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蒼耳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蒼耳,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蒼耳,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蒼耳,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蒼耳,果實,刺球狀胞果長橢圓形至卵形,褐色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 30~120 公分,莖直立,微有稜條,表面青綠色,散布黑褐色斑點;莖近根部常有紫紅色的斑點,上部多分枝有時具刺,全株粗糙密被白色短毛。葉互生,淺裂或齒緣,具葉柄。頭花單性、兩型、綠色,單一或數個簇生,腋生;雌性頭花小花無花冠,與總苞片癒合成為一內含 2 朵小花、乾燥、橢圓形、具鉤刺的刺球狀胞果,幾乎無總梗,腋生,排列在雄性頭花下方,瘦果無冠毛;雄性頭花球狀,密生於莖頂;總苞明顯,1~3 層,開展;總花托圓筒狀,具托片。刺球狀胞果長橢圓形至卵形,1~1.2 公分,褐色。
相關知識
蒼耳果實的總苞具鉤狀的硬刺,常貼附於家畜和人體上,故易於散佈。中國原本不產蒼耳 但早在古代時就經由牲畜買賣而傳入中國。
用途
草本。種子可榨油,蒼耳子油與桐油的性質相仿,可摻和桐油製油漆,也可作油墨、肥皂、油氈的原料;又可製硬化油及潤滑油;果實供藥用。
基本資料
英文名:Rough Cocklebur
和名:オナモミ(葈耳)<Xanthium strumarium L.>
學名:Xanthium strumarium L.
簡誌:屬特徵:一年生草本,頭花兩型;莖有時具刺。葉互生,淺裂或齒緣,具葉柄。頭花單性、兩型、綠色;雌性頭花小花無花冠,與總苞片癒合成為一內含2朵小花、乾燥、橢圓形、具鉤刺的刺球狀胞果,幾乎無總梗,腋生,排列在雄性頭花下方,瘦果無冠毛;雄性頭花球狀,密生於莖頂;總苞明顯,1-3層,開展;總花托圓筒狀,具托片。 種特徵:莖常有紫紅色的斑點,高20-60 cm,多分枝。頭花單一或數個簇生,腋生。刺球狀胞果長橢圓形至卵形,褐色。
別名:地葵、羊帶來、野落蘇、惡實、蒼耳、苍耳(植物智:Xanthium strumarium L.)
原產地:蘇聯、伊朗、印度、朝鮮和日本也有分佈。分佈於低海拔開闊地及荒郊廢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小花斑鳩菊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小花斑鳩菊,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小花斑鳩菊,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小花斑鳩菊,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小花斑鳩菊,花側面,總苞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小花斑鳩菊,瘦果密被毛;冠毛兩層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高約20-30cm。葉互生,葉片卵形至廣卵形或稍呈圓形。頭花筒狀,長約5.5mm;總苞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總苞略短於一枝香。小花花冠5裂,紫色。瘦果密被毛;冠毛兩層。
近似物種
兩種花均小,植株形態極為近似
一枝香(V. cinerea var. cinerea):葉形多變:倒卵形、卵形、菱形、窄匙形、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一枝香苞片兩層,外層類副萼,較短,內層披針形。瘦果長1.5-2 mm。
小花斑鳩菊(V. cinerea var. parviflora):葉卵形至廣卵形或稍呈圓形。總苞較短,苞片多層,呈覆瓦狀排列。瘦果長1-1.5 mm。
基本資料
學名:Vernonia cinerea var. parviflora (Reinw.) DC.
簡誌:生長型、葉形及頭花之排列均極多變。葉互生。頭花筒狀;總苞鐘狀或近於球狀,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苞片最短;小花花冠5裂,白、粉紅、紫色或藍色,但不為黃色。瘦果有稜或呈角柱形。冠毛1或2層,外層剛毛短或鱗片狀,內層多數,糙毛狀。葉卵形至廣卵形或稍呈圓形。頭花長約5.5 mm;總苞長3-3.5 mm。瘦果長1-1.5 mm。中、南部低海拔較常見。
別名:
原產地:主要分布於本島南部地區。小琉球海邊草生地見零星族群。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毛將軍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毛將軍,葉表,葉上表面密生曲柔毛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毛將軍,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毛將軍,花序與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毛將軍,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毛將軍,莖,全株被長綿柔毛
主要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20 -120c m ,有時基部分歧。莖密被銀白色綿絨毛,幼時尤甚。葉倒卵形至匙形,長12 -14c m ,寬4 -5c m ,葉緣小牙齒狀,葉上表面密被銀色曲柔毛,下表面密被絲綢狀綿毛。頭花近乎無總梗,簇生成球形穗狀花序。心花黃色。
近似物種
艾納香屬有毛將軍,亦有生毛將軍。兩者植株均被毛,但「毛種」有別。毛將軍身上披戴的是「綿絨毛」,生毛將軍則是滿身「腺毛」。
用途
藥用(生毛將軍:肺癰.肺炎.肺積水.肋膜積水.腹水.腎臟炎.腸炎腹瀉.腫癢疼痛.瘡癤.毒蛇咬傷)
基本資料
學名:Blumea hieraciifolia (Spreng.) DC.
簡誌: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20-120 cm,有時基部分歧。莖密被銀白色綿絨毛,幼時尤甚。葉倒卵形至匙形,12-14 ´ 4-5 cm,葉緣小牙齒狀,葉上表面密被銀色曲柔毛,下表面密被絲綢狀綿毛。心花黃色。
別名:毛毡草<植物志:Blumea hieraciifolia (Spreng.) DC.>
原產地:台灣全境山野路旁或山坡草叢中。分佈於低海拔。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破傘菊。消失多年的台灣破傘菊-最近這幾年再度於中部低海拔草生地現蹤。株高約50cm。連花軸可達110cm高。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破傘菊,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破傘菊,花序與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台灣破傘菊,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527 台灣破傘菊,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台灣破傘菊。多年生草本。莖高80-110cm。下部莖葉約2片,圓形,直徑15-35cm,掌狀分裂或深裂,裂片5-9,具長柄。葉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毛。頭花繖房狀排列;總苞長9-11mm。盛花期在5月下旬。
基本資料
學名: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
簡誌:莖高80-110 cm。下部莖葉約2片,圓形,直徑15-35 cm,掌狀分裂或深裂,裂片5-9,具長柄。葉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毛。冠毛長8-9 mm。日據時代於苗栗通宵低海拔山區發現。
別名:台湾兔儿伞<植物志:Syneilesis hayatae Kitam.>
原產地: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低海拔 100~500 公尺山區,多出現在草生環境。臺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國內紅皮書: 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出版年月: 2017-12)
敏感狀態:重度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花正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匍匐地上蔓延,上部直立,全株粗糙,微被短毛,長 20~60 公分,節處常生不定根著地。葉對生,線狀長橢圓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 2.5~7 公分,寬 0.6~1.2 公分,先端尖或微鈍,兩面被粗毛,全緣或鈍鋸齒緣。頭狀花序,腋生,單一,花梗長 3~15 公分,頭狀花黃色,徑 2~3 公分,為舌狀花和管狀花聚成;總苞半球形,長 0.3~0.8 公分,苞片 5 枚,略等長,長橢圓形;舌狀花,長橢圓形,鈍頭,先端 2~3 裂,雌性;管狀花位於中央,先端 5 淺裂,兩性。果為瘦果,倒卵形,具 3 稜,截頭,長約 0.35 公分。花期春至秋天。本植物台灣民間習稱黃花蜜菜,為青草茶重要原料。
用途
養殖魚類(在台南,有養蝦場用曬乾的黃花蜜菜混和乳酸菌成為養殖白蝦和虱目魚的飼料,令飼養出來的海鮮保持低鈉、低鐵但高蛋白)
西藥用(含有蟛蜞菊內酯、去甲基蟛蜞菊內酯等,為抑制雄激素以對抗前列腺癌之主要有效成分,還有抗炎、止血、治療肺炎、肝硬化等功用)。
中藥用(全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治白喉,頓咳,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
基本資料
學名: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
簡誌:莖匍匐狀,分枝斜升。葉紙質,線形至披針形,2-10 ´ 0.6-2 cm,全緣或為疏生齒緣,疏被粗毛。頭花單一、腋生,總梗長6-12 cm;頭花直徑約2 cm。
別名:蟛蜞菊<植物志: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
原產地:廣布於熱帶至暖帶;中國大陸、印度、印尼、中南半島、日本、琉球及菲律賓。台灣全境及澎湖、綠島,分佈於低海拔之溼地及田畦,亦見於海濱附近。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葉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葉背,葉柄長7-15公分(與藿香薊屬不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管狀花,兩性花,柱頭2裂,外伸於花冠筒外;花冠5裂。白色,花冠裂片上表面纖毛狀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澤假霍香蓟,瘦果5稜,具剛毛。
主要特徵
直立草本或小灌木。莖被軟毛或長絨毛。葉對生,葉柄長7-15mm,葉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漸狹,鋸齒緣。頭狀花序排列成倒圓錐狀。頭花直徑5-7mm。舌瓣花缺。管狀花,花冠5裂,白色,柱頭2歧,瘦果5稜,具剛毛。
澤假霍香薊乃2008年發表之新歸化植物。目前在本島中海拔山區可見。
草本或灌木,直立,莖被絨毛;葉對生,葉柄長7-15公分,葉片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鋸齒緣;頭花管狀,直徑5-7公分,雌雄同熟,僅有管狀花,頭花聚繖圓錐狀排列,總苞線形至披針形,先端銳尖,具纖毛,長約2.5-4公分,冠毛粗糙,長2.5-3公分,連接至一膜質環;花冠先端5裂,下半驟縮成筒狀,白色,花冠裂片上表面纖毛狀,花藥長約0.7公分;花柱二叉,外露;瘦果具5肋,肋上被剛毛。
基本資料
學名:Ageratina riparia (Regel) R. M. King & H. Rob.
簡誌:無描述。
別名:溪边紫茎泽兰<植物志:Ageratina riparia (Regel) R. M. King & H. Rob.>
原產地:目前在台灣本島中海拔山區可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漆紅蜂舞鬼針草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漆紅蜂舞鬼針草,葉表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漆紅蜂舞鬼針草,花正面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漆紅蜂舞鬼針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一種黃花九輪草,開著雙色黃色花朵,邊緣帶有紅色。從五月到十月,它盛開著。其雛菊狀的花朵在緊湊 25 公分(10 英寸)的植株上不斷更新,並擁有精細的鮮綠色葉子。
培育方式
原始品種,幾乎不需要維護,非常適合邊界、假山或花盆。這種多年生植物較不耐寒,因此通常作為一年生植物栽培。將其種植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且不太乾燥的土壤中。
基本資料
學名:Bidens 'Beedance Painted Red'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紅色蜜蜂菊
原產地:由日本的園藝公司 Suntory Flowers 開發的。這個品種是從原生的 Bidens 物種中選育而來,旨在提供更鮮豔的花色和更長的花期,特別適合園藝愛好者和專業園丁使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帝皇烏藍,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帝皇烏藍,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瘦果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三回羽狀深裂,十字對生,頭狀花序可長至 2.5 公尺高。其觀賞性粉紅色至紫色的花朵吸引蝴蝶和蜜蜂。
葉子柔軟而有味道,莖呈淺綠色,帶紫色,多汁。夜幕降臨,葉片折疊起來,頂芽閉合,植物實際上進入了睡眠狀態。花朵可單生,也可聚集成鬆散的簇狀,生長在輔助花序上的單根莖上。
用途
藥用(原產於墨西哥,傳入東南亞後盛行,是當地著名的藥用植物,富含鈣質和維生素A。開桃紅或黃色花,可製作多種菜餚,例如佐以馬來餞,非常清香, 是馬來西亞馬來人的特色美食,也可治療高血壓、壞血病等疾病)
基本資料
學名:Cosmos caudatus Ku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尾秋英<植物志:Cosmos caudatus Kunth>
原產地:原產於拉丁美洲(從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到墨西哥東北部的塔毛利帕斯州)和西印度群島,但在亞洲、非洲和澳洲的熱帶地區也歸化。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細辛葉鬼督郵(20250218 台北植物園的標示,在之前表示為中原氏、阿里山等)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細辛葉鬼督郵,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細辛葉鬼督郵,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細辛葉鬼督郵,花序與花,頭狀花序具花 3 朵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細辛葉鬼督郵,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細辛葉鬼督郵,瘦果倒錐狀,先端具冠毛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5~60cm,莖被褐色毛。葉3~5枚,蓮座狀假輪生於莖的中段或中下段;葉厚紙質,卵形、狹卵形至橢圓形,長3~10cm;葉全緣或稍呈波狀,葉基心形,側脈2~3對,先端偶凸出於葉緣成芒尖,葉柄長1.5~6cm;上表面綠色至深綠色,下表面亦為綠色。
頭花總狀排列,長可達60cm,具頭花4~20個,花序軸被褐色毛。頭花梗長5~8mm,總苞圓筒狀,長3~3.5mm;總苞片約5層,外層寬內層狹;小花3朵,白色,兩性,微具杏香。瘦果圓柱形,長4mm,稍扁平,密被毛;冠毛褐色,長7mm。
花期在11~12月。
近似物種
台灣產鬼督郵屬共九種:
葉基生呈蓮座狀。葉基楔形、漸尖或圓鈍,葉柄具下延翼或上半部具短翼至無翼。葉具波浪緣,葉柄具狹窄下延翼或僅上半部具短翼至無翼。瘦果光滑或僅先端被毛。
長穗兔兒風:葉柄下延翼超過葉柄1/2或延伸至近基部
玉山鬼督郵:.葉柄下延翼不及葉柄1/3至無下延翼
台灣鬼督郵:瘦果密被毛
台灣寬葉兔兒風:葉不具波浪緣,葉柄下延翼寬且延伸至基部。
葉基心形,葉柄不具下沿翼。
香鬼督郵:葉基心形,葉柄不具下沿翼。
(過去早田氏發表之細辛葉鬼督郵處理成香鬼督郵(A. fragrans Champ. ex Benth.)的同物異名)
能高鬼督郵:葉短於3cm,葉緣無毛,葉背蒼綠色。
葉莖生,叢生於接近莖的中段。
中原氏鬼督郵:葉深裂至淺裂。
葉不分裂。
川上氏鬼督郵:瘦果光滑或僅先端被毛;葉紙質,葉緣呈稀疏之突尖
阿里山鬼督郵:瘦果被毛;葉近革質,葉緣鋸齒或粗鋸齒緣
用途
藥用(根:治咳嗽,腰腿痛;全草:清熱解毒。治鵝口瘡)
鬼督郵又名兔兒風,概因其葉形似兔耳得之,而鬼督郵之名則據明代李時珍釋曰:「此草獨莖而葉攢其端,無風自動,故曰鬼獨搖草,後人訛為鬼督郵爾。因其專主鬼病,猶司鬼之督郵也。古者傳舍有督郵之官主之。徐長卿、赤箭皆治鬼病,故並有鬼督郵之名,名同而物異」。由此而知,鬼督郵之名為鬼獨搖草之訛誤,且自古即作藥用,主要用治無名傳染疾病(俗稱鬼病)。古藥書上亦載鬼督郵能治心腹邪氣、上氣咳嗽、邪嗽、燥嗽、冷嗽等,且有強腰腳、益膂力、清熱解毒及祛瘀生新之功效;今本屬已有數種開發藥用,主要多用治感冒頭痛、咳嗽及婦科疾病等症。
基本資料
學名:Ainsliaea asarifolia Hayata
簡誌:
別名:杏香兔儿风<植物志:Ainsliaea fragrans Champ.>
原產地:Ainsliaea fragrans分布於 中國(華南)、日本和 台灣,台灣分布於 北部和東部低海拔山區,多出現於潮濕森林之底層。依據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敘述,產於北部、東北部者為 A. asarifolia,A. fragrans僅分布於東部。特有種,僅分布於 台灣北部、東北部之低山區,出現在潮濕森林之岩壁、谷地陽光漫射處。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