵形,下部羽片,通長二至三歧,餘基部一對有柄外,其他各羽片基部下延,於葉軸二側形成狹翅,翅片先端漸尖具細鋸齒,向下為全緣;側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堆沿葉緣連續著生。

用途


藥用(全草:痢疾,肝炎)。葉兩型。營養葉葉柄較短較尖。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有翅。孢子囊堆線形,沿孢子葉羽片面邊緣連續著生。

感冒草藥如下:鳳尾草[鳳尾蕨( Pteris multifida)、箭葉鳳尾蕨]、走馬胎( Blumea lanceolaria)、羊帶來[蒼耳( Xanthium strumarium)]、塞鼻草[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大風草[艾納香( Blumea balsamifera)]、紅刺樬根[食茱萸(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等一起煎服;若有咳嗽,則再加小金英[兔仔菜( Ixeris chinensis)]、娘仔葉[小葉桑( Morus australis)]的根、雞屎藤( Paederia foetida)等。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ノモトソウ(井の許草)<Pteris multifida Poir.>
學名:Pteris multifida Poir.
簡誌: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有翅。
別名:井邊草, 鳳尾草, 鳳尾蕨、井栏边草(中國植物誌:Pteris multifida Poir.)
原產地:中國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中南半島、韓國南部、日本、琉球、越南、菲律賓及台灣和台灣的蘭嶼。生牆壁、井邊及石灰岩縫隙或灌叢下,海拔 1,000 公尺以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白背芒

2024/12/15 12:30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花序(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基部附近

主要特徵


株高一、二公尺,稈叢立或具根莖,稈粗壯,有分枝,帶四稜狀,具淺槽,單葉互生,成二列狀,葉長劍形、長條帶狀、條狀披針形,細長如甘蔗葉,葉端銳尖,葉基下延,葉緣細鋸齒,葉緣含矽質,堅硬,能割傷皮膚,葉長六十至一百二十公分,寬六至三十公釐,葉面綠色,葉背具白粉,呈粉綠至銀白色,平行脈,中肋清晰,於表面下凹而於背面隆起,葉舌圓形,膜質,撕裂,上緣具纖毛,無托葉,無葉柄,兩性花,完全花,下位花,總狀花序,頂生,花序長約十至十五公分,多次分枝,組成圓錐花序,長橢圓形,大型,長約十五至三十五公分,花莖圓柱形,有節,節間為中空,花穗白色,小穗成對著生,生於各節,具短柄,一柄長,一柄短,均結實且同形,穗軸不斷落,節間與小穗柄無毛,第一穎(外穎)紙質,具三出脈,漸尖,上位外稃(第二外稃)全緣或二齒突,具曲折長芒,芒長約十公釐,膝曲,自裂齒間伸出,小穗具小花二枚,花小而不明顯,於穎下脫落,僅第二枚小花結實,花淡黃色,成熟時呈黃褐色,對生,同型,皆具柄,柄不等長,基盤具成束長白毛或紫紅色毛,毛稍長於小穗,雄蕊三枚,雌蕊心皮一枚,花柱二枚,柱頭自小穗兩側伸出,柱頭羽狀,子房上位,子房一室,側膜胎座,穎果,橢圓狀,種子黃橙至棕色。花期為10到12月。

近似物種


五節芒」與「白背芒」相似,「五節芒」葉背綠色,「白背芒」葉背具白粉,兩者花期不同。
為中國芒(Miscanthus sinensis)的變種,栽培種有紅腳種、文淵種、赤葉種、麵線種。

基本資料


學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 f. glaber Naka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進入閱讀更多...

大果胡頹子(密花胡颓子)

2024/12/15 12:25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大果胡頹子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大果胡頹子,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大果胡頹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大果胡頹子,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大果胡頹子,花正面

主要特徵


常綠攀援灌木,幼枝密被鱗片,老枝灰黑色。葉紙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6-16㎝,寬3—6㎝,頂端鈍尖或驟漸尖,基部圓或楔形,全緣,側脈5—7對,兩面均明顯;葉柄長8—10㎜。花為淡綠色,被銀白色鱗片,多花簇生葉腋短枝上,成繖形短總狀花序,花枝極短,長1—3㎜;每花基部具一小苞片,苞片線形,長2—3㎜;花梗極短,長約1㎜;花萼筒為四方的罈形,長3—4㎜,在裂片下面急收縮,子房上先膨大後明顯驟收縮。果實大,長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0—30㎜,成熟時橘紅色;果梗粗短。與市面上販售的密花胡頹子為同一種植物。

近似物種


密花胡頹子 Elaeagnus conferta Roxb.
臺灣胡頹子 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藤胡頹子 Elaeagnus glabra Thunb.
慈恩胡頹子 Elaeagnus grandifolia Hayata
大橋胡頹子 Elaeagnus ohashii T.C.Huang
椬梧 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胡頹子 Elaeagnus pungens Thunb.
太魯閣胡頹子 Elaeagnus tarokoensis S.Y.Lu & Yuen P.Yang
鄧氏胡頹子 Elaeagnus thunbergii Serv.
菲律賓胡頹子 Elaeagnus triflora Roxb.
小葉胡頹子 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

用途


果實多汁無毒,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果汁、汽水、罐頭、蜜餞等食品。由於其果實成熟較早,可作水果淡季市場和食品工業原料的新品種。其根、葉、果均可入藥,用於治消化不良、咳嗽氣喘、咳血、腰部扭傷、痔瘡、疝氣等。

基本資料


學名:Elaeagnus conferta Roxb.
簡誌:無描述。
別名:羊奶果、密花胡颓子<植物志:Elaeagnus conferta Roxb.
原產地:分佈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印度、尼泊爾、雲南、廣西等,台灣有引進栽培。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疣果葉下珠

2024/12/15 12:08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雄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果實,表面具密瘤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果實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 10~40 公分。單葉互生,二列排列於側枝,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圓鈍狀,歪斜,全緣葉,葉長約 0.5~1.5 公分,寬約 0.2~0.7 公分,葉面綠色,葉背灰綠色,主莖之葉片常退化成鱗片狀,苞葉披針形,長 0.1~0.2 公分,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1~2 枚,長 0.1 公分,葉柄小。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單生,由葉腋處生出,雄花花萼 6 枚,二輪,離生,覆瓦狀排列,雄花花被片 6 枚,倒卵形,花淡黃綠色,無花瓣,雄蕊 3 枚,花絲離生或基部略合生,花盤腺體狀,3~6 枚,雌花花萼 6 枚,離生,覆瓦狀排列,雌花被片 6 枚,披針形,花盤腺體狀或合生環形、甕形,雌花心皮 3 枚,合生,花柱 2 叉,子房 3 室,子房上位,中軸胎座。蒴果,果無梗,表面有小疣突,成熟時 3 瓣裂;種子三角形,具橫紋。

近似物種


油柑屬中外形與小返魂最為接近的應推疣果葉下珠,辨識以花、果作為辨別。葉下珠果實表面光滑,而疣果葉下珠的果實表面具密瘤。

基本資料


學名:Phyllanthus hookeri Mull. Arg.
簡誌:草本。苞葉披針形,長1.5-2 mm。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長7.5-20 mm,寬2.5-5.5 mm,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歪;托葉披針形,長1 mm。雄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3。雌花被片6,披針形。果無梗。
別名:
原產地:台北、南投及花蓮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囊葉榕

2024/12/15 12:07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葉背,基部向後反捲,而形成一囊狀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樹高約 5 公尺,徑 20~30 公分,樹幹略挺直,樹皮灰白色,具有多數分枝,有多數氣根,有時氣生根會形成柱根。葉互生,多叢生於小枝先端,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 10~18 公分,寬 5~8 公分,先端鈍,基部向後反捲,而形成一囊狀,全緣或波狀緣,革質,表面暗綠色,背面顏色較淡,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5~6 枚;葉柄長 7~10 公分,圓柱形,綠色或黃綠色;托葉披針形,長 1.5~2 公分,外面有毛茸。隱頭花序(隱花果)初為對生,但其中一枚成熟前多脫落,因而常為單生,球形或近似球形,徑 1~1.5 公分,成熟時帶黃色色澤,無花序梗;基生苞片常不顯著;雌花、雄花及蟲癭花的特徵與孟加拉榕相同;雄花及蟲癭花位於同一花序內,雌花則生長於另一花序內;雌花有短的花被,花被片 3~4 裂,闊卵形,先端鈍,花柱伸長;雄蕊較多,大多生長於花序開口附近,花被裂片 4 枚,較寬闊;雄蕊 1 枚;蟲癭花類似雌花,但花柱較短。

用途


囊葉榕又名囊葉菩提樹,常被佛教寺廟種植在庭園內當宗教樹種栽植。

基本資料


學名:Ficus krishnae C. DC.
簡誌:無描述。
別名:囊葉菩提樹
原產地:印度。台灣於 1922 年由新加坡引進。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灰葉蕕

2024/12/08 12:57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灰葉蕕,歷經颱風(2024山陀兒)摧殘,變得脆弱的感覺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灰葉蕕,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灰葉蕕,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灰葉蕕,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灰葉蕕,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灰葉蕕分類學原為馬鞭草科(Verbenaceae),現分類歸唇形花科(Lamiaceae)。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高可達 1 公尺;嫩枝圓柱形,略帶紫色,被灰白色柔毛,老枝毛漸脫落。葉片厚紙質,披針形、卵形或長圓形,長 1.5~9 公分,寬 0.8~4 公分,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至截平,邊緣有粗齒,很少近全緣,被短柔毛,表面色較淡,兩面有黃色腺點,背脈明顯;葉柄被柔毛,長 0.3~1.7 公分。聚繖花序緊密,腋生和頂生,無苞片和小苞片;花萼杯狀,開花時長約 0.2 公分,果萼長 0.4~0.5 公分,外面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或淡蘭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柔毛,花冠管長約 0.35 公分,喉部有毛環,花冠 5 裂,下唇中裂片較大,邊緣流蘇狀;雄蕊 4 枚,開花時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頂端被短毛,柱頭 2 裂。蒴果倒卵狀球形,被粗毛,直徑約 0.25 公分,果瓣有寬翅。花果期 5~11 月。

用途


藥用(全草:止咳散瘀,袪風除濕,舒風解表。治風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頭痛,頓咳,咳嗽痰喘,脘腹冷痛,傷食吐瀉,寒瘀痛經,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腹痛,毒蛇咬傷,濕疹,皮膚搔癢)

基本資料


注音:灰葉蕕(ㄧㄡˊ)。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水邊艸也
學名:Caryopteris incana (Thunb. ex Houtt.) Miq.
簡誌:無描述。
別名:兰香草<植物志:Caryopteris incana (Thunb.) Miq.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及東部,日本、韓國及台灣。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蔪艾

2024/12/08 12:57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蔪艾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蔪艾,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蔪艾,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蔪艾,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屬特徵:多年生亞灌木,全株有強烈香氣,密被灰白絨毛。葉厚,窄匙形至倒卵披針形,2-5 ?e 0.2-2 cm,全緣或三至五裂,先端鈍,葉基下延,兩面被毛。盤狀頭花直徑約0.7 cm寬,總狀排列,總梗6-17 mm長;總苞半球形,密被絨毛,苞片3層;邊花雌性;心花兩性。瘦果長橢圓形,五稜狀。冠毛頂端撕裂呈冠狀。 種特徵:性狀同屬的特徵。

用途


藥用(根:袪風濕。治風濕,胃寒疼痛;葉:袪風濕,消腫毒。治風寒感冒,小兒驚風,癰疽疔瘡)。也有人做成精油。

基本資料


注音:蔪(ㄑㄧˊ)艾。湖北省蘄春縣所產的艾草。
學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
簡誌:屬特徵:多年生亞灌木,全株有強烈香氣,密被灰白絨毛。葉厚,窄匙形至倒卵披針形,2-5 ?e 0.2-2 cm,全緣或三至五裂,先端鈍,葉基下延,兩面被毛。盤狀頭花直徑約0.7 cm寬,總狀排列,總梗6-17 mm長;總苞半球形,密被絨毛,苞片3層;邊花雌性;心花兩性。瘦果長橢圓形,五稜狀。冠毛頂端撕裂呈冠狀。 種特徵:性狀同屬的特徵。
別名:芙蓉菊, 海芙蓉, 蘄艾, 芙蓉, 千年艾、芙蓉菊<植物志: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
原產地:台灣分佈於海濱岩岸地區。可供觀賞及藥用。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含羞草

2024/12/08 12:36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表,邊緣帶紫色有疏生剛毛,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二回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花,花冠鐘形,外面有短柔毛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含羞草果莢,莢緣波狀,具刺毛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莢緣波狀,正確名稱為胎座框(replum)

主要特徵


果期 4~11 月。

披散半灌木狀草本,高可達 1 公尺。有散生、下彎的鉤刺及倒生剛毛。葉對生,二回羽狀複葉,具長柄;托葉披針形,有剛毛,羽片;小葉對生,線狀長橢圓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略偏斜,邊緣帶紫色有疏生剛毛,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頭狀花序具長梗;單生或2-3個生於葉腋;花小,淡紅色;苞片線形,邊緣有剛毛;萼漏斗狀,極小,短齒裂;花冠鐘形,外面有短柔毛。夏、秋季開花。莢果扁平彎曲,先端有喙,莢緣波狀,具刺毛,成熟時莢節脫落。種子闊卵形。

用途


藥用:深部膿腫;根有毒。

基本資料


和名:眠り草(ねむりくさ)
學名:Mimosa pudica L.
簡誌: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枝條疏被倒刺及反曲剛毛。葉2對羽片,每一羽片 5-25對小葉;小葉長橢圓形至鐮形,長6-15 mm,寬1.5-3 mm,上面無毛,背面疏被毛,先端銳形,具纖毛緣,邊緣常帶紫色。雄蕊4,花絲紫粉紅色。莢果長橢圓形,平直,長15-18 mm。
別名:含羞草, 見笑草,
原產地:原產熱帶南美洲,1645 年間由荷蘭人引入台灣。低海拔路邊及空曠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