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氏線蕨

2020/08/22 13:18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葉背

主要特徵


披針形之單葉,末端漸尖,基部較寬,但再往下則急縮至葉柄處。孢子囊群長線形,著生於側脈之間且與中脈斜交,但非與主軸近垂直。

相較於伏石蕨有營養葉與孢子葉顯著不同的兩型葉,但卻可見兩型葉的趨勢,亦即孢子葉較瘦長,營養葉較胖短,本種在台灣是否有極端兩型葉的族群,尚待進一布調查研究。資料來源-郭城孟 蕨類圖鑑 進階珍稀版 萊氏線蕨 174頁。

葉疑似兩型(孢子葉較瘦長。營養業較寬)。

近似物種


同屬近似的蕨類:
萊氏線蕨:二級脈與主脈(葉軸)成斜交,網脈不明顯,孢子囊群線型。
斷線蕨:二級脈與主脈近直交,網脈明顯,孢子囊群橢圓點狀。

用途


藥用(效用:全草:行氣化瘀,袪痰鎮咳。治婦女虛弱咳嗽,帶下)。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リノホクリハラン(槍の穂栗葉蘭 Leptochilus wrightii (Hook.) X.C.Zhang)
學名:Colysis wrightii Ching
簡誌:單葉60cm長,3~5cm寬,肉質至革質,孢子囊群圓、大,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
別名:褐葉線蕨、褐叶线蕨、莱氏线蕨<中国植物志:Colysis wrightii (Hook.) Ching>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越南、香港及台灣。海拔 1,000 公尺以下潮溼溪邊的岩石上。台灣原生種。

產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潮溼溪邊的岩石上,根莖一般僅長在地表而不伸入地中。岩生或地上生,根莖匍匐,徑約 0.2 公分,被卵狀披針形鱗片,鱗片褐色,邊緣有細鋸齒,質薄,常成片生長在林下或林緣半遮蔭環境。


▲大溝溪 20190428 萊氏線蕨


▲虎山步道 20190406 萊氏線蕨的群聚


▲虎山步道 20190406 萊氏線蕨的群聚


▲新店和美山 20180405 萊氏線蕨的群聚


▲景美仙跡岩 20181111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虎山步道 20190406 萊氏線蕨的幼苗


▲虎山步道 20181229 萊氏線蕨 幼苗


▲大溝溪 20180610 石縫中的小型葉


▲福州山 20180203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葉表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近基部葉表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近基部葉背


▲虎山步道 20190713 萊氏線蕨的葉表


▲虎山步道 20190713 萊氏線蕨的葉背


▲虎山步道 20190713 萊氏線蕨的葉背上的孢子囊群


▲新店和美山 20180405 葉表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少見葉脈平行的萊氏線蕨的葉表(1/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少見葉脈平行的萊氏線蕨的葉背(2/2)


▲虎山步道 20190406 萊氏線蕨幼苗的葉表(1/2)


▲虎山步道 20190406 萊氏線蕨幼苗的葉背(2/2)


▲大溝溪 葉表


▲虎山步道 20181229 葉背


▲景美仙跡岩 20181111 葉背 孢子囊群


▲大溝溪 20180610 石縫中的小型葉 葉背 +孢子囊


▲景美仙跡岩 20180505 葉背+孢子囊群
單葉,葉柄有翅,孢子囊群在中肋兩側各一排,偶見不連續,但仍為細長之線形。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近基部葉柄


▲虎山步道 20190406 萊氏線蕨幼苗的近基部


▲虎山步道 20181229 近基部業葉柄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近基部


▲大溝溪 20180610 石縫中的小型葉 基部 +柄


▲景美仙跡岩 20180505 基部


▲新店和美山 20180405 根莖匍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