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來明豆

2025/03/29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苞片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序,花從苞片中長出來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正面,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側面、花上方角度

主要特徵


灌木,全株密被細毛。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3 公分,葉片長 6~15 公分,橢圓形或圓卵,葉基圓形或近於心形,葉尖短突尖,葉緣為全緣;托葉線形,著生於葉柄之上端。花序為聚繖花序,每朵花各為一疊摺之圓形大苞片所包藏,全體排列成總狀;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花瓣蝶形,紫色;旗瓣闊倒卵形,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龍骨瓣為小;二體雄蕊。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 2 粒。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1 月。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袪風通路,止咳化痰,補虛,壯筋骨。 治風濕痹痛,腰膝無力,咳嗽,哮喘,高熱不退,感冒,痛經,紅、白痢)

基本資料


學名: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R. Br. ex Ait.
簡誌:無描述。
別名:球穗千斤拔<植物志: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W. T. Aiton
原產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爪哇及西印度諸島。台灣中南部台南、高雄平原及山麓乾燥多陽光的開闊地區,也可見於透光的林蔭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紫藤

2025/03/28 14:55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葉表,葉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總狀花序,超過20朵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果序與果莢(栽培種,但有果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莖具纏繞性

主要特徵


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如成群小蝴蝶翩然而降,排列整齊,經常有 20到30 朵的花排列在枝端,甚是優美,常栽做庭園觀賞植物。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5-8月。

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落葉性大藤本植物,莖具纏繞性,樹皮灰褐色,無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 7~13 枚,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2 公分,嫩葉兩面被有白色小絨毛,老葉幾乎平滑。總狀花序下垂,長 15~30 公分。莢果密生黃色絨毛。

基本資料


學名: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簡誌:無描述
別名:朱藤、紫藤、葛花、紫藤<植物志: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原產地:原產中國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陝西、河南、廣西、貴州、雲南。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偶而栽植,普遍性不及多花紫藤。自古即栽培作庭園棚架植物。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腺藥豇豆

2025/03/03 12:12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序,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下方側,大多數的蝶形花都是兩側對稱,並且由一枚顯眼的旗瓣(上方花瓣),一對對稱的翼瓣(左右花瓣),一對對稱的龍骨瓣(內側花瓣),以及合生的花萼構成。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不知為何龍骨瓣似乎分離成兩瓣,剛好露出了中間像蝸牛的部分為龍骨瓣的內側,龍骨瓣裡頭有雄蕊(中間)與雌蕊(尾端)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同一朵花的另外一側,花的左方為翼瓣,花的上方為旗瓣,花的中央為龍骨瓣

主要特徵


多年生藤本。莖具攀緣性,草質,纖細。三出複葉,頂小葉 菱狀卵形,長7-8 公分。花聚生於花序枝頂,蝶形花冠,紫色。莢 果線狀長橢圓形,長7-8 公分。花季為冬季約12月。

多年生草質藤本具不定根。三出複葉,具托葉及小托葉,小葉具有三出脈,側小葉歪基。

基本資料


注音:腺藥豇(ㄐㄧㄤ)豆
學名:Leptospron adenanth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泛熱帶地區,臺灣分布南部海岸地區。本種被歸類為 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過往僅分布屏東海邊,曾文溪口為新分布區 域應加以調查及保育。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滅絕

進入閱讀更多...

小萊豆

2025/02/24 12:50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小萊豆,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葉表,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小萊豆,豆莢,莢果扁平,呈彎月形,成熟時果莢堅硬革質,種子 2-4粒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小萊豆,乾枯的豆莢,似乎裡頭有些沒有完整種子

主要特徵


小萊豆一年生,根系發達。莖細而脆。葉小而薄,早熟。大萊豆爲一年生或多年生,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種子大。萊豆也可依種子顏色的不同區分為白仁、花仁、大花仁三種。萊豆葉綠色,三出複葉,有長葉柄,小葉呈心臟形。花由葉柄與莖間抽出,柄長,花由末端成串開黃白色花。花後結莢果,莢果扁平,呈彎月形,成熟時果莢堅硬革質,種子 2-4粒,有球形、橢圓形、腎形,種皮顏色有白、黃、褐色或有花斑。

近似物種


小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雖早已被栽培市場淘汰,但因其對環境適應力很強,生育期間幾無病蟲害發生,成為在原住民部落常見栽培之豆類蔬菜。
大萊豆(Phaseolus limensis Macf.):大萊豆爲一年生或多年生,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種子大。

用途


食用(萊豆豆莢纖維多,是少數不吃豆莢的豆類蔬菜,冬春季為盛產期。蛋白質及脂肪是豆類之冠,常吃能供給大量的熱量)
藥用(根、莖:補血,活血,消腫。治血虛,胸腹疼痛,跌打腫痛,水腫;種子:補血,消腫。食療上能除濕、消水腫、調整胃腸消化。由腎臟機能障礙而引起之腳氣、水腫,可煮食萊豆作輔助治療。萊豆雖然有利腸整胃作用,但食後易飽脹悶痛的人,卻不宜多吃)

培育方式


種植時需搭設支柱,可採交叉棚架、水平棚架或隧道棚架。產期在 11~5 月,盛產於 1~3 月。

基本資料


學名:Phaseolus lunatus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皇帝豆、棉豆<植物志:Phaseolus lunatus L.
原產地:中南美洲。現廣植於熱帶及溫帶地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賽芻豆

2025/02/20 12:17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葉表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豆莢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種子成熟開裂後,外殼會成螺旋狀捲曲。橢圓形的種子,黑褐色

主要特徵


多年生雙子葉蔓生。株高(到莖頂)80~90 公分。莖沿地面匍匐生長,有時會沿著其它植物攀緣生長。花莖和果莖很脆,易折。三出複葉,葉上披滿短絨毛,小葉闊卵形或菱形,有深缺刻。腋生總狀花序。雌雄同株,花冠蝶形。花冠大約三公分大小,暗紅的顏色像是枯萎一樣,每八到十朵左右成總狀花序排列。花的構造分成四層,第一層是兩片暗紅色大花瓣,第二層是一根捲曲的花瓣,第三層是一片小小的唇形綠色花瓣,第四層是合生成鐘形的花萼,四層組織疊合構成一朵像蝴蝶般的花。花期每年 9~12 月。豐原地區整年開花結果。莢果十分細長,直線形,多毛。每一根莢果有種子 7~15 粒,最多可達 20 粒,成熟開裂後,外殼會成螺旋狀捲曲。橢圓形的種子,黑褐色。

基本資料


注音:賽芻(ㄔㄨˊ)豆
學名: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s (DC.) Urban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紫花大翼豆<植物志: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
原產地:北美、澳洲、太平洋諸島、墨西哥和巴西等地。1960年代由澳洲引進台灣作為飼料或牧草,後來逸出野外成為歸化植物。台灣全島各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木豆(樹豆)

2025/02/18 12:24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樹豆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樹豆,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樹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樹豆,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樹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樹豆,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樹豆,豆莢

主要特徵


灌木植物,分枝多,老莖光滑,幼株密被灰白色柔毛。三出複葉,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密生毛茸,葉緣全緣,側脈 6~8 對,細脈呈網狀,下表面著生如樹脂狀小斑點。果莢長橢圓形,略作鎌刀狀,先端具尖嘴,表面有 4~5 橫溝,外被粗毛;種子 3~7枚,圓形但一端扁平,通常呈褐色,具白色小臍。

繖房狀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黃色的蝶形花冠(即由旗瓣 1 枚、翼瓣及龍骨瓣各 2 枚內曲所組成,而似蝶形之花),花萼鐘形,裂片略與花萼筒等長,披針狀,先端銳形,略作鎌刀狀,雄蕊有 10 枚,其中 9 枚花絲聯合成束,另一枚分離,呈雙體型(亦稱9+1型雄蕊)。花期自 2~11 月。

用途


食用。綠肥。藥用(治小兒水痘癰腫)。樹豆為豆科樹豆屬木本植物,可採其豆來食用,故有樹豆、木豆之名。原住民山胞自古即有種植,民間習稱為蒲姜豆或番仔豆。

在印度為平民的主糧和菜餚之一,常作包點餡料,叫豆蓉;葉可作家畜飼料、綠肥。根入藥能清熱解毒。亦為紫膠蟲的優良寄主植物。

基本資料


和名:きまめ (木豆)<Cajanus cajan (C. flavus)>
學名:Cajanus cajan (L.) Millsp.
簡誌:灌木,被灰毛。小葉披針形,長3-10 cm,兩面被毛及腺點,先端漸尖。花瓣黃紅色。莢果具長喙,種間微下陷。
別名:木豆<植物志:Cajanus cajan (L.) Millsp.
原產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普遍有栽培,極耐瘠薄乾旱,在印度栽培尤廣。歸化種植物。

進入閱讀更多...

含羞草

2024/12/08 12:36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表,邊緣帶紫色有疏生剛毛,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二回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花,花冠鐘形,外面有短柔毛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含羞草果莢,莢緣波狀,具刺毛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莢緣波狀,正確名稱為胎座框(replum)

主要特徵


果期 4~11 月。

披散半灌木狀草本,高可達 1 公尺。有散生、下彎的鉤刺及倒生剛毛。葉對生,二回羽狀複葉,具長柄;托葉披針形,有剛毛,羽片;小葉對生,線狀長橢圓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略偏斜,邊緣帶紫色有疏生剛毛,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頭狀花序具長梗;單生或2-3個生於葉腋;花小,淡紅色;苞片線形,邊緣有剛毛;萼漏斗狀,極小,短齒裂;花冠鐘形,外面有短柔毛。夏、秋季開花。莢果扁平彎曲,先端有喙,莢緣波狀,具刺毛,成熟時莢節脫落。種子闊卵形。

用途


藥用:深部膿腫;根有毒。

基本資料


和名:眠り草(ねむりくさ)
學名:Mimosa pudica L.
簡誌: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枝條疏被倒刺及反曲剛毛。葉2對羽片,每一羽片 5-25對小葉;小葉長橢圓形至鐮形,長6-15 mm,寬1.5-3 mm,上面無毛,背面疏被毛,先端銳形,具纖毛緣,邊緣常帶紫色。雄蕊4,花絲紫粉紅色。莢果長橢圓形,平直,長15-18 mm。
別名:含羞草, 見笑草,
原產地:原產熱帶南美洲,1645 年間由荷蘭人引入台灣。低海拔路邊及空曠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洋紫荊

2024/12/01 12:05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樹枝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葉革質,有時心形,長 11~14(有時達 18 ) 公分,裂片鈍形或有時銳形。繖房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毛;花瓣倒披針形,淡紅色,長 4~5 公分,瓣柄有白色條紋;有藥雄蕊 3~4;子房具長柄,莢果線形,長 13~30 公分,寬 2~3 公分。

近似物種


開花淡粉紅色後變白色者稱粉白羊紫荊。
洋紫荊 11、12月開花,果期約在1-2月,果實較羊蹄甲長,葉長>葉寬=洋紫荊
艷紫荊不結果,為羊蹄甲洋紫荊的自然雜交種,羊蹄甲是春天開花,雄蕊數3枚。

基本資料


學名:Bauhinia purpurea L.
簡誌:小喬木,枝條無毛。葉寬卵形至圓形,通常寬大於長,徑6-12 cm,脈9-13,兩面無毛,先端二裂1/3至1/2;裂片通常向中肋彎折,先端圓形至銳形。花瓣窄披針形,粉紅色轉白色或淺紫色。莢果長20-25 cm。
別名:洋紫荊、紫花羊蹄甲、羊蹄甲、玲甲花<中国植物志:Bauhinia purpurea L.>
原產地:台灣全島平地普遍栽培逸出。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花黃槐(繁花決明)

2024/11/10 12:21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大花黃槐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大花黃槐,葉表,偶數羽狀複葉,先端漸尖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大花黃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大花黃槐,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大花黃槐,豆莢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大花黃槐,樹枝

主要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 1.5~4 公尺。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小葉 3~4 對,長卵形,先端尖,葉柄不似黃槐具有腺體。花腋生,為總狀花序,花冠鮮黃色,完全雄蕊 7 枚,3~5 月間開花。褐色莢果長筒形,肥碩如豆,長 6~10 公分,熟時開裂。大花黃槐類多園藝栽培,野外偶見外逸自生者。

用途


藥用:種子可治療眼疾、牙痛、胃痛、肝炎、便秘和熱眼(由風吹和天氣炎熱所造成的病症,眼睛紅腫、刺痛、流眼淚、發熱頭痛。)等,也可作驅蟲劑。 食用(種子炒熟可為咖啡代用品)

基本資料


注音:大花黃槐(ㄏㄨㄞˊ)
學名:Senna x floribunda (Cav.) Irwin & Barneby
簡誌:落葉性灌木,近無毛。偶數羽狀複葉;小葉3-4對,長橢圓形,長5.5-7.5cm,寬2.5-3.5 cm,先端漸尖。花黃色。莢果圓柱形,黃褐色。
別名:繁花決明、大葉黃槐、光叶决明<植物志:Senna septemtrionalis (Viv.) H. S. Irwin & Barneby
原產地:阿根廷。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山胡枝子

2024/10/27 12:21


▲台北植物園 20241027 山胡枝子


▲台北植物園 20241027 山胡枝子,葉序與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027 山胡枝子,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027 山胡枝子,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027 山胡枝子,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41027 山胡枝子,樹幹

主要特徵


灌木,小枝近平滑。三出複葉,小葉橢圓形至圓形,長1.5~7㎝,寬1~2.5㎝,先端圓鈍,表面光滑,背面被伏臥毛。總狀花序總梗長4~15㎝;萼齒4,較萼筒短;花粉紅色。莢果近球形,長5~7㎜,被毛。

基本資料


學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
簡誌:無描述。
別名:胡枝子<植物志:Lespedeza bicolor Turcz.
原產地: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生於海拔150-1000公尺的山坡、林緣、路旁、灌叢及雜木林間。分佈於朝鮮、日本、原蘇聯(西伯利亞地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