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葉兔尾草

2025/08/30 12:08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羽葉兔尾草,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羽葉兔尾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羽葉兔尾草,總狀花序頂生,莢果3-5節,摺疊於宿存花萼中

主要特徵


灌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7枚,線形,長5-9cm,寬7 -10m m ,兩面被毛,先端銳形。花紫色,萼齒5,上方兩片稍短。莢果3-5節。

基本資料


學名: Uraria picta (Jacq.) DC.
簡誌:灌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 - 7,線形,長5-9 cm,寬7-10 mm,兩面被毛,先端銳形。花紫色,萼齒5,上方二片稍短。莢果3-5節。
別名:
原產地:恆春半島草生地及荒廢地上。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兔尾草(豆科)

2025/08/28 12:56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野生植株偶見於公墓草生地。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葉表,三出葉至奇數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花序与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828 兔尾草,果實,螺旋狀摺疊於宿存萼片中。

主要特徵


半灌木。三出葉至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7;頂小葉長橢圓卵形,長8~12cm,寬4~6.5cm,先端銳形,具小托葉。 花序及花被的描述:穗形總狀花序,花萼鐘形,外被剛毛,花瓣蝶形,粉紅色。果實及種子描述:莢果2~6節,摺疊於宿存萼片內。夏季開花。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止咳,散瘀止血,消癰解毒,殺蟲消積,健脾胃,助消化,潤燥解熱,活血通絡,解毒消腫。治咳嗽,肺癰,吐血,喀血,尿血,脫肛,陰挺,腫毒,積聚,乳催,子宮脫垂,吐血,尿血,外傷出血。)

兔尾草(狗尾草),除了根據《本草綱目》及民間經驗,狗尾草能開脾健胃、補氣養身、利尿、幫助清除腸胃積食;「狗尾雞」是指以 狗尾草(又稱九尾草) 為主要食材燉煮的雞湯。 狗尾草被譽為「台灣人參」,性溫味甘,有開脾健胃、幫助消化、祛濕利尿等功效,過去常被用於幫助小孩「轉骨」或作為日常養生湯品。

基本資料


學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
簡誌:無描述。
別名:猫尾草<植物智: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
原產地:中國產產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台灣等省區。海拔850米以下。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佈。台灣中部大肚山山區和南投山區有大量種植。全台空曠地、路旁及草生地上。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孔雀豆

2025/07/17 12:27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花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樹幹

主要特徵


落葉性喬木,幼枝葉被細毛,幼葉淡紅色。葉互生,總葉柄甚長,二回羽狀複葉,長 25~32 公分,羽片 4~5 對,小葉互生,具短柄,小葉片長卵形,長 2~3.5 公分,寬 1~2 公分,基部鈍狀略歪斜,先端圓形,有小凸尖。總狀花序多數組成圓錐花序,頂生,長 10~16 公分,花黃色;花萼杯形 5 齒裂;花瓣 5 枚,線狀披針形;雄蕊 10 枚,分離;子房上位,線形,花柱稍彎。莢果念珠狀彎曲,長 15~20 公分,寬 1.5~2 公分,開裂後常作螺旋狀卷曲;種子扁圓形或心形,兩面凸起,鮮紅色,徑約 1 公分,厚約 0.6 公分。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

用途


藥用(根:清熱,袪風,利濕。根有緩瀉之效。木材有強壯之效。葉治胃腸炎,腸及尿道出血。種子用治疔瘡,腫毒)

基本資料


學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光海红豆<植物志:Adenanthera pavonina L.
原產地: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南部,東南亞熱帶地方栽培。臺灣於1895-98年首次引進,後又多次引進。各地作為園景樹零星栽培。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羅望子

2025/07/17 12:05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果莢,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樹皮暗褐色,老幹具有不規則之裂痕,小枝帶紅褐色,具皮孔。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具葉柄,柄長 0.5~2 公分,葉長 8~15 公分,寬 4~6 公分;小葉 8~15 對,無柄,小葉片長約 1.5 公分,寬約 0.35 公分,長橢圓形,葉基歪斜,葉尖鈍,葉緣為全緣。花序為總狀花序,花 5~12 朵,腋生;花徑約 3 公分,黃色而帶有紫紅色線紋;苞片 2 枚,黃褐色,早落;花萼倒圓錐形,4 裂,裂片披針形◎哇瓣 5 片,中央 3 片相當於旗瓣與翼瓣;旗瓣呈帽形,邊緣具有皺褶,外側基部背毛;翼瓣卵形,龍骨瓣退化為鱗片狀;單體雄蕊,僅 3 枚完全,其他均退化為刺毛。萊果圓筒狀略圓胖、長橢圓形,長 7~20 公分,徑約 2.5 公分,黃褐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5~6 粒,形態不一。果期 11月,在成大則為 2~4月成熟。果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

用途


食用(果實可直接取食,味酸略似烏梅)
藥用(果實:清熱解暑,和胃消積。治署熱食慾不振,姙娠嘔吐,小兒疳積,便秘,腹瀉)

基本資料


學名:Tamarindus ind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酸豆<植物志:Tamarindus indica L.
原產地:非洲熱帶之尼羅河流域及亞洲南部熱帶地區,台灣於 1895 年從印度引進。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木藍

2025/06/10 12:29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木藍,株高可達4米以上。蘭嶼木藍為木藍屬中體型最為壯碩者。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木藍,葉序與葉表,羽狀複葉,小葉5-11或更多,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木藍,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木藍,花序,總狀花序腋生,盛花期在夏季。


▲台北植物園 20250610 蘭嶼木藍,樹幹

主要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全株被疏毛。羽狀複葉;小葉9-11枚,對生,長橢圓形,長3 -4.5cm,寬1.5 -2c m,兩面被毛,先端銳形。花紅色。莢果長橢圓形至線形,長2 -4c m,種子10-20粒。

相關小常識


蘭嶼木藍曾被視為尖葉木藍的同種異名,但新的研究將其視為獨立種。
它是一種常見於海濱及曠野草生地,也是一種藍染的原料。

基本資料


學名:Indigofera zollingeriana Miq.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主要分布在台灣的恆春半島及蘭嶼地區。蘭嶼木藍也分布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區。台灣原生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國內紅皮書: 易危(VU, Vulnerable) (出版年月: 2017-12)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佛來明豆

2025/05/15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葉表,沒有豆科植物的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苞片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序,花從開始枯黃的苞片中長出來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正面,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側面、花上方角度,苞片、旗瓣、側瓣、龍骨瓣(雄蕊雌蕊在其中)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佛來明豆,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2粒

主要特徵


灌木,全株密被細毛。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3 公分,葉片長 6~15 公分,橢圓形或圓卵,葉基圓形或近於心形,葉尖短突尖,葉緣為全緣;托葉線形,著生於葉柄之上端。花序為聚繖花序,每朵花各為一疊摺之圓形大苞片所包藏,全體排列成總狀;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花瓣蝶形,紫色;旗瓣闊倒卵形,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龍骨瓣為小;二體雄蕊。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 2 粒。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1 月。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袪風通路,止咳化痰,補虛,壯筋骨。 治風濕痹痛,腰膝無力,咳嗽,哮喘,高熱不退,感冒,痛經,紅、白痢)

近似物種


草本或灌木。單葉或三出葉,葉背具腺點。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萼鐘形,萼片 5 深裂,最底一片最長。花瓣蝶形。兩體雄蕊, 9+1 。莢果長橢圓形,種子2粒。(簡誌:佛來明豆屬)

單葉;苞片包住花序,宿存:佛來明豆
三出葉;苞片小,早落。
├ 托葉長5-6mm,宿存:線葉佛來明豆
└ 托葉長於7mm,早落。
 ├ 葉柄明顯翼狀:大葉佛來明豆
 └ 葉柄無翼:菲島佛來明豆

基本資料


學名: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R. Br. ex Ait.
簡誌:草本或灌木。單葉或三出葉,葉背具腺點。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萼鐘形,萼片 5 深裂,最底一片最長。花瓣蝶形。兩體雄蕊, 9+1 。莢果長橢圓形,種子2粒。單葉;苞片包住花序,宿存。
別名:球穗千斤拔<植物志: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W. T. Aiton
原產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爪哇及西印度諸島。台灣中南部台南、高雄平原及山麓乾燥多陽光的開闊地區,也可見於透光的林蔭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血藤

2025/05/01 12:10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血藤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血藤,葉序與葉表,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血藤,葉背,葉兩面被毛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血藤,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血藤,花上方,兩體雄蕊9+1,離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501 蘭嶼血藤,花正面(剛好花剩下一朵),似乎側瓣與龍骨瓣都沒打開,花就掉落了


▲台北植物園 20250501 蘭嶼血藤,花側面(剛好花剩下一朵),似乎側瓣與龍骨瓣都沒打開,花就掉落了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血藤,莖粗壯,光滑無毛

主要特徵


蘭嶼血藤為多年生木質藤本,枝條無毛。三出複葉,小葉膜質,頂小葉倒卵稜形,長 2~9 公分,寬 4~6 公分,兩面被毛,先端圓形至尾狀突尖,側生小葉基部歪斜。花少,大型,花冠紫紅色,腋生下垂總狀花序,萼有長絨毛,五齒牙。莢果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 5~7 公分;熟後黑褐色;表面有金黃色茸毛,茸毛長約 0.3~0.4 公分,很扎手。

基本資料


學名:Mucuna membranacea Hayata
簡誌:木質藤本,枝條無毛。頂小葉倒卵稜形,長2-9 cm,寬4-6 cm,兩面被毛,先端圓形至尾狀突尖。
別名:兰屿油麻藤<植物志:Mucuna membranacea Hayata
原產地:熱帶亞洲。台灣蘭嶼或綠島、琉球。台東、蘭嶼與綠島海拔 100 公尺以下林緣及開闊地山野灌叢中。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紫藤

2025/03/28 14:55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總狀花序,超過30朵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葉表,葉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果序與果莢(栽培種,但有果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紫藤,莖具纏繞性

主要特徵


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如成群小蝴蝶翩然而降,排列整齊,經常有 20到30 朵的花排列在枝端,甚是優美,常栽做庭園觀賞植物。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5-8月。

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落葉性大藤本植物,莖具纏繞性,樹皮灰褐色,無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 7~13 枚,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2 公分,嫩葉兩面被有白色小絨毛,老葉幾乎平滑。總狀花序下垂,長 15~30 公分。莢果密生黃色絨毛。

基本資料


學名: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簡誌:無描述
別名:朱藤、紫藤、葛花、紫藤<植物志: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原產地:原產中國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陝西、河南、廣西、貴州、雲南。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偶而栽植,普遍性不及多花紫藤。自古即栽培作庭園棚架植物。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腺藥豇豆

2025/03/03 12:12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序,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下方側,大多數的蝶形花都是兩側對稱,並且由一枚顯眼的旗瓣(上方花瓣),一對對稱的翼瓣(左右花瓣),一對對稱的龍骨瓣(內側花瓣),以及合生的花萼構成。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不知為何龍骨瓣似乎分離成兩瓣,剛好露出了中間像蝸牛的部分為龍骨瓣的內側,龍骨瓣裡頭有雄蕊(中間)與雌蕊(尾端)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同一朵花的另外一側,花的左方為翼瓣,花的上方為旗瓣,花的中央為龍骨瓣

主要特徵


多年生藤本。莖具攀緣性,草質,纖細。三出複葉,頂小葉 菱狀卵形,長7-8 公分。花聚生於花序枝頂,蝶形花冠,紫色。莢 果線狀長橢圓形,長7-8 公分。花季為冬季約12月。

多年生草質藤本具不定根。三出複葉,具托葉及小托葉,小葉具有三出脈,側小葉歪基。

基本資料


注音:腺藥豇(ㄐㄧㄤ)豆
學名:Leptospron adenanth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泛熱帶地區,臺灣分布南部海岸地區。本種被歸類為 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過往僅分布屏東海邊,曾文溪口為新分布區 域應加以調查及保育。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滅絕

進入閱讀更多...

小萊豆

2025/02/24 12:50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小萊豆,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葉表,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小萊豆,豆莢,莢果扁平,呈彎月形,成熟時果莢堅硬革質,種子 2-4粒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小萊豆,乾枯的豆莢,似乎裡頭有些沒有完整種子

主要特徵


小萊豆一年生,根系發達。莖細而脆。葉小而薄,早熟。大萊豆爲一年生或多年生,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種子大。萊豆也可依種子顏色的不同區分為白仁、花仁、大花仁三種。萊豆葉綠色,三出複葉,有長葉柄,小葉呈心臟形。花由葉柄與莖間抽出,柄長,花由末端成串開黃白色花。花後結莢果,莢果扁平,呈彎月形,成熟時果莢堅硬革質,種子 2-4粒,有球形、橢圓形、腎形,種皮顏色有白、黃、褐色或有花斑。

近似物種


小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雖早已被栽培市場淘汰,但因其對環境適應力很強,生育期間幾無病蟲害發生,成為在原住民部落常見栽培之豆類蔬菜。
大萊豆(Phaseolus limensis Macf.):大萊豆爲一年生或多年生,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種子大。

用途


食用(萊豆豆莢纖維多,是少數不吃豆莢的豆類蔬菜,冬春季為盛產期。蛋白質及脂肪是豆類之冠,常吃能供給大量的熱量)
藥用(根、莖:補血,活血,消腫。治血虛,胸腹疼痛,跌打腫痛,水腫;種子:補血,消腫。食療上能除濕、消水腫、調整胃腸消化。由腎臟機能障礙而引起之腳氣、水腫,可煮食萊豆作輔助治療。萊豆雖然有利腸整胃作用,但食後易飽脹悶痛的人,卻不宜多吃)

培育方式


種植時需搭設支柱,可採交叉棚架、水平棚架或隧道棚架。產期在 11~5 月,盛產於 1~3 月。

基本資料


學名:Phaseolus lunatus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皇帝豆、棉豆<植物志:Phaseolus lunatus L.
原產地:中南美洲。現廣植於熱帶及溫帶地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