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貂嶺 20221010 韭菜(細葉韭菜),果期

▲三貂嶺 20221010 韭菜(細葉韭菜),蒴果倒心狀三稜形,裡頭種子為中藥材
主要特徵
果實為蒴果,倒心狀三稜形,綠色,長 0.4~0.5 公分;種子黑色,扁平,類半卵圓形,邊緣具稜。花果期 7~10 月。
相關小常識
聽一些農夫說,這是本土種韭菜,味道比一般韭菜濃郁,而且收成量不大,一般都是不灑農藥,自家吃在開花前的韭菜葉。為了取得種子,就會讓韭菜開花結果;但當花開後,聽說韭菜就變得比較不好吃了。細葉韭菜比起一般常見韭菜(寬葉)水分含量足,香味濃郁,老饕們會更加喜歡這種韭菜。
在台灣的韭菜分寬葉韭菜和細葉韭菜(本土種),細葉韭菜先收納到這裡。韭菜吃莖葉的稱為「葉韭菜」,吃花的叫「花韭菜」,將韭菜蔭蔽起來,使其莖葉黃嫩軟化稱「韭黃」,俗稱「白韭菜」。
用途
韭菜裡面的胡蘿蔔素較多,僅次於胡蘿蔔,比大蒜多。藥用(根:溫中,行氣,散瘀。治胸痺,食積腹脹,衄血,消渴,痢疾,跌打損傷;種子:補肝腎,暖腰膝,壯陽固精。治陽萎夢遺,小便頻數,遺尿,腰膝酸軟,淋濁)。壯陽等效果目前無科學證據支持。
藥用:韭菜子:用於腎虛陽痿,遺精尿頻,或白帶過多;肝腎不足,腰膝酸軟,冷痛。
韭菜株體含極多的葉紅素、蛋白質、脂肪及維他A、B、C,同時含有揮發性油,在藥用上有去瘀生新,消腫散瘀之效,除內服外亦可外敷,如跌打瘀傷,皮膚呈瘀黑。可將新鮮韭菜搗爛,敷在患部, 1 日換 3 次,並多食用韭菜,具有「裏應外合」之效。韭菜味辛性溫,可殺菌驅蟲,清除清除腸胃積滯,促進消化。另由寒氣引發的呃逆,飲用韭菜汁,呃逆即可停止。炒食韭菜必須趁熱吃,才能風味鮮美,莖葉含多量纖維質,對於便秘有食療功效。吃過韭菜口腔若留有異味,可吃些鹹梅,即能消除口腔異味。
基本資料
和名:ニラ(韮、韭)<Allium tuberosum>
學名:Allium odor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韭菜花、韭黃、起陽草
原產地:起源於西伯利亞-蒙古-華北大草原。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20521 較容易在在樹蔭下發現的大屯黃精

▲菜公坑 20220521 大屯黃精,果序,梗隨著葉片的葉腋前方互生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通常生長在森林的下面或邊緣處充滿高濕度的陰涼處。比萎蕤果序上的果實數量也較少些。
塊莖塊莖。莖直成弓形,長30-80厘米,綠色或略帶紫色,無毛,基部覆蓋鱗片,早落。葉落葉,互生,濃厚的乳狀到圓錐形,卵形到披針形卵形3多神經,先端漸弱,基部鈍,長8.0-10.5厘米,寬3.5-5.5厘米,無柄或短葉狀,約。3毫米長,通常為紫色。花序腋生,單生到繖形花序,具3-5花,花序梗等於花梗,長1.5-2.0厘米,鉸接近花,小br片非常微小,早落。花下擺,花被筒,長2.5-3.5厘米,寬0.5-1.0厘米,在基部稍扁平,白色,綠色帶,花被片6,排列成2輪,每個3輪,長5.5-8.0毫米,5.5-8.0毫米寬,綠色,深綠色帶,卵形到三角形,先端鈍,疏鬆。雄蕊6,花絲細長,基部擴張,膨大,具小乳突或短棉花狀,插入花被筒的中間,約。花藥長5毫米,花藥長1.5-2.0毫米,兩室,內向,縱向開裂。子房上房,三室,卵形到長圓形,被白色粉末覆蓋,長3.5-4.0毫米,約。直徑3毫米,花絲狀,約。長1.5厘米,柱頭全緣,短柔毛。果漿果,紫黑色。
近似物種
萎蕤有三種變種植物:
萎蕤(原種 Polygonatum arisanense / 葉披針形到卵形;卵形。每花序通常開花3-7)
阿里山黃精(變種 var. arisanense / 南投縣:新沂鄉 中大山、屏東縣:五臺鄉)
大屯黃精(變種 var. formosanum /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大屯主峰 / 葉卵形到披針形卵形,濃硬質的到圓錐形;花被筒基變平)
清水山黃精(變種 var. chingshuishanianum / 花蓮縣:秀林鄉 清水山 /)
參考:www.ncbi.nlm.nih.gov
基本資料
學名:Polygonatum arisanense var. formosan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只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在台灣北部的一個火山區。
進入閱讀更多...

▲鞍部 20210712 與台灣藜蘆十分像的雪山藜蘆

▲鞍部 20210712 進入果期的雪山藜蘆,果序。雌性花的柱頭三。
主要特徵
相較於台灣藜蘆,雪山藜蘆的葉子相對狹長(長15-25cm,寬4 -7m m );兩面無毛;花被片黃色至淺黃色,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長5 -6m m ,寬2 -2.5m m 。六月底見雪山藜蘆黃花初放,盛花期當在七月中旬。
中部中高海拔空曠地及草原以外,北降現象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竹子山海拔大約一千公尺左右的向陽地帶也能看得到。
近似物種
台灣有2種藜蘆:
分別是台灣藜蘆與雪山藜蘆。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在花色。
基本資料
學名:Veratrum shueshanarum S. S. Ying
簡誌:葉線形,長15-25 cm,無毛。花雄雜性;花柄長2.5-5.5 mm;花被片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長5-6 mm,寬2-2.5 mm。
別名:雪山黎蘆、雪山藜蘆
原產地:中部中高海拔空曠地及草原。雪山藜蘆族群通常較少,合歡山區小奇萊步道見零星植株。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蔥

▲三貂嶺 20210509 蔥,花
主要特徵
鱗莖單生,圓柱狀,稀為基部膨大的卵狀圓柱形,粗1-2厘米,有時可達4.5厘米;鱗莖外皮白色,稀淡紅褐色,膜質至薄革質,不破裂。葉圓筒狀,中空,向頂端漸狹,約與花葶等長,粗在0.5厘米以上。花葶圓柱狀,中空,高30-50 (-100) 厘米,中部以下膨大,向頂端漸狹,約在1/3以下被葉鞘;總苞膜質,2裂;繖形花序球狀,多花,較疏散;小花梗纖細,與花被片等長,或為其2-3倍長,基部無小苞片;花白色;花被片長6-8.5毫米,近卵形,先端漸尖,具反折的尖頭,外輪的稍短;花絲為花被片長度的1.5-2倍,錐形,在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子房倒卵狀,腹縫線基部具不明顯的蜜穴;花柱細長,伸出花被外。花果期4-7月。
用途
在東亞國家以及各處亞裔地區中,蔥常作為一種很普遍的香料調味品或蔬菜食用,在東方烹調中佔有重要的角色。藥用(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
和名:ネギ(葱)<学名: Allium fistulosum>
學名:Allium fistulos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大蔥、青蔥、蔥、蔥仔、葱<植物智:Allium fistulosum L.>
原產地:全國各地廣泛栽培,國外也有栽培。栽培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七葉一枝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高 30~100 公分。莖直立。葉 5-10 片輪生於莖頂,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 7~l7 公分,寬 2.5~5 公分。花梗從莖頂抽出,通常比葉長,頂生一花,萼片 4~6,葉狀,綠色,長 3~7 公分;花被片細線形,黃色或黃綠色,寬 0.l~0.15 公分,長為萼片的 l/3 至近等長;雄蕊 8~12 ,花藥長 1.2~2 公分。蒴果球形。
觀賞與判斷重點:
1.不管幾葉,都叫做七葉一枝花。
2.第二層「綠色輪生萼片」是花萼。萼片葉化:一枝花的花瓣,或無或有(3-12片)-呈線形或絲狀,隱藏在花萼底下。花心,可見子房,圓錐形,頂端具一盤狀花柱基;外圍多枚雄蕊環繞。
3.植物學上稱為「花被片tepal」(即花萼和花瓣區分並不明顯,如樟樹、百合等)。
4.花期約在 3~7 月,果期約在 8~l0 月。

▲二子坪 20190328 七葉一枝花的花萼部位說明
用途
藥用(中藥稱:重樓。主治流行性乙型腦炎,胃痛,闌尾炎,淋巴結結核,扁桃體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毒蟲咬傷,瘡瘍腫毒)。
基本資料
英文名:One flower with sevenleaves, Leafy Paris,Chinese Paris Rhizome
和名:シチヨウイッシカ(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學名:Paris polyphylla Sm.(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七葉蓮、重樓(中藥名:根部)、七叶一枝花<植物智:Paris polyphylla Smith>
原產地:中國廣東、廣西、江西、福建、陜西、四川。生於山坡林下蔭處或溝谷邊的草叢陰濕處。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 20210403 桔梗蘭

▲龍洞岬 20210403 桔梗蘭,花序(漸熟)
主要特徵
全草具有毒性,莖汁毒性尤強,誤食可引致腹瀉、食慾不振及精神萎縮等,嚴重可致呼吸困難而死。根莖粗厚;近乎無莖。葉劍形,長20-55 cm,寬2.5-4.5 cm。花淡藍色至深藍色。
用途
藥用(拔毒消腫,可治治毒蛇與毒蟲咬傷、腹痛,外敷可治癰瘡腫膿、雍癬)。
基本資料
和名:キキョウラン(桔梗蘭)<Dianella ensifolia (L.) DC.>
學名:Dianella ensifolia (L.) DC.
簡誌:屬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近疊抱狀。圓錐花序,鬆散。花於柄處具掉落關節;花被片6,離生,白色至藍色;雄蕊6,花絲頂端膨大;子房上位。漿果藍色,表面光滑。 種特徵- 根莖粗厚;近乎無莖。葉劍形,長20-55 cm,寬2.5-4.5 cm。花淡藍色至深藍色。
別名:山菅蘭、山菅、山菅兰、山交剪、老鼠砒<中国植物志:Dianella ensifolia (L.) DC.>
原產地:中國華南、日本、琉球、夏威夷、澳洲。臺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10207 台灣胡麻花

▲菜公坑 20210207 台灣胡麻花,花序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喜生潮濕山壁間,具厚短根莖。葉基生,蓮座狀。在日本有許多同屬胡麻花,本種為台灣特有種。花莖單一,疏被鱗狀葉;總狀花序頂生。花漏斗狀,通常具芳香;花被片6,離生,宿存;雄蕊6,與花被片基部聯生;子房上位,花柱單一,柱頭在頂端。蒴果,胞被開裂。
基本資料
學名:Helonias umbellata (Baker) N. Tanaka
簡誌:葉倒披針形至匙形,長可達13 cm,寬可達2.2 cm。花白色或粉紅色,果熟時綠色。
別名:銳葉胡麻花
原產地:全省中海拔及低海拔潮濕岩地、河堤及草原。臺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00726 麥門冬

▲菜公坑 20200726 麥門冬,花序
主要特徵
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麥門冬的肥大根,秋至春季間,挖取塊根後,洗淨泥土,剪下塊根,曬乾,簸淨雜質,稱「麥門冬」。麥門冬著錄於本經上品。別錄‧弘景約:「根似穔麥,故謂之麥門冬。」又綱目‧時珍約:「麥鬚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鬚,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本草記載麥門冬非祇一種,惟近代文獻多指本種為本草記載麥門冬正品之一。(邱年永)
在日本網路上,被當做園藝植物在販賣。
近似物種
麥門冬屬特徵:
小葉麥門冬:葉寬小於4mm,花序少於10簇花。
細葉麥門冬:葉寬小於4mm,花序具15-20簇花,花白色或綠色。
麥門冬:葉寬大於4mm,葉寬4-8mm,具匍匐莖,花藍色,花約20~30個。
闊葉麥門冬:葉寬大於8mm,葉寬8-15mm,無匍匐莖,花藍色(較一般深些)。
食用(掘起地下膨大之根部)。藥用(治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癰、虛勞咳血、咽喉乾渴、便秘)。
基本資料
英文名:Creeping Liriope
和名:コヤブラン(小藪蘭)<Liriope spicata>
學名: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有同物異名)
簡誌:葉線形,長25-50 cm,寬4-8 mm,7-11脈,明顯5脈。花序長10-25 cm;花通常3-5朵簇生;花柄長4-5 mm;花被片長4-5 mm。
別名:虋冬『爾雅』、羊韭、羊薺、馬韭、愛韭、禹韭、隨脂『吳普』、羊蓍、禹葭『別錄』、階前草『綱目』、書帶草『群芳譜』、麥門『化義』、麥冬、土麥冬、大麥冬、麥文冬、蒲草、山麥冬
原產地:中國大陸北部、中部及東南部等大部分地區,並有栽培。韓國、日本、琉球、越南亦有分布。全島低海拔及中海拔林下、草坡及潮濕陰涼處。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00704 萎蕤
主要特徵
為百合科的林下植物,在清明前後開出淡黃的懸垂花朵,花由葉腋中長出,總花梗下垂,長約 2 公分,通常著花 3~5 朵,那一朵朵筒狀白色的花,模樣小巧而動人。它的根莖肥大肉質,近圓柱形,在節處較為膨大;地上莖高約 30~100 公分,全株光滑無毛;葉互生,不具柄,呈長橢圓形,具平行脈 5~7 條。球形的漿果在成熟時為暗紫色。內有種子約 3~6枚,徑約 0.2~0.3 公分,圓形,淡褐色。
近似物種
萎蕤有三種變種植物:
萎蕤(原種 Polygonatum arisanense / 葉披針形到卵形;卵形。每花序通常開花3-7)
阿里山黃精(變種 var. arisanense / 南投縣:新沂鄉 中大山、屏東縣:五臺鄉)
大屯黃精(變種 var. formosanum /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大屯主峰 / 葉卵形到披針形卵形,濃硬質的到圓錐形;花被筒基變平)
清水山黃精(變種 var. chingshuishanianum / 花蓮縣:秀林鄉 清水山 /)
參考:www.ncbi.nlm.nih.gov
基本資料
和名:アマドコロ<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 var. pluriflorum (Miq.) Ohwi>
注音:萎(ㄨㄟˇ)蕤(ㄖㄨㄟˊ)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er) Druce var. pluriflorum (Miq.) Ohwi
簡誌:根莖多少念珠狀,直徑1-2.5 cm。莖高80-200 cm。葉身披針形至狹長橢圓形,長8-20 cm,寬2.5-5 cm。花2-4朵,白色,略帶淡黃色,頂端有時帶綠色;花被筒長10-28 mm,裂片長3-6 mm。
別名:玉竹、玉竹<中国植物志:Polygonatum odoratum>
原產地: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廣布。全省中低海拔林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步道 20200704 台灣藜蘆

▲大屯山步道 20200704 台灣藜蘆的花序(漸熟型)雄蕊3或6;柱頭3。
主要特徵
6月下旬始開花,7~8 月為盛花期。果熟於9月,亦為紫紅色。大屯自然公園及二子坪步道位於大屯西北山腰,海拔約800公尺。
多年生草本,屬於陽性植物,性喜陽光充足土壤具有黏性的高山草原,以西向及南向的生長方位最適宜,常見其混生於矮箭竹草生地或岩屑地。多年生草本,狀似蘭科植物。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2 -20c m ,無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兩性;花柄長1 -1.5c m ;花被片(6),倒披針形,離生,宿存;長10 -15m m ,寬2 -3m m 。雄蕊6;花柱3,宿存。蒴果。盛花期在7月中。
用途
藥用(高血壓中風痰湧、風癇癲疾)。
近似物種
台灣有2種藜蘆:
分別是台灣藜蘆與雪山藜蘆。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在花色。
基本資料
和名:タイワンシュロソウ<Veratrum formosanum>
學名:Veratrum formosanum Loes.
簡誌: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2-20 cm,無毛。花兩性;花柄長1-1.5 cm;花被片倒披針形,長10-15 mm,寬2-3 mm。
別名:黑紫藜蘆、臺灣藜蘆、山蒜頭、山蔥、棕櫚草、棕包頭
原產地:臺灣海拔 2,500~3,700 公尺的高山草原。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