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公園 20210120 重瓣瑪格麗特

▲新生公園 20210120 重瓣瑪格麗特,花
主要特徵
十六世紀挪威的瑪格麗特公主非常喜愛這種小白菊,特別將此花命名為「瑪格麗特」,「瑪格麗特」主要是指白色花品種,園藝陸續栽培出其他顏色與重瓣品種。瑪格麗特(Argyranthemum frutescens)常見之園藝品種約四十種以上。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所以取名木春菊,又因植株會發出類似蓬蒿菜(茼蒿菜)的特殊香味,所以也叫做蓬蒿菊。瑪格麗特還有法蘭西菊、小牛眼菊等別稱。野生的瑪格麗特,以白色品種居多,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高海拔山區,如玉山,園藝栽培另有粉色和黃色等品種,黃色品種常被叫作情人菊。瑪格麗特會隨著修剪或是再開花時,花會越來越大。
近似物種
瑪格麗特(Argyranthemum frutescens)園藝種至少有30種以上,重瓣瑪格麗特,本頁中的重瓣瑪格麗特可能為雛菊與瑪格麗特的混種(Pure White Butterfly)
基本資料
英文名:Paris Daisy
學名:Chrysanthemum frutescens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瑪格麗特, 蓬蒿菊, 木春菊, 法蘭西菊, 小牛眼菊、白花瑪格麗特(原種)
原產地:西北非、加那利群島、歐洲、澳洲、南歐。園藝栽培種。
花語:情人的愛、預言戀愛。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01227 綠丸(グリーンマム)

▲新生公園 20201227 綠丸(グリーンマム)
主要特徵
菊花的為學名:Chrysanthemum,簡略後變成 Mum。也就是乒乓菊(Ping Pong Mum)的由來。
9~11月為乒乓菊的花期,花色有白、紅、粉紅、橙、黃、綠、褐色等。
彩色乒乓球不僅可以用作觀賞花卉,還可以用於各種用途,例如花束和髮飾。可愛又高尚,深受日本女性喜愛。
培育方式
養殖方法;如果要自己製作土壤,請以5:3:2的比例,混合中粒的赤玉土、腐葉土和泥炭的土壤。也可以用於各種植物的通用類型培養土或是菊花專用的培養土。
基本資料
英文名:Pom Pom Mum、Ping Pong Mum
和名:ピンポンマム(ピンポン菊)
學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乒乓菊(Ping Pong Mum)為荷蘭種的(Pot Mum)改良而來的花。一般常見的菊花原產於中國,但乒乓菊則為屬於頭狀花序的洋菊(西洋菊)。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01227 大理花

▲新生公園 20201227 大理花(淡黃、紫)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除夏季為休眠期以外,其餘時間皆可開花。花頂生,由小花聚生為頭狀花序,花色繁多花形也有大、中、小之分。
多年生草本花卉。葉子對生,羽狀複葉。可以用播種或扦插法來繁殖。地下部份,為紡錘狀的塊根。花頂生,由小花聚生為頭狀花序。
用途
藥用(根內含菊糖,類似葡萄糖。塊根:袪風益氣,健脾消積。治頭風,脾虛食滯,腮腺炎,高血壓;莖葉:消腫解毒;葉:清熱解鬱)。
培育
在夏天休眠期,掘取球根,自莖基剖開,將帶莖冠的球根淺埋於土,即可發芽。大理花屬於寒性,半寒性植物。
基本資料
和名:ダリア(天竺牡丹)<Dahlia × hortensis Guillaumin>
學名:Dahlia x hortensis Guill.
簡誌:無描述。
別名:大理花, 大麗花(中國植物名稱),天竺牡丹(植物學大辭典),西番蓮(北京),大理菊,苕菊,洋芍藥(廣州),洋牡丹,大里花
原產地:墨西哥、瓜地馬拉。栽培種。
花語:善變、不安定、華麗。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01227 芳香萬壽菊

▲新生公園 20201227 芳香萬壽菊,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菊科的香草植物 ,生性強健,耐熱、耐旱、耐濕;株高約 40~70 公分,植株中型直立性,枝條柔軟,幼枝褐紅色,全株具有淡淡甜甜的香味。羽狀複葉,對生,小葉 5~7 枚,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鋸齒緣,近基部之葉片退化呈小芽狀。冬至春季開花,頂出腋生,頭狀花序,舌狀花瓣五片,花冠金黃色。
用途
食用(花、葉可烹調、沖泡)。染色劑(花有黃色的色素)。
培育方式
具有很濃的檸檬、薄荷與菊花混合體的香味,不需要特別施肥,冬季可耐到-3℃左右,宿根栽培於 2月上旬行第一次修剪4月開始開花,7月時如再修剪,10月會再開花。
基本資料
英名:Lemon Mint Marigold.
和名:レモンマリーゴールド<Lemon Marigold>
學名:Tagetes lemmonii
簡誌:無描述。
別名:甜萬壽菊、香葉萬壽菊
原產地:墨西哥、瓜地馬拉、南美洲。園藝栽培種,未馴化前較適合生長於中高海拔的高度。
進入閱讀更多...

▲加九寮溪 20201121 下田菊

▲加九寮溪 20201121 下田菊,剛從花轉變成瘦果的型態,心花(花的部分)正脫離中
主要特徵
葉對生,柄長 1~6 公分,中部葉最大,葉片廣卵形、圓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5~20 公分,寬 3~12 公分。頭狀花小,梗長 1~3 公分,花徑 0.7~1 公分;總苞半圓形,苞片 2 層,狹橢圓形,長約 0.5 公分,先端鈍圓形;管狀花,長約 0.25 公分,上部鐘形,先端 5 齒裂;花柱伸出而分枝。瘦果橢圓形,長約 0.4 公分,寬約 0.1 公分,全體具腺點或密生小突點;冠毛 4 枚,長約 0.1 公分。下田菊的果實具腺點有黏液,易黏人衣物,有如麻糬之會黏人手,所以臺灣民間多以麻糬糊稱之。
草本,高 30~100 公分,上部多分枝,莖常帶紫色,被細毛。花期 8~10 月。果期 10~12 月。果實為具有黏性的瘦果,透過黏住經過的動物,可以將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近似物種
下田菊屬中有三種:下田菊、小花下田菊以及寬葉下田菊
用途
藥用(治感冒,外敷治癰腫瘡癤,並治五步蛇咬傷,在雲南用以治瘧疾)。
基本資料
和名:ヌマダイコン(沼大根)<Adenostemma lavenia>
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
簡誌: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00 cm。葉膜質,基部葉較小,中段葉廣卵形或三角形,4-20 ?e 3-12 cm,上部葉線形,0.5-1 cm長;葉齒緣或鋸齒緣,葉基楔形,三出葉脈。頭花於莖頂排列為鬆散的繖房狀,5.5-7 ?e 9-10 mm,小花花冠白色,5裂。
別名:麻糬糊、下田菊<植物智:Adenostemma lavenia (L.) O. Kuntze>
原產地:中國南方、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朝鮮以及澳大利亞均有分佈。台灣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山區潮濕處及林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01111 小花下田菊

▲魚蕨步道 20201111 小花下田菊,瘦果(上方側)
主要特徵
草本。這一變種的特點是,頭狀花序較小;總苞寬5-7毫米;瘦果較小,長2.5-3.5毫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棱狀橢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薄。也可作第一變種的變型或亞變型處理。很可能是一種罕見隨機個體變異。
近似物種
下田菊屬中有三種:下田菊、小花下田菊以及寬葉下田菊
用途
藥用(治感冒,外敷治癰腫瘡癤,並治五步蛇咬傷,在雲南用以治瘧疾)。
基本資料
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 var. parviflorum (Blume) Hochr.
簡誌:本變種與下田菊之主要差別在於本變種植株較矮小,約20-60 cm高,葉卵橢圓形,頭花較小。
別名:小花下田菊<植物智:Adenostemma lavenia var. parviflorum (Blume) Hochreut.>
原產地:台灣零星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01017 林氏澤蘭

▲台北植物園 20201017 林氏澤蘭,花序(側面)
主要特徵
草本。保育等級:易受害。莖直立,高40-70cm,密被捲毛。葉厚,披針形或長披針形,6 -10c m 長,1 -2c m 寬,先端窄的鈍形,葉基突縮成楔形,葉緣不規則的疏鋸齒緣,明顯3出葉脈,近於無柄,有時3裂葉,兩面被捲毛。
相關小常識
澤蘭屬植物與小花蔓澤蘭(蔓澤蘭屬)並不相同,許多人在除草時,把台灣稀有與原生種的澤蘭一併清除,實在很可惜。
基本資料
學名: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簡誌:莖直立,高40-70 cm,密被捲毛。葉厚,披針形或長披針形,6-10 ?e1-2 cm,先端窄的鈍形,葉基突縮成楔形,葉緣不規則的疏鋸齒緣,明顯三出葉脈,近於無柄,有時三裂葉,兩面被捲毛。
別名:林泽兰、尖佩兰<植物智: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原產地:台灣分佈於中北部低海拔的淺山區,少見。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鱧腸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鱧腸,花
主要特徵
鱧腸的黑色瘦果卻沒有冠毛,卻喜歡跟著水流飄游各地,再找個好地方落地生根。
一年生草本,直立或匍匐性,高約 10~60 公分,葉對生,披針形,頭狀花白色,全身披著短短的剛毛。莖部分枝很多,摸起來粗粗的,著生在泥土上的莖,還會長出根來。
用途
藥用(具涼血收斂止血、滋健肝腎、清熱利水及消炎解毒的功效。有收斂、止血、排膿之效。治吐血、 血、腸出血、外傷出血、牙齒不固等。 治腎臟病水腫:田烏草葉切碎,以苦茶油煎雞蛋服。若促進毛髮生長以鮮品全草搗汁塗抹,全水草煎服亦有烏黑之效)。
基本資料
英文名:Yerbadetajo,Eclipta, American False Daisy, Takasaburo
和名:モトタカサブロウ(元高三郎)<Eclipta prostrata L.>
學名:Eclipta prostrata L.(有同物異名)
簡誌:多分枝的一年生草,莖直立或斜升,常於下部的莖節長出不定根;莖折斷的缺口常迅速變黑。瘦果黑色,無冠毛。
別名:鱧腸、旱蓮草、田烏仔草、墨菜、鳢肠、旱莲草,墨莱<中国植物志:Eclipta prostrata (L. ) L.>
原產地:台灣常見於低海拔溝渠或水田旁。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雙花蟛蜞菊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雙花蟛蜞菊,花序非成雙成對,頭花3-6朵排列成繖房排列
主要特徵
草本。原本海濱都幾乎被南美蟛蜞菊取代了,在一片繁盛之中,雙花蟛蜞菊再度脫穎而出了。雖名雙花,但是不一定都是每次都長成雙花模樣。全年開花。
雙花蟛蜞菊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或懸垂狀的草本植物或亞灌木;常成片生長或吸附他物生長,蔓生拓植,莖可延長數公尺;延長的莖具 4 稜並被有粗毛;老莖灰白色,木質化。葉片闊卵形,先端尖銳,呈十字對生排列,長約 5~14 公分,寬約 4~8 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厚紙質;葉柄長 1.2~2.5 公分。頭狀花序,長於枝條的頂端,一般有 3~6 枚,徑約 1.6~3.0 公分;花梗長短不一,約 1.5~5.5 公分長;頭狀花序外圍的舌狀花約 6~15 枚,僅有一輪(一圈)黃色舌狀花,花冠一枚,長橢圓形,長約 0.8~1.3 公分,先端 2~3 裂,不具生殖能力;筒狀花(管狀花)黃色,位於花序中央,具生殖能力的,花冠僅約 0.5 公分,先端 5 裂,呈螺旋狀排列,開花次序是由外向內開放。瘦果通常呈 3~4 角型,起初為黃綠色,成熟時轉為棕褐色。生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
近似物種
蟛蜞菊屬在台灣有三種:
雙花蟛蜞菊(夏天的海邊常見開花)、蟛蜞菊(單花蟛蜞菊)與南美蟛蜞菊
基本資料
學名:Wedelia biflora (L.) DC.
簡誌:亞灌木,莖4稜形,全株被伏貼的粗毛。葉厚紙質,闊卵形,葉緣齒狀,三出脈,葉柄長1.2-2.3 cm。頭花3-6,直徑2-3 cm,總梗長1.5-5.5 cm;舌狀花1層,花冠黃色。瘦果3稜。
別名:九里明、孪花菊<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孪花菊 Wollastonia biflora >
原產地:印度、 中南半島、菲律賓、澳洲、日本、太平洋諸島、中國華南地區及熱帶非洲。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台灣分佈於海濱。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00726 煙管草,花
主要特徵
草本。植株高25-50cm,上半部分枝,莖密被毛。下部莖葉卵形至長卵形,先端鈍或銳尖,葉基圓或有時稍成心形或截形,具長葉柄;中部葉長卵形,葉向上漸變小,葉兩面被毛,下表面被腺體。頭花單生莖頂或分枝頂,或多數成總狀排列,頭花開放時下垂。總苞近乎無毛。
用途
民間藥用。藥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痛、蛔蟲腹痛、急性腸炎、痢疾、尿道感染、淋巴結結核;外用治瘡癤腫毒、乳腺炎、帶狀皰疹、毒蛇咬傷)它的果實就是宋本草中記載的除州鶴蝨。
基本資料
學名: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old & Zucc.
簡誌:植株高25-150 cm,上半部分枝,莖密被毛。下部莖葉卵形至長卵形,先端鈍或銳尖,葉基圓或有時稍成心形或截形,具長葉柄;中部葉長卵形,葉向上漸變小,葉兩面被毛,下表面被腺體。頭花單一莖頂或分枝頂,或多數總狀排列,頭花開放時下垂。總苞近乎無毛。
別名:金挖耳<植物智: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
原產地:分布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華東、華中、西南、華南、東北等地。台灣分部於北部海拔600-1,600 m山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接近威脅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