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學者

2025/02/24 11:59

陵齒蕨屬 / 鱗始蕨屬的發現


一位英國的植物學家同時也是蕨類學家 James Edward Smith,以英國的外科醫生 Lindsay 為名並命名了一個蕨類的屬 Lindsaea 鱗始蕨屬以紀念他的發現。

鱗始蕨科或陵齒蕨科(Lindsaeaceae)的「鱗始」,是「開始具有鱗片」的意思。蕨類植物在演化過程中,身上的毛漸漸演化成為鱗片,而鱗始蕨科的蕨類,是介於由毛演化到鱗片中間(窄鱗片),即外形看起來像毛,但實際上卻已經是鱗片。陵齒蕨科的另一個特徵是,是它們都具有開口朝外的孢膜。

進入閱讀更多...

果實的型態

2021/04/14 19:18

維管束植物的繁殖,下分為兩種:

孢子繁殖(蕨類)、種子繁殖(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其中種子繁殖又下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兩種:

├ 裸子植物:不開花、種子裸露無果實。
└ 被子植物:開花、種子外具果實: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比人類的十月懷胎更為漫長,以松樹為例,通常從受粉到受精須經一年左右,很難想像從珠孔到藏卵器這麼短的一段距離居然需要耗費一整年的時間才能抵達,而從受精到種子發育成熟又需一年,因此在松樹的枝條上常可以看見三代同堂的毬果。

裸子植物的授粉滴
在生殖季節,雌毬上的胚珠會由珠被內的組織 (珠心) 向外分泌黏液,通過頂端的開孔 (珠孔) 形成水珠狀的授粉滴來捕捉花粉。授粉滴極為微小,大約僅有0.5 mm左右,肉眼勉強可見,主要成分是水以及少量醣類或胺基酸,當沒有花粉黏附或黏附的是別種植物的花粉時,珠心會持續分泌讓授粉滴得以維持一段時間,一旦有同種植物的花粉黏附,則珠心就停止分泌,此時授粉滴會因水分逐漸蒸發而將花粉吸入珠孔之內並開始萌發形成花粉管。

裸子植物的「胚珠」是裸露地著生在大孢子葉上,此大孢子葉稱為「珠鱗」,珠鱗下方具有「苞鱗」,為一種包住珠鱗的退化大孢子葉。
多數珠鱗和苞鱗形成的毬狀物稱為「珠毬」。
珠鱗在授粉時會打開,讓花粉進入,然後隨即在受精及成熟過程中互相疊合以保護內部的胚珠。
當胚珠發育成種子階段時,珠鱗和苞鱗會木質化,此時的珠鱗稱之為「種鱗」,多數種鱗和苞鱗形成的毬狀物稱為「種毬」。
通常裸子植物都會發育翅狀構造的「具翅種子」,當種毬開展時以便藉由風力來散播。

相關植物:側柏台灣二葉松

被子植物的果實種類


└ 單果、聚花果、聚合果。

單果類:


一朵花中的一個子房發育而來。

單果類共有兩種:肉果、乾果(裂果、不裂果)

進入閱讀更多...

維管束植物說明

2019/12/15 09:54

這個網站盡量依據特生中心與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分類為主要方式,非最新分類法或是不盡完善之處請多見諒。(增補中)

生物分類法 簡略歷史說明



早期的現代植物學 Crantz的Classis cruciformium, 1769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瑞典語:Carl von Linné),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植物學(西元1753),林奈用了四個分類等級:綱、目、屬和種。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近年來,分子系統學(英語:Molecular phylogenetics)應用了生物資訊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為中國近代最先有的植物對照書,共1714種,各類篇輻及種數不一,附圖超過1800幅;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在作者吳其濬死後一年,由山西太原陸應榖校印刊行。

卡爾·林奈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英語: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 或 Binary Nomenclature)。早在林奈200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安兄弟(法語:Gaspard Bauhin,Caspar Bauhin;拉丁化:Casparus Bauhinus,1560年-1624年)發明了這種方法。

生物分類法(英語:Taxonomy),又稱科學分類法,是用生物分類學方法來對生物的物種分組和歸類的辦法。以級別為基礎的系統層次結構中使用的一個固定數量的層次,域、界、門、綱、目、科、屬和種。無級別系統使用任意數量的層次。分類的群體被稱為分類單元。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