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坪頂古圳 20190511 刺杜密
主要特徵
花期 3~5 月。果期 5~6月。葉互生。花瓣匙形,長約為萼片的1/3,花雌雄同序,密集成腋生的團繖花序。雄花先開花,雌花再開,開完才結果。幹基有刺狀突起,莖則散生小刺。
常綠小喬木。幹基有刺狀突起,莖則散生小刺。葉互生,橢圓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8~13 公分,葉寬 4~6 公分,先端漸尖。花簇生,細小較不引人注目,淡綠色, 花瓣 5 ,雄蕊 5。核果卵形,熟時呈暗紅色或紫黑色,長 0.9~1.1 公分, 寬 0.7~0.8 公分。是亞熱帶闊葉林內常見的樹種,但是長相平淡無奇而鮮少有人注意它。分布於全島山麓,八卦山區分布普遍。后里鄉毘盧寺步道旁、泰安如光山、神秘洞常見樹種。
用途
木材(散孔材,邊材淡黃棕色,心材黃棕色,紋理稍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硬,較輕,氣乾比重0.6,乾燥後不開裂,不變形,耐腐,加工容易,可供建築、家具、車輛、農具、器具等材料。樹皮含鞣質,可提取栲膠)。食草植物(嫩芽是臺灣琉璃小灰蝶的幼蟲的食餌)。
基本資料
英文名:Prickly Bridelia
學名:Bridelia balansae Tutcher(有同物異名)
簡誌:小喬木;莖散生小刺。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0 cm,先端漸尖。果長9-11 mm,寬7-8 mm。
別名:刺土蜜、刺楠、禾串树、大叶逼迫子、禾串土蜜树(中国植物志:Bridelia insulana Hance)
原產地:印度、爪哇。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尤以八卦山地區分布普遍。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坪頂古圳 20190511 水麻的果實(橙果)
主要特徵
果實成熟過程,青果→黃果→橙果。
蕁麻科水麻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有時可達五公尺,樹枝伸長狀,小枝細,密生短倒伏性毛茸,單葉互生,螺旋狀排列,葉披針形、線形披針形、狹披針形,先端尖狀,基部鈍或略圓,葉緣細鋸齒,葉長五至十八公分,寬一至三公分,紙質或糙紙質,表面暗綠或綠色,葉背密生白色絨毛,呈灰白色,基生三出脈,表面凹下,背面隆起,側脈每邊五、六枚,托葉著生葉柄內側,二裂,葉柄長五至十公釐,光滑無毛或稍帶毛茸,單性花,單被花,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聚繖花序或頭狀團繖花序,通常生長於無葉、葉脫落的枝條上,有短花序梗,常呈叉狀分岐,分岐先端各有一球狀花序,花小形,多數,雄花花被片四枚,卵形,鑷合狀排列,長約一、二公釐,先端鈍,外具毛茸,雄蕊四枚,與花被裂片對生,花絲細長,光滑無毛,花藥腎形,具退化雌蕊,雌花花被合生,倒卵狀、壺狀、筒狀,三、四齒裂,近光滑無毛,柱頭羽狀,些微露出,子房內藏,子房上位,一室,基生胎座,瘦果,小形,長約一公釐,肉質,宿存花被包被,熟果橘黃色,由多數瘦果聚合於花托上,形成一聚合果,聚合果徑約四至六公釐,光滑無毛或近無毛。
用途
製作繩索(莖皮纖維量約 35%,為苧麻之代用品)。蝴蝶食草(葉片是細蝶、黃三線蝶、姬黃三線蝶幼蟲)。藥用(全草:解表清熱,活血,利濕。治小兒驚風,麻疹不透,風濕性關節炎,咳血、痢疾,跌打損傷,毒瘡)。
基本資料
英文名:Edible Debregeasia
學名:Debregeasia orientalis C. J. Chen(有同物異名)
簡誌:灌木至小喬木,高達6 m。葉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6-24 cm,寬0.6-5.2 cm,先端銳尖至漸尖,細小之細鋸齒緣,圓基或略呈楔形,上表面疏生毛或光滑,下表面具灰白毛茸。花序腋生,一至二回的二叉分枝狀。普遍生長於全島低至高海拔的潮濕處。
別名:柳莓、水麻仔、麻仔、Saamai(泰雅)、Zyazisi(排灣)
原產地:日本、琉球、中國大陸(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北、甘肅及陜西等地)及台灣。台灣生長於全島低至中海拔約 100~1,800 公尺的山地,開闊的原野、溪流邊、路邊或森林的灌木層或溪流旁蔭濕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坪頂古圳 20190511 細紋貓蛛行走在粉黃櫻絨花的莖上,忙著牽蜘蛛絲
主要特徵
雌蛛體長4.5-13mm,雄4.3-10mm,體型細長,腹端漸狹,體色多變,頭胸及腹背中央有4條紅色或黑色的縱紋,中央的2條內具橙色或暗色分布,各腳細長,停棲時習慣將前面三步足合併,後步足向後伸,雄蛛體型瘦小,觸肢細長,末端膨大。本屬2種,本種又稱條紋貓蛛,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體色及大小差異大,常見棲息低矮的草叢或枝葉間尋找獵物,雌蛛有護卵的行為。本屬歸類於 貓蛛屬,腳與上顎具有細黑中線。
近似物種
仔細看細紋貓蛛上有八顆眼睛。常會躲在接近身體顏色的花上面或是背面等待獵物上門。本屬2種,細紋貓蛛和斜紋貓蛛。
基本資料
學名:Oxyopes macilentus L. Koch, 1878
別名:條紋貓蛛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坪頂古圳 20190511 小溝腳猿金花蟲
主要特徵
體長4mm,體型寬廣短胖,體色藍綠色,頭部及前胸背具刻點,翅鞘藍綠色具縱向排列的刻點,翅面在陽光下有藍、紫色光澤。本種又稱薑金花蟲,普遍生活於低海拔山區, 常見棲息於野薑花、月桃等植物上,數量很多,喜歡群居,習性靈敏。
基本資料
學名:Cleorina janthina Lefevre, 1885
別名:薑金花蟲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大學 20190504 黃盾背椿象 終齡若蟲(植物:血桐雌株)
主要特徵
體長 18 - 26 mm,體色變異多,有橙紅色、暗褐色、白 色等,體背有6枚黃白色或鑲白邊的黑斑,前胸背下緣與盾背之間有一條黑色的細窄橫紋,兩端向後彎曲擴大,各腳藍色或藍綠色具光澤,腿節基半部紅褐色。本屬一種,本種又稱黃斑角盾椿,為食植性,常成群寄主於大戟科的野桐、白匏子等植物,雌蟲於葉背產卵,卵則聚集排列,雌蟲有護卵、護幼的習性,若蟲剛孵化後會聚集在一起,過一段時間才各自離去覓食,雌蟲在產卵及護卵期間體背斑紋漸漸褪色變淡,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數量很多。
基本資料
學名:Cantao ocellatus (Thunberg,1784)
別名:黃斑角盾椿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軍艦岩 20190504 貓腥草的花序
主要特徵
花長 0.7~1 公分,寬 0.4~0.5 公分。瘦果紡錘狀,長約 0.2~0.3 公分,黑色,末稍有剛毛。
葉卵形,粗鋸齒緣。頭花淡紫色,無舌狀花。老莖木質化,直立,多分枝,分枝圓柱形,斜上生長,莖多毛茸,單葉,對生、輪生,葉卵圓形至長菱形,葉端突尖或微尖,基部圓形至楔形,粗鋸齒葉緣,每邊有五至八齒左右,葉片散生,有腥臭,表裏兩面密生茸毛和腺點,葉面灰綠、翠綠色,三出脈,具葉柄,兩性花,上位花,花單出,頭狀花序,盤狀,或排列成繖房狀、聚繖圓錐狀,具毛茸,花序頂生,花托裸露,扁平,無托片,無托毛,總苞鐘形圓柱形,三、四輪,覆瓦狀排列,兩性花花萼冠毛狀,萼片四、五層,淡黃色,帶有三、四條綠脈紋,末稍紫色,光滑無毛,末端平貼,外側最小,矛尖形,漸尖,內部線形,銳尖,花瓣合生管形花冠,花冠四、五齒裂,小花多,約二十五至四十朵,近紫藍色或淡紫色,雄蕊五枚,著生於花冠筒,花絲離生,花藥頂端具附屬物,合生筒狀,包圍花柱,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細長,突出於花冠,二叉,分枝長,線形,先端鈍頭狀,柱頭二枚,子房一室,子房下位,基生胎座,瘦果,紡錘狀,黑色,三、四稜,頂端有冠毛,剛毛狀,密布約十五至四十根冠毛,冠毛白色。
近似物種
貓腥菊屬貓腥草與霍香薊屬的紫花霍香薊外型極為類似,兩者在黃昏時,皆會散發出較濃的氣味:
紫花霍香薊:紫花霍香薊之頭花數一般超過5個,葉緣鋸齒數約十對以上。葉基截形至心形,葉面密被毛。葉子較大。紫花藿香薊種子約 5根披針形冠毛。摸葉背以及清晨、黃昏時段(較濃)聞起來有藿香薊香味。
貓腥草:貓腥草通常僅有3個頭花,葉緣鋸齒數約六對。葉基楔形,貓腥草每個瘦果具10多根線葉面光滑至疏被毛。葉子較小。形冠毛。摸葉背聞起來具有貓腳味。
基本資料
英文名:Stinky Cat Grass
學名:Praxelis clematidea (Griseb.) R. M. King & H. Rob.
簡誌:無描述。
別名:假臭草、貓腥菊、假藿香薊、紫莖澤蘭、假臭草<植物智:Praxelis clematidea>
原產地:南美洲。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大學 20190504 九芎的乾果
主要特徵
九芎是落葉喬木,它的樹幹是最容易辨認的部分,樹皮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十分光亮平滑,好像上過一層蠟,連善於爬樹的猴子都會被滑下來,所以又叫做猴滑樹、猴不爬。
落葉大喬木,可達 20 公尺,樹皮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十分光亮平滑,好像上過一層蠟。葉具短柄,有的互生,有的對生,長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銳形,基部為鈍形或近於圓形,全緣 1.5~4.8 公分,寬 1~2.5 公分。綠葉的邊緣平滑,嫩葉帶紅,葉背是淺綠色。圓錐花序頂生,花密生;萼鐘形,花瓣 6 枚,白色的花瓣皺縮,花絲長短不一,花數多而密;雄蕊多數,內 5~6 枚特長。蒴果長橢圓形,長 0.6~0.8 公分,種子小,但是有狹翼。是長尾水青蛾幼蟲的食樹。
近似物種
九芎與紫薇的區別:
紫薇:近乎葉無柄。花紅、紫色。蒴果長橢圓形,紫薇9-15mm。
九芎:樹皮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光亮平滑。短葉柄。花白色。蒴果長橢圓形,九芎6-8mm。
用途
藥用(敗毒散瘀、治痢疾、鶴膝風)。食草植物(長尾水青蛾幼蟲的食樹)。
農具木材(木質堅硬,乾燥後不太會反翹)。薪炭材(木質堅硬,耐燒)。食用(花)。藥用(敗毒散瘀。治痢疾,鶴膝風)。魯凱族又稱九芎為「聘禮木」,男女雙方訂婚後,男方親友必須在隔天上山砍伐長短粗細一致,且必須約十把以上材質緊密,紋路漂亮的九芎木,送給女方作為聘禮,女方家長會仔細檢查這些木材的刀法與綑綁方法,如果女方接受這綑聘禮,訂婚才算圓滿成功。
基本資料
英文名:Subcostate Crape Myrtle
學名: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簡誌:屬特徵- 喬木。葉常對生,成二列,全緣。圓錐花序。花紫紅色或白色;萼筒漏斗形,具稜,6裂,花瓣6,於萼筒口,有柄;雄蕊多數,於萼筒內壁基部;子房3-6室。蒴果,萼筒宿存。 種特徵- 葉膜質,具短柄,橢圓或卵形,先端漸尖或略尾狀。花瓣常皺,長約3 mm,瓣柄長約3.5 mm;雄蕊中有3-6枚較長且粗。 根據記載 (Furtado in Garden Bull. Singap. 24: 276. 1969),台灣尚有1種,Lagerstroemia micrantha Merr., 由於未見標本,此種存疑。其特徵為花瓣連柄長約1.8 mm,寬約1.8 mm,瓣片明顯長於瓣柄,所有雄蕊近等長。
別名:小果紫薇、猴難爬、南紫薇、九荊、猴不爬、拘那花、南紫薇(植物智: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原產地:全島低中海拔灌叢中或溪流河床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大學 20190504 藍花楹
主要特徵
高可達 15 公尺以上,葉子羽狀複葉,小葉長圓形,先端尖、青綠色而葉背呈淡綠色。春天開花、著生於枝條、花冠筒狀扁管狀小花,下端膨脹成鐘型,為藍紫色。
藍花楹為紫威科藍花楹屬落葉喬木,藍花楹高大且酷似鳳凰木,高可達 15 公尺以上,老莖有明顯的裂紋。葉子羽狀複葉,小葉長圓形,先端尖、青綠色而葉背呈淡綠色。春天開花、著生於枝條、花冠筒狀扁管狀小花,下端膨脹成鐘型,為藍紫色。扁平果實,直徑約 5 公分,長出來時是青綠的,成熟後會變成褐色,開裂只會開裂一半,長得很像響板。種子 0.5 公分大,圍有一層薄膜。
基本資料
注音:藍花楹(ㄧㄥˊ)
英文名:Green ebony, Jacaranda
學名:Jacaranda acutifolia Humb. et Bonpl.(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巴西紫葳、非洲紫葳、尖葉藍花楹、西紫葳、紫雲木
原產地:巴西、西印度群島、秘魯、坡利維亞;台灣於 1922 年引進栽植,後又多次引進。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溝溪 20190428 鼠麴舅,花序
主要特徵
一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莖不分枝或由基部二分歧,莖高 15~35 公分。適應很強,大量的生長在耕地中,和農作物爭養分,是被農人看作是格殺勿論的雜草。在它的莖下面有很多分枝,斜斜的向上生長。像扁湯匙的葉子兩面都有細毛,互生的葉子綠中帶點白。整年都可以開花,淡褐色的小花束很不起眼,是由許多管狀花集合起來的。長橢圓形的小瘦果扁平,帶有白色的冠毛,數量很多,風一吹起,就能隨風四處飄散,尋找合適的地點繁殖。
用途
食用(嫩莖葉和花朵都可以吃,也可以做成糕餅:草仔粿)。藥用(全株搗碎可外敷腫毒;全草煮汁飲服,具有清涼、降火及利尿等功效)。帶有白色的冠毛。
基本資料
英文名:Purple Cudweed,Linealeaf Cudweed,Chichikogusamodoki,Rabbit Tobacco, Purple Catfoot,Spoonleaf Purple Everlasting
學名:Gnaphalium purpureum L.(有同物异名)
簡誌:一或二年生草本。莖不分枝或由基部二分歧,莖高15-35 cm。莖基生葉蓮座狀,倒披針形或匙形,15-30 x 5-15 mm,葉基部漸縮下延成葉柄,開花時枯萎但仍宿存。頭花緊密的於莖頂穗狀排列,花序長可達4 cm,有時於主莖下具1-3腋生的花序。冠毛於基部相連成環。
別名:紫鼠麴草, 鼠麴舅、鼠麴草舅、厝殼舅、合冠鼠麴草<植物智:Gamochaeta purpurea (Linnaeus) Cabrera>
原產地:北美洲。台灣分佈於低海拔。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溝溪 20190428 三腳虌
主要特徵
三腳虌名字起因於葉形三出複葉,比起近似也有三出葉的山刈葉,三腳虌的葉子、花柱頭也比較長為特徵。盛花期在春夏之間。另外還有一個假三腳鱉,也是屬於三出複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 2~8 公尺,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有長圓形皮孔。葉具長柄,對生,三出複葉,葉柄長 3~10 公分,基部略膨大;小葉紙質,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長約 6~12 公分,寬約 2~6 公分,先端鈍尖,光滑,葉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有腺點,小葉柄短。圓錐聚繖花序腋生,花軸及花梗初時被短柔毛,花後漸脫落。花小,單性,黃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廣卵形,長約 0.5 公分;花瓣 4,卵圓形至長圓形,長 0.15~0.2 公分,有腺點;雄花有雄蕊 4,較花瓣長,花絲線形,花藥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 4,較花瓣短,花藥不育。蓇突果常 2~3,稀 1 或 2,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有乳點;種子黑色有光澤,卵狀球形。中名三叉虎,三椏苦,三腳虌或三腳鱉應是描述葉三出複葉。三腳虌在合適的自然條件下,本種可長至高約 20 公尺,胸徑 40 公分。枝、葉、樹皮等都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樹皮的韌皮纖維不甚發達,故剝離時不呈條狀。
用途
食草植物(葉子是鳳蝶類幼蟲食草)。藥用(治咽喉腫痛,瘧疾,黃疸型肝炎,風濕骨痛,濕疹,皮炎等。根、葉、果都用作草藥;據試驗,10% 的根、葉浸劑提取液,對於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木材(散孔材,木材淡黃色,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硬而輕,乾後稍開裂,但不變形,加工易,不耐腐,適作小型家具、文具或箱板材)。三叉虎根是其中藥名稱。
基本資料
注音:三腳虌(ㄅㄧㄝ)
英文名:Thin Evodia
學名:Melicope pteleifolia (Champ. ex Benth.) T. Hartley(有同物異名)
簡誌:灌木至中喬木。小葉倒披針形至橢圓狀倒卵形,常於脈上被毛,先端漸尖或略尾狀。雄蕊4。
別名:三叉虎、三腳虌、百樹仔、Kuran(阿美)、Tyamuno'kk(排灣)、Apono-arue(雅美)、三桠苦、三支枪、白芸香、石蛤骨、三岔叶、消黄散、郎晚 Evodia lepta(中国植物志:Evodia lepta)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諸省中南半島及台灣。台灣全島低中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