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蕨

2024/11/10 12:58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星蕨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星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星蕨,孢子囊群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星蕨,近基部

主要特徵


附生,植株高 40~60 公分。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粗 0.6~0.8 公分,有少量的環形維管束鞘,多為星散的厚壁組織,根狀莖近光滑而被白粉,密生鬚根,疏被鱗片; 鱗片闊卵形,長約 0.3 公分,基部闊而成圓形,頂端急尖,邊緣稍具齒,盾狀著生,粗篩孔狀,暗棕色,中部的顏色較深,易脫落。葉近簇生; 葉柄粗壯,短或近無柄,長不及 1 公分,粗約 0.3~0.4 公分,禾稈色,基部疏被鱗片,有溝; 葉片闊線狀披針形,長 35~55 公分,寬 5~8 公分,頂端漸尖,基部長漸狹而形成狹翅,或呈圓楔形或近耳形,葉緣全緣或有時略呈不規則的波狀;側脈纖細而曲折,兩面均可見,相距 1.5 公分,小脈聯結成多數不整齊的網眼,兩面均不明顯,在光線下則清晰可見,內藏小脈分叉;葉紙質,淡綠色。孢子囊群直徑約 0.1 公分,橙黃色,通常只葉片上部能育,不規則散生或有時密集為不規則匯合,一般生於內藏小脈的頂端。孢子豆形,周壁平坦至淺瘤狀。

莖:著生、地生或岩生,匍匐莖,疏被鱗片。
葉及葉柄:單葉,葉柄長0.5~2cm;葉片長披針形,長20~60cm,寬3~5cm,全緣,厚肉質至革質,最寬處在中段,基部下延;葉軸在葉背顯著突起,葉脈網狀,主側脈明顯。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圓形,密布於葉軸與葉緣之間,沒有孢膜。

基本資料


學名:Microsorium punctatum (L.) Copel.
簡誌:單葉,厚肉質至革質,最寬處在中段,柄很短,全緣,30~60cm長,3~6cm寬,孢子囊小,密佈遠軸面中上段。
別名:
原產地:分布及習性:中國大陸、印度、越南、太平洋島嶼及台灣中低海拔地區。生長在林緣半開闊處著生於樹幹上、地生或岩石上。燕庵、越嶺等步道。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海岸星蕨(海岸擬茀蕨)

2023/01/01 12:12


▲台北植物園 20230101 海岸星蕨


▲台北植物園 20230101 海岸星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30101 海岸星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岩生或地生蕨。孢子囊群圓形,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排,著生處明顯下陷,於葉表可見突起。生長在沿海石礫地,除了海邊礁石外,濱海的石礫地或山溝附近也常出現。台灣南部海岸普遍可見。

根莖匍匐狀,徑約 0.5 公分,頂端被鱗片;葉柄長 10~25 公分,基部具關節;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 15~35 公分,寬 15~20 公分,一回羽狀深裂,厚肉質至革質,葉軸具翅,連翅寬 1.5~3 公分;頂裂片較大,側裂片不超過 8 對,長 6~13 公分,寬 2~3 公分。葉脈網狀,不顯著,網眼內具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形,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排,著生處明顯下陷,於葉表可見突起。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ウラボシ(沖縄裏星)<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
學名:Microsorium scolopendrium (Burm.) Copel.
簡誌:無描述。
別名:琉球金星蕨, 密網蕨, 海岸星蕨, 蜈蚣擬茀蕨、瘤蕨(Phynatosorus scolopendria (N. L. Burman) Pichi Sermolli)
原產地:中國南部, 台灣南部, 台灣恆春半島, 台灣蘭嶼, 台灣綠島, 菲律賓, 馬來半島, 琉球。台灣境內以東部及南部的海岸較普遍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波氏星蕨

2021/05/01 13:59


▲菜公坑 20210501 波氏星蕨


▲菜公坑 20210501 波氏星蕨,剛形成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孢子囊群是圓形平均散佈在葉背,走莖鱗毛較不均勻;石葦的孢子囊群則是較密佈,鱗毛像魚鱗般披在走莖上。

根莖長匍匐狀,具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相距1-3cm,植株常呈蔓生狀;葉柄長1-5cm;葉片長披針形,長15-35cm,寬1.2-3cm,單葉,頂端漸尖,基部鈍尖,葉全緣或邊緣呈波浪狀;葉脈網狀,不顯著;孢子囊群圓形,不規則散布在葉軸兩側。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治淋症,黃疸,筋骨痛)。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ノネシダ(矢の根羊歯)<Lepidomicrosorium buergerianum (Miq.) Ching et K.H.Shing>
學名:Microsorium buergerianum (Miq.) Ching
簡誌:長走莖,半著生於樹幹上,柄長1~5cm,葉橢圓形,15~35cm長,1.2~2cm寬,頂端漸尖,基部鈍尖,脈不明,全緣,孢子囊群小,散佈在中肋兩側。
別名:金交剪、飛刀劍、攀援星蕨、鏃瓦蕨、表面星蕨<植物智:Lepidomicrosorium superficiale (Blume) Li Wang>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及台灣。台灣低至中海拔森林內較潮濕的遮蔭環境,著生、岩生或地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星蕨

2020/08/22 12:37


▲烏塗溪 20200822 大星蕨

主要特徵


岩生或地生。具有長約10至25公分之葉柄,孢子囊群為圓形且較同屬來得大,著生於中脈兩側且各呈一排。

地上生,根莖匍匐,很長,徑長 0.3~0.4 公分,淡綠色,頂部被披針形鱗片,鱗片具疏齒。單葉,散生;葉柄長 10~25 公分,基部被疏生鱗片,每片葉片間隔 1~2 公分;葉片長 20~60 公分,寬 1.5~5 公分,帶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漸尖頭,基部漸窄,下延,全緣,略呈波狀,具軟骨質葉緣,淡綠色,乾燥時兩面皺起,葉片近革質,中肋突出,葉脈不明顯,網眼中具分歧小脈。孢子囊堆大而圓,橙色,著生在近葉軸處,成行排列或不整齊的兩行,無孢膜;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本種葉片大小變化很大,如產自西藏的植株,有的葉片長達 100 公分,葉柄長 20 公分,葉片中部寬達 7 公分。

用途


藥用(止血)。地上生,根莖匍匐,很長,徑長 0.3~0.4 公分,淡綠色,頂部被披針形鱗片,鱗片具疏齒。本種葉片大小變化很大,如產自西藏的植株,有的葉片長達 100 公分,葉柄長 20 公分,葉片中部寬達 7 公分。

基本資料


英文名:Fortune Microsorium
和名:オオクリハラン(大栗葉蘭 Microsorium fortunei.)
學名:Microsorium fortunei (Moore) Ching
簡誌:單葉60cm長,3~5cm寬,肉質至革質,孢子囊群圓、大,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
別名:七星劍、大本石葦、大葉骨牌草、石葦、旋雞尾、福氏星蕨、江南星蕨(中國植物誌: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及台灣。台灣產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林下谷地腐植質多,成見於成群長在濕度高的巨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叉葉星蕨

2020/07/11 19:58


▲草湳 20200711 三叉葉星蕨,外型酷似三葉茀蕨,網脈在葉表突出

主要特徵


圓形的孢子囊群著生於葉軸兩側的大型網眼裡,沒有孢膜保護。生長在流水小溪或山溝之臨水線岩石上。

根莖橫走狀,被覆暗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炳長2-5cm,被覆黑褐色鱗片;葉片薄紙質,長6-12cm,寬1-5cm,單葉不分裂或呈不規則二叉狀或三叉狀之鳥趾狀,裂片都由葉片基部分出,中間裂片1-3cm 寬,披針形;葉脈網狀,葉軸兩側各具一排大型網眼,網眼內具小網眼及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散生於大網眼內,有時2-4個彼此會合。

基本資料


和名:ミツデヘラシダ(三手篦羊歯)<Microsorum pteropus>
學名:Microsorium pteropus (Blume) Copel.
簡誌:單葉至三出,中間羽片1~3cm寬,柄具翅,葉軸、羽軸側脈不明。
別名:
原產地:生長於溪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