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蕨
2024/09/17 12:11
▲台北植物園 20240917 槲蕨
▲台北植物園 20240917 槲蕨
▲台北植物園 20240917 槲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917 槲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917 槲蕨,近基部
▲台北植物園 20240917 槲蕨,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
主要特徵
槲蕨的葉片有兩種:一般葉較長,為一回羽狀深裂;腐植質收集葉為一回羽狀深裂,初生時為綠色,漸漸轉為褐色;用來收集水份及枯葉、昆蟲屍體等腐植質以維持生存。
大形著生性蕨類,根莖粗,根莖長而橫走,被褐色披針形鱗片。葉二形,疏生,「營養葉」長,具柄,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幾乎無柄;莖上密被卵形、一回羽狀分裂之腐植質收集葉,初生時綠色,很快轉為褐色;一般葉(營養葉)之葉柄基部具關節,葉片三角狀披針形,一回羽狀深裂;葉脈網狀,網眼內具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形,密布在裂片中脈與葉緣之間。
近似物種
容易混淆的近似兩種蕨類:
崖薑蕨:羽葉較直挺。近基部葉片披針形,呈心形緊貼根莖。孢子囊群呈橢圓形多。
槲蕨:羽葉多波浪狀。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幾乎無柄。孢子囊群呈圓形居多。
用途
藥用(補腎)。
基本資料
和名:ハカマウラボシ(袴裏星)<Drynaria fortunei.>
注音:槲(ㄏㄨˊ)蕨
學名: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簡誌:屬特徵:大形著生性蕨類,根莖粗,密佈鱗片,葉二形,營養葉長,具柄,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幾乎無柄。 種特徵:具獨立卵圓形,一回淺裂的腐植質收集葉。孢子囊群位於寬披針形葉片的上段羽片。羽片末端略尖,最寬處在基部。
別名:觀音橋、爬岩、骨碎補、槲蕨<中国植物志:Drynaria roosii Nakaike>
原產地:中國大陸、泰國、中南半島,台灣中部及北部中、低海拔地區可見。台灣原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