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兜鈴(異葉馬兜鈴)

2025/03/28 12:45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花期,其他馬兜鈴屬的花,相較之下小很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葉表(型態1)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葉背(型態1)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台灣馬兜鈴,花苞(高約2cm)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花正面(高約3cm)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馬兜鈴,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台灣馬兜鈴,蒴果(3.8cm左右),卵球形,具 6 粗縱稜,楊桃狀,密被短毛,熟果由綠轉褐,內有種子多數。

主要特徵


葉子為「互生」,葉柄較纖細,葉片分為卵形、戟形、心形、瓜葉形等多種形態,老葉的質感則會厚實些。花梗細,花長筒狀內有細柔毛,為蟲媒花。其蒴果近圓形或矩圓形,花期為7~8月,果期為9月,全株有毒性不可誤食。

相關小常識


馬兜鈴這個名字起源於中國古代本草書,宋代寇宗奭所寫的《本草衍義》記載:「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其實尚垂,狀如馬項之鈴,故得名也。」說明果實形狀像古時候繫在馬頸項上的響鈴而得名。

近似物種


在台灣,馬兜鈴科的植物共有7種。
馬兜鈴分辨方式,大致以葉型做為以下之區別,
港口馬兜鈴及彩花馬兜鈴皆為腎形葉狀,只是港口馬兜鈴葉光滑且有光澤,其基部心形較窄。
台灣馬兜鈴:葉上下披密毛,葉形變化大,就算同一株亦有可能出現不同葉形。
琉球馬兜鈴:葉形近似台灣馬兜鈴,不同的是其嫩葉中脈末端呈現凹刻狀,葉子尖部較為圓鈍。
瓜葉馬兜鈴:葉子較明顯呈現多裂狀態。
卵葉馬兜鈴:葉大型顏色具有黃綠色的膜質狀。
高氏馬兜鈴:葉子具黃斑色調。
彩花馬兜鈴:與港口馬兜鈴腎形葉狀近似,但基部心形較為寬大。

國外品種:
南越馬兜鈴掌葉馬兜鈴

用途


馬兜鈴無論是哪一種品種皆為黃裳鳳蝶、珠光鳳蝶、大紅紋鳳蝶、小紅紋鳳蝶、台灣麝香鳳蝶、曙鳳蝶等多種鳳蝶的食草植物。

培育方式


喜歡生長在半日照的環境中。如果能夠選擇潮濕肥沃排水性佳的腐質土則會長得更健壯。繁殖可選擇用播種或扦插的方法。另外,在生長其間需要立支柱或架網供攀爬才會生長快速。

基本資料


和名:アリマウマノスズクサ(有馬馬の鈴草)
學名:Aristolochia shimadai Hay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異葉馬兜鈴、异叶关木通<植物志:Isotrema heterophyllum (Hemsl.) Stapf
原產地:原產琉球、菲律賓及印尼。台灣全島平野至低海拔山地自生,往往繁衍成群落。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南越馬兜鈴

2025/02/24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南越馬兜鈴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南越馬兜鈴,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南越馬兜鈴,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南越馬兜鈴,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南越馬兜鈴,花側面

主要特徵


該新種目前僅在越南南部發現,與越南北部的 Aristolochia faviogonzalezii 和中國的 A. moupinensis 最為相似,但可以通過以下特徵與後兩者相區分:花頂生,腋生,單生,花序梗長 1.3–1.5 cm,苞片卵形,3–4 × 2–3 mm,三肢片狀,黃色內裂狀,黃色內裂,3–4 × 2–3 mm,三肢片狀,黃色內有大,斑點。 3 裂的絞股藍和 3 裂的肢等形態特徵使該新種屬於 A. 亞屬。

基本資料


學名:Aristolochia bidoupensis sp.(NSO:Aristolochia bidoupensis sp. nov. from southern Vietn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越南南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掌葉馬兜鈴

2024/04/05 12:08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掌葉馬兜鈴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掌葉馬兜鈴,花,萼筒開口周圍為黃色,萼筒裂片全褐色,無班紋

主要特徵


木質纏繞或攀援藤本植物。幼枝直立,被柔毛。葉闊心形至心形,或多或少具不等5-7裂,6-14cm長,寬5-14cm,掌狀5-7脈,紙質或亞革質,葉中央裂片最長,裂片細長,末端略變寬先端銳尖,似劍形,側邊的裂片呈鳥足狀,逐漸短縮,末端也呈劍形,上表面近無毛或脈被短柔毛,下表面被柔毛和鉤毛,葉柄長2-4cm,被柔毛。花從新生的側枝的葉腋長出,花被一輪,並且合生為筒狀,稱為萼筒,萼筒靠近蕊柱的部分會膨大形成囊狀稱為utricle;萼筒中央明顯轉折彎曲呈U字型,在萼筒開口1/2-1/3 處有明顯隘縮,花被開口朝側邊或略向上,萼筒裂片為紫色,萼筒開口周圍為黃色,往內則逐漸變淡為乳白色,一直到utricle 才轉為紫色,從萼筒開口到utricle 都為光滑無毛,直到utricle 中內壁為深紫色的部份密被腺毛(筆者所觀察)。蕊柱顏色為黃色,肉質圓柱狀,頂端三裂,約2-4 mm,裂片鈍,每個裂片側邊著生有兩枚長條形雄蕊;子房下位,圓柱狀。果實橢球形到長橢球形,頂端漸尖,表面在胞背處有六稜,果實表面密被鉤毛和短軟毛,室與室之間隔膜厚,與種子緊密相連,果實頂端往基部呈傘狀開裂;種子卵狀三角形,光滑,長約5 mm。台灣特產,分布南部低海拔山區。

近似物種


掌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palmata>其葉形也是五到七裂,因此很容易和瓜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 Hayata>混淆,前者花萼筒裂片深紫色,萼筒喉部為黃色,其種子為卵狀三角形;後者花萼筒裂片黃綠色底,並密布深紫色條紋,萼筒喉部為黃綠色底,具深紫色網狀及斑點飾紋,而其種子為扁三角形,可資區別。掌葉馬兜鈴特產台灣,分布高雄和屏東一帶低到中海拔山區。

基本資料


學名:Aristolochia palm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特產,分布南部低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煙斗馬兜鈴

2024/03/09 12:11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煙斗馬兜鈴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煙斗馬兜鈴,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煙斗馬兜鈴,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煙斗馬兜鈴,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纏繞性常綠藤本。小枝具纏繞性;葉心形,互生;花單生葉腋,花形獨特-外觀像隻張嘴的小天鵝,花冠筒綠色具紫褐色斑點,花冠2裂,張開如鳥嘴狀。果: 蒴果。

近似物種


本種與錦雞馬兜鈴花形近似,唯本種花形較小,花色較淡,易作區隔。

培育


喜溫暖及光照充足的環境,耐熱、不耐寒,不擇土壤;生長適溫18℃-30℃

基本資料


學名:Aristolochia gibertii Hook.
簡誌:無描述。
別名:吉伯特馬兜鈴
原產地:原產中南美洲,台灣引入做園藝栽培。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