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形干臍菇

2021/10/02 12:54


▲陽明山 20211002 鐘形干臍菇(乾枯狀),長在潮濕的枯樹幹上


▲陽明山 20211002 鐘形干臍菇(乾枯狀),側面


▲陽明山 20211002 鐘形干臍菇(乾枯狀),上方側

主要特徵


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干臍菇屬。這種真菌分布於北半球,屬口蘑科一種,色通常為橘黃色。另外,該種野菇也是木棲腐生的小型菇類,雖可食用,但是體積小,沒有食用價值。

鐘形干臍菇的菌蓋直徑為0.3–3厘米,呈橙茶赭色或肉桂色,且表面光滑。其菌蓋呈凸面狀,但是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成漏斗狀。其之菌褶之間的間距很大,呈淺黃色或橙色,且子實層是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長的。其菌柄高1–5厘米,厚0.05–0.3厘米,頂端呈黃色,底部呈紅褐色,表面光滑,且底部有密集的黃褐色毛。其孢子印呈淺黃色,而擔孢子的大小則為5–10 x 3–4微米。其菌肉較薄,且有著苦澀的味道。

近似物種


長葉干臍菇(Xeromphalina kauffmanii)與鐘形干臍菇相似,但在腐爛的闊葉樹木上生長。褐干臍菇(Xeromphalina brunneola)也與鐘形干臍菇相似,但其氣味、味道和菌蓋顏色均與鐘形干臍菇相異。

其他相關


鐘型甘臍菇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3年描述的,其學名為脆弱傘菌(Agaricus fragilis)。後來,德國博物學家奧古斯特·巴奇於1783年將學名改為鐘形傘菌(Agaricus campanella)。最終,法國真菌學家勒內·邁爾於1953年將其學名改為現名。其學名中的「campanella」源自拉丁文詞彙,意思是「鐘形」,指的是其菌蓋的外形。

基本資料


學名:Xeromphalina campanell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北半球。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