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

2020/09/19 14:59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生長在頁岩上向陽面的整片芒萁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芒萁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發達,游離脈,不具孢膜,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中脈兩側,在每個葉片的頂端有長著「休眠芽」,以後可萌生出新的葉軸與羽片,使葉片具有橫向無限生長的能力,葉柄長 20~100 公分,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每一個二叉分枝的長度大致相同,羽片背面綠白色。

一般的蕨類喜歡長在陰濕的環境,芒萁屬的蕨類卻喜歡在開闊的向陽地,生長快速與茂密的枝葉,對水土保持可以達到一定的功用。藥用(枝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散瘀止血。治痔瘡,血崩,鼻衄,小兒高熱,跌打損傷,癰腫,風濕搔癢,毒蛇咬傷,燙、火傷,外傷出血)。手工編織(水果籃或鍋刷,近年以進口越南的芒萁編織手工藝居多,台灣已經少見生產)。

近似物種


「芒萁屬」種檢索表:
芒萁不具副枝,葉分叉點有毛,分枝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4-9枚孢子囊組成。
蔓芒萁具副枝,頂芽被覆葉狀苞片,分枝不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7-10枚以上孢子囊組成。
台灣芒萁(大羽芒萁):具副枝,葉分叉點無毛,分枝不等長。頂芽不具葉狀苞片,臺灣見於中海拔森林林下。

基本資料


英文名:False Staghorn Fern
和名:コシダ(小羊歯)<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 Underw.>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有同物異名)
簡誌:最末分叉基部、葉軸、羽軸、小羽軸上有紅褐色毛,分支等長,不具副枝(反折的分枝 reflexed accessory branches),托葉狀苞片1cm長,基部分裂。
別名:毛萁, 烏萁, 小裹白, 雞毛蕨, 芒萁, 鐵芒萁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和日本等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台灣分布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野。台灣原生種。


▲虎山步道-福德 20191026 芒萁幼株


▲新北投銀光巷 20190817 分枝不等長的芒萁


▲翠山步道 20190810 副枝長得不對稱的芒萁


▲翠山步道 20190810 副枝長得不對稱的芒萁


▲軍艦岩 20190720 芒萁


▲新店和美山 20190302 芒萁


▲新店小粗坑 20190126 芒萁


▲軍艦岩 20180804 健康與乾枯的芒萁


▲景美仙跡岩 20180728


▲翠山步道 20180721


▲景美仙跡岩 20190601 芒萁的不定芽長成幼芽


▲景美仙跡岩 20190601 芒萁的幼芽


▲新店和美山 20190302 芒萁的葉芽


▲翠山步道 20180721 葉芽


▲翠山步道 20180721 葉芽有毛


▲軍艦岩 20190504 芒萁上長出孢子囊群的葉表(1/2)


▲新北投銀光巷 20190817 分枝不等長的芒萁的葉背


▲軍艦岩 20190504 芒萁上長出孢子囊群的葉背(2/2)


▲軍艦岩 20190720 芒萁的葉表


▲軍艦岩 20190720 芒萁的葉背


▲軍艦岩 20190504 芒萁葉背上長出來的孢子囊群


▲翠山步道 20180721 葉背 +孢子囊群


▲翠山步道 20180721 葉背 +孢子囊群(放大)


▲大崙尾山 20180421 葉背 +孢子囊群


▲大崙尾山 20180421 柄


▲新店小粗坑 20190126 芒萁的休眠芽(中肋無毛)


▲景美仙跡岩 20180728
休眠芽,當休眠芽甦醒時,就會再長出一對新羽片


▲大崙尾山 20180421 +休眠芽(再長出來就是新的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