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筆筒樹(蘭嶼桫欏)

2019/08/24 15:54


▲中國信託金融園區 20190824 蘭嶼桫欏

主要特徵


喬木。保育等級(易受害)。葉軸羽軸光滑,不似台灣桫欏毛毛刺刺。

基本資料


學名:Cyathea fenicis Copel.
簡誌:耐蔭性小灌木,主莖高約1m。葉柄褐色,有硬凸起。三回羽狀複葉,老葉宿存,形成樹裙。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球形。
別名:蘭嶼桫欏、兰屿桫椤<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兰屿桫椤 Alsophila fenicis (Copel.) C. Chr.>
原產地:分布菲律賓及台灣的蘭嶼。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單穗水蜈蚣

2019/08/24 07:48


▲中國信託金融園區 20190824 單穗水蜈蚣

主要特徵


莎草科水蜈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穗狀花序 1 個,少 2~3 個,圓卵形或球形。小堅果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較扁,長約為鱗片的 1/2,棕色,具密的細點,頂端具很短的短尖。花果期 5~8 月。

植株小型,根莖橫走,具長走莖,稈高十至四十五公分,稈橫截面三角形,基生葉,葉線形,端部銳尖,基部延伸至莖,全緣葉,葉面綠色,中肋明顯,頭狀花序,圓卵形或球形,小穗密集,由二至五片鱗片組成,兩側壓扁狀,小穗長二十七至三十五公釐,總苞葉狀,三、四枚,小穗下方具二細小苞片,不明顯,花白色,無花瓣,花退化為鱗片,生於子房之下,鱗片之脊具翅,雄蕊二、三枚,雄蕊下位,花藥線形,基部著生於扁平的花絲上,柱頭三裂,子房上位,一室,胚珠一枚,直立,瘦果,堅果狀,兩側壓扁。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ヒメクグ(大姫莎草)<Kyllinga monocephala Rottb.>
學名:Kyllinga nemoralis (J. R. Forst. & G. Forst.) Dandy ex Hutch. & Dalz.
簡誌:具長走莖。稈高10-45 cm。花序白色;葉狀總苞3-4;小穗長2.7-3.5 cm;鱗片之脊具翅。
別名:三角草、公芋頭草、一箭球、水百足、三葉珠、單打槌、单穗水蜈蚣<中國植物誌:Kyllinga monocephala Rottb.>
原產地: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琉球羣島,澳洲以及美洲熱帶地區,中國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島、雲南以及喜馬拉雅山區。台灣全省低海拔溼地及荒廢地。

進入閱讀更多...

大黍

2019/08/17 15:20


▲新北投銀光巷 20190817 大黍

主要特徵


草本。畜牧草料。水土保持。花果期8-10月。大黍草在秋冬之際莖部以上就開始枯萎,極易著火,引起火燒山,使得原本雜生在一起的相思樹遭受魚池之殃而被燒死。

大黍從 1908 年自菲律賓引入臺灣後,原本作為牧草之用,被廣泛的種植在中部大肚台地上,當時日本政府將臺灣作為南進的基地,種植大量的大黍以作為馬匹的糧草,故當地人將大黍稱之為「馬草」。時至今日,山谷中僅剩幾戶飼養牛隻、羊隻的農牧戶,以放牧的方式持續讓家畜取食大黍。但每當十月「縮水」作用的影響,大黍逐漸大量的枯黃,接近稜脊的植株首先發難,枯萎現象往山谷漸次延伸,隔年一月大致可發現幾乎全數乾枯癱。大黍這種植物夏季在高速公路沿線從南到北都可看到它的蹤跡。

基本資料


注音:大黍(ㄕㄨˇ)
英文:Guinea Grass
學名:Panicum maximum Jacq.
簡誌:多年生;稈直立,具根莖。葉片線形,長30-75 cm,寬20-35 mm;葉舌膜質,上緣叢生毛。圓錐花序卵形,開展,長20-35 cm,分枝毛細管狀,基部分枝輪生。小穗長3-3.5 mm,帶紫紅色;外穎長約為小穗之1/3,脈1-3或脈不清楚;下位小花中性或雄性;上位外稃具明顯橫皺紋,草色。
別名:畿尼亞草、天竺草、堅尼草、馬草、大黍<植物智:Panicum maximum Jacq.>
原產地:熱帶非洲。台灣全省栽培,並於村落附近歸化。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脛蹼琵蟌

2019/08/17 10:16


▲新北投銀光巷 20190817 脛蹼琵蟌(雄

主要特徵


體長34-42mm, 雄蟲合胸具黃、黑色條紋,腹部黑褐色,末端白色, 各腳黃色,中後腳脛節呈紡錘狀,未熟雄蟲、雌蟲體色白色, 雌蟲外觀近似雄蟲,中後腳脛節較細不具紡錘狀,顏色較淡,腹末端不具白斑。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之池塘、沼澤、溝渠等水域,成蟲於 4 - 12 月出現,常成群活動於水域邊的草叢中, 為常見的種類。

基本資料


學名:Copera marginipes Rambur, 1842
別名:
原產地:

蕨類孢子的發現

2019/08/10 10:42


▲翠山步道 20190810 腎蕨

1794年,駐守在牙買加英國的外科醫生 John Lindsay,觀察到蕨類從「粉」長成蕨類的過程,他也認為這些「粉」就是蕨類的種子。Lindsay 將蕨類的種子與種植的方法一同寄回英國給時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與英國皇家植物園的顧問 Sir Joseph Banks,而這個繁殖蕨類的方法在英國廣為流傳,從此種植蕨類的風氣開始興盛。

進入閱讀更多...

長腹偽巨緣椿象

2019/08/04 18:48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長腹偽巨緣椿象(雌

主要特徵


體長7-8mm,雄,體型狹長,體背黑褐色,觸角末節黃褐色,前胸背板側角弧圓,小盾板端部有一枚不明顯的黃褐色斑點,後腳腿節粗大,腹面不具齒突,脛節正常,內側有一枚向下斜的刺突。雌蟲腿節較瘦長,脛節葉片狀向外擴張。外觀近似粗腿巨緣椿象 Anoplocnemis castanea但本種腿節約與脛節等長,雄蟲內側不具三角狀刺突,後腳下方有一枚尖刺,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在野外容易與型態近似的種類混淆。

基本資料


學名:Pseudomictis distinctus Hsiao, 1963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毛垛兜跳蛛

2019/08/04 18:44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毛垛兜跳蛛 雌

主要特徵


體長3-9mm,雌蛛頭胸部長、寬大於腹部,頭胸背面黑色具1-2條灰白色的橫帶,腹背具褐白相間的橫紋,個體間斑型各異但腹端都有一枚白斑,雄蛛頭胸部眼域至端部灰白色,腹背面灰白色,腹前緣黑色呈弧狀彎曲,雄蛛體長近似雌蛛,一般黑色,腹背中央灰白色,但若蛛斑型與雌蛛相同。本屬一種,又稱毛垛兜蠅虎,普遍分布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棲息低矮的樹林及草叢,受騷擾時會以跳行的方式遊走,不結網屬於徘徊性蜘蛛但遇到危急掉落地面時也會吐出一條細絲牽引。

基本資料


注音:毛垛(ㄉㄨㄛˇ)兜跳蛛
學名:Ptocasius strupifer Simon, 1901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密毛小毛蕨

2019/08/04 16:41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密毛小毛蕨

主要特徵


具人字脈。近基部羽片像翹起的八字鬍。摸起來則像軟絨布一樣。孢子囊群圓形,位於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形。當植株越成熟時,葉背密毛的感覺就會變少。

根莖地上生,短匍匐狀。布滿絨毛,基部被褐色、線形至披針形鱗片;葉片通常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軟草質,密布柔毛,二回羽狀分裂;呈鋸齒狀。孢子囊群圓形,位於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形。橫走莖。

基本資料


學名:Christella parasitica (L.) Lev.
簡誌:短走莖,柄長,密佈毛,基部有鱗片,葉通常卵至披針形,最基部之羽片朝下呈八字型。
別名:密毛毛蕨、华南毛蕨(植物智:Cyclosorus parasiticus (L.) Farwell.)
原產地:熱帶亞洲;中國浙江南部及東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江西、重慶及雲南東南部;日本、韓國、錫金、尼泊爾、緬甸、印度南部、斯里蘭卡、越南、泰國、印尼(爪哇)、菲律賓及台灣均有分布。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金狗毛蕨

2019/08/04 09:55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台灣金狗毛蕨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台灣金狗毛蕨的葉表(1/2)

主要特徵


台灣金毛狗蕨的羽片具柄,基部兩側不對稱,下側缺 2~3 枚小羽片。孢子囊群著生於相鄰兩末裂片缺刻內,每一缺刻至多 2~3 對孢子囊群,孢子蚌殼狀,革質。

根莖粗,短橫走狀,密被金黃色多細胞毛。葉叢生,葉柄長約 120 公分,葉柄及葉軸綠色,柄基部被覆與莖相同之毛;葉片長 150~300 公分,薄革質,三回羽狀深裂;羽片具柄,基部兩側不對稱,下側缺 2~3 枚小羽片;小羽片長 12~15 公分,寬 1.2~1.6 公分,具柄。

近似物種


與植物獵人洪信介先生請教之後,他傳述研究植物的老前輩的說法,台灣的金狗毛蕨屬之下有兩種,兩種皆有下側缺一至數對小羽片的特徵:
台灣金狗毛蕨,羽片之葉尾較細尖而長。
金狗毛蕨,羽片之葉尾較寬尖而短。

用途


藥用(治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茸毛:止血)。

基本資料


學名:Cibotium taiwanense C.M. Kuo
簡誌:葉片基部之羽片或小羽片,對稱,每一小羽片上有數對孢子囊群。
別名:菲律賓金狗毛蕨、金狗毛、狗脊、金毛狗脊、金狗毛蕨、金狗脊、黃狗頭、百枝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絲葉狸藻

2019/07/28 17:47


▲台北植物園 20190728 絲葉狸藻的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為狸藻屬小型多年生浮水性食蟲植物。種名「gibba」,意為「峰,隆起」,指其膨大花冠下唇。分布範圍原甚廣泛,但現今已較少見。植株小型,食肉植物,靠莖葉上的捕蟲囊袋捕捉水蚤、草履蟲...等小動物。藥用(全草:消瘀止血,除濕解毒,袪風,接骨。治內傷吐血,勞傷,外傷出血,跌打損傷,骨折,蛇咬傷,風濕病,疥癬。)。

生於水中,飄浮性,纏繞成團,植物體呈細絲狀分裂,無根,光滑,捕蟲囊袋歪卵狀,疏鬆排於莖、葉上,地下走莖細長,多分枝,羽狀複葉,一至三回叉狀分枝,每分枝裂片絲狀,葉綠色,歪卵狀囊囊口具二刺毛,無托葉,兩性花,總狀花序,花一至三枚,花軸基生,花葶長五至十二公分,直立,花梗長三、四公釐,鱗片一至四枚,膜質,卵形,苞片卵形,基著,頂端鈍尖,透明,膜質,花萼二裂,上裂片寬披針形,下裂片寬卵形,唇形花冠,兩側對稱,花黃色,上唇寬卵形,全緣或先端凹缺,下唇較長,三淺裂,具距,雄蕊二枚,雌蕊心皮二枚,柱頭圓形,膜質,子房上位,子房一室,中央胎座或基底胎座,胚珠多枚,倒生,蒴果,球形,直徑約五公釐,宿存萼包圍,種子多數,六角柱形。

近似物種


本種接近產南、北美洲和非洲的環翅狸藻U. gibba L.,但後者的花冠較大,長8-20毫米,上唇寬5-10毫米,距常彎曲,可以區別。

其他相關


黃花狸藻:同樣為狸藻屬中大型多年生浮水性食蟲植物。種名「aurea」源自拉丁文,意為「金色」,指其植株顏色。目前在台灣之生態地位列為瀕臨絕種。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バナイトタヌキモ(Utricularia gibba L.)
英文名:Fewflower Bladerwort.
學名:Utricularia gibba L.
簡誌:植物體光滑,捕蟲囊疏鬆排於莖及葉。莖細長,多分枝。葉1-3回叉狀分枝,每裂片絲狀。捕蟲囊卵形,囊口具2刺毛。根生花軸長5-12 cm,直立;鱗片狀葉1-4,膜質,卵形;苞片基著。花1-3,黃色;小花梗長3-4 mm。蒴果球形。
別名:疣狸藻、球狸藻、少花狸藻(中国植物志:Utricularia exoleta R. Br.)
原產地:葡萄牙、热带非洲、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北部以及中國。台灣全島低海拔水塘、河流兩岸積水、或稻田中。保育等級(易受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