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鱗蓋蕨

2022/12/25 15:50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粗毛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孢膜杯形,位於小脈末端

主要特徵


根莖匍匐狀,密被褐色毛;葉柄長20-50cm,被毛;葉片寬披針形,長40-80cm,寬20-30cm,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複葉),葉軸具短毛;羽片長10-18cm,寬1.5-3cm,遠軸面多毛;葉脈在葉背明顯突起;末裂片周緣尖齒;孢膜杯形,少毛,亞邊緣生。

近似物種


粗毛鱗蓋蕨摸葉背的時候,通常會散發一股較濃的青草氣味,有時不明顯,而亞粗毛鱗蓋蕨也會有。

低海拔常見的碗蕨科鱗蓋蕨屬常見的三種蕨類當中,常被稱為一北二粗三熱帶,並依其葉片分裂程度來區分:
1.台北鱗蓋蕨:為一回羽狀複葉
2.粗毛鱗蓋蕨:為二回羽狀複葉
3.熱帶鱗蓋蕨:則為三回羽狀複葉。

粗毛鱗蓋蕨及克氏鱗蓋蕨的近似但不同特徵:
粗毛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葉軸及羽軸表面無毛,葉背面長滿密毛。孢膜杯形,多少具毛。
克氏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葉軸及羽軸表面及背面都有短毛。孢膜杯形。

基本資料


和名:イシカグマ(石かぐま)<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C.Presl>
學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
簡誌: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複葉,羽片遠軸面小脈突起。末裂片周緣尖齒。羽片遠軸面毛很多。孢膜無毛,亞邊緣生,開口朝向小羽片裂片縫隙。
別名:細鱗蓋蕨、粗毛鱗蕨、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
原產地:日本、中國大陸南部(浙江、福建,四川及雲南東南部少見)、喜馬拉雅山區、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及台灣,台灣低海拔山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華南鱗蓋蕨

2022/08/27 12:09


▲翠山步道 20220827 生長在樹下,又群聚長在一起的華南鱗蓋蕨


▲翠山步道 20220827 華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華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裂片基部上側近缺刻處;囊群蓋近腎形,膜質,灰棕色,偶有毛(微距),服貼的短毛,毛較熱帶鱗蓋蕨少

主要特徵


熱帶鱗蓋蕨屬碗蕨科鱗蓋蕨屬,在低海拔地區非常常見,其生長習性為地生,根莖為匍匐狀,葉柄可長達60公分,葉片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可長達100公分,屬中大型的蕨類,其生性強健,常成群生長於林下空曠處,從正面看,其葉軸及羽軸較為明顯。

中國植物誌:
根狀莖橫走,灰棕色,密被灰棕色透明節狀長茸毛。葉遠生,柄長30-40cm,基部粗2.5-4毫米,棕禾稈色或棕黃色,除基部外無毛,略粗糙,稍有光澤。葉片長50-60cm,中部寬25-30厘米,先端漸尖,卵狀長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6對,互生,柄短(長3毫米),兩側有狹翅,相距8-10cm,幾平展,基部一對略短,長約10cm,基部寬5厘米左右,長三角形,中部的長13-20cm,寬5-8cm,闊披針形,二回羽狀深裂,一回小羽片14-18對,基部等寬,上先出,上側一片和葉軸並行,下側的稍偏斜,長約2.5cm,寬1-1.4cm,闊披針形,漸尖頭,端純,基部較闊,不對稱,上側平截與羽軸並行或複蓋羽軸,下側楔形,無柄;向上漸短,相距1.5cm,羽狀深裂幾達小羽軸;小裂片5-7對,基部上側的長7毫米,寬4-5mm,長圓形,下側的長5mm,寬3mm,近卵形;向上漸短,先端鈍圓,基部下延,多少合生,有狹細缺刻分開,更向上則匯合成為羽狀深裂的短尖頭,有純圓鋸齒。葉脈上面不太明顯,下面稍隆起,側脈纖細,羽狀分枝,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綠色或黃綠色,兩面沿葉脈有剛毛疏生;葉軸、羽軸和葉柄同色,粗糙,略有灰色細毛(羽軸上較多)。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裂片基部上側近缺刻處;囊群蓋近腎形,膜質,灰棕色,偶有毛。

近似物種


兩個特徵相近似的蕨類:
熱帶鱗蓋蕨:葉呈三角卵形,最下一對羽方不會太小葉軸及羽軸兩面均被伏長伸展毛。正或反面的鱗毛是直立的,而且比較多;羽片葉形(基羽片)較長,整體呈現卵狀三角形。孢子囊的孢膜站立,僅以一點與葉肉相連。
華南鱗蓋蕨:葉片呈卵形,最下一對羽片最小。葉軸及羽軸的毛短,呈曲狀或伏狀。看起來裂片形狀也較圓。服貼的短毛,比較少;羽片葉形(基羽片)較短,整體呈現略卵狀橢圓形。孢子囊孢膜與葉肉相連較多。

牟善傑〈碗蕨科鱗蓋蕨屬專論研究〉:「葉軸與羽軸上毛的分布情況在分類也頗為重要,例如粗毛鱗蓋蕨的葉軸上表面通常沒有毛或只有很稀疏的毛,但熱帶鱗蓋蕨則通常有毛,不過毛的多寡有時候也與觀察的位置有關,以熱帶鱗蓋蕨來說,葉軸靠近葉片先端的地方毛較密,靠近葉基的地方通常較稀疏一些,不過這可能與葉片的成熟或老化程度有關,因為鱗蓋蕨屬的葉片是從基部開始成熟的(或老化)。

用途


藥用(用於肝膽濕熱、身面發黃諸症)

基本資料


學名:Microlepia nepalensis (Spreng. ) Fraser-Jenk., Kandel & Pariyar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华南鳞盖蕨<植物智:Microlepia hancei Prantl>
原產地:日本、琉球、印度東北部,中國產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低海拔地區林緣至林內之次生林下空曠處。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團羽鱗蓋蕨

2022/08/14 12:42


▲菜公坑 20220814 似乎長得不是很健康,有小群聚習性的團羽鱗蓋蕨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上頭為擬高腳蛛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葉軸溝明顯,葉面上有針毛。孢子囊袋形,孢膜無毛。

基本資料


和名:コウシュンシダ(恒春羊歯)<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 var. obtusiloba>
學名: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
簡誌:孢膜半圓形至杯狀,葉薄草質,羽片邊緣圓鈍,最末裂片孢膜多數。葉二~三回。羽軸和葉軸及小羽片和羽軸斜交。羽片近軸面無毛。孢膜無毛,亞邊緣生,開口朝向小羽片末端,末裂片周緣圓齒。
別名:团羽鳞盖蕨<中国植物志: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
原產地:分布於日本南部、琉球、中國大陸西南部及中南半島。台灣分佈於中北部低海拔山區。本為中海拔地區地生蕨類。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栗蕨

2022/06/26 13:42


▲陽明山 20220626 蔓性蕨類。栗蕨


▲陽明山 20220626 栗蕨,葉表,羽片及小羽片對生


▲陽明山 20220626 栗蕨,葉背,葉脈網狀,網眼內無游離小脈


▲陽明山 20220626 栗蕨,看起來很像是不定芽(非)的幼芽

主要特徵


有毒植物。但是我認為叫「痢蕨」會更好,因為不小心吃了會拉肚子。

擅長適應於硫磺氣環境中,陽明山一帶生長十分茂盛。(蕨類入門 郭城孟著),但是不一定在有硫磺氣環境中才有。

根莖長匍匐狀,被覆僅2-3列毛狀窄鱗片;葉柄長15-20cm以上,紅褐色並具光澤;葉片三角狀卵形至寬三角形,長可達數公尺,寬可達1米以上,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可無限延長;葉多少肉質,葉背粉白色;羽片及小羽片對生,無柄;葉軸兩側四個小羽片連合呈蝶狀;葉脈網狀,網眼內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由葉緣反捲之假包膜包被。

基本資料


和名:ユノミネシダ(湯之峰羊歯)<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 J. Sm.>
學名: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 J. Sm.
簡誌:屬特徵-長走莖,根莖密佈鱗片,葉大型,羽片及小羽片對生且不具柄,葉軸兩側的基小羽片呈蝶形。葉多少肉質,網脈,網眼中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被葉緣反捲形成的假孢膜所覆。 種特徵- 葉柄長15 cm以上,葉軸可無限延長,二至三回羽裂,葉多少肉質。
別名:栗蕨、溫泉蕨、北投羊齒、栗蕨<植物智: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 J. Sm.>
原產地: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常見於低海拔火災跡地,生長在林緣及向陽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刺柄碗蕨

2021/10/29 12:14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刺柄碗蕨,四回羽狀複葉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刺柄碗蕨,主軸上有刺的特徵,所以叫「刺柄」

主要特徵


葉草質,四回羽狀複葉,株植株高2-3米,葉軸很長,葉片可達數公尺以上,常蔓生成叢。葉柄、葉軸、羽軸上有鉤刺。

刺柄碗蕨為地生型蕨類,生長在開闊地或林緣,根莖長匍匐狀,覆紅褐色毛;植株利用葉柄、葉軸、羽葉上的倒鉤,攀掛在其他植物上,常覆蓋滿整片山坡。葉柄紅褐色,葉柄、葉軸、羽葉具倒鉤;羽片近對生,具短柄,長可達 1 公尺以上;末回小羽片長 2~5 公分,寬 0.5~1.5 公分,無柄,羽狀深裂,像隻蝴蝶。孢膜碗狀,著生在裂片基部朝上一側近缺刻處。

基本資料


學名:Dennstaedtia scandens (Blume) Moore
簡誌:根莖長,具紅褐色毛,具倒刺,羽軸很長,藤本,葉四回,葉柄、葉軸、羽軸上有鉤刺。
別名:(植物智:Dennstaedtia)
原產地:除了台灣台北近郊外,另產菲律賓及南洋群島。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鱗蓋蕨

2021/07/18 13:19


▲虎山步道 20210718 台北鱗蓋蕨


▲虎山步道 20210718 台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虎山步道 20210718 台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台北鱗蓋蕨在台北近郊十分常見,但鄰近國家(中國、日本)都以邊緣鱗蓋蕨為原種,台北鱗蓋蕨為其變種,另一種為葉背多毛種。
根莖匍匐狀;葉柄長7-15cm;葉片披針形,長30-60cm,寬20-30cm,一回羽狀複葉至二回羽狀分裂;羽片長披針形,長15-18cm,寬2.5-4cm,基部朝上一側呈耳狀突起(最基部的一對常深裂致羽軸);孢膜寬杯形,上緣略呈圓形,多少具毛,亞邊緣生,開口朝向裂片末端。

近似物種


簡誌中記載近似的蕨類:
光葉鱗蓋蕨:羽片遠軸面幾無毛,至多僅出現在脈上。孢膜無毛、邊緣生、開口朝向羽片末端。(體型最大達120cm。葉表葉軸近無毛)
邊緣鱗蓋蕨:羽片遠軸面及孢膜有毛,孢膜亞邊緣生,且開口朝向羽片末端。(體型最大達60cm。,葉表葉軸密被長毛,葉軸近無溝)
台北鱗蓋蕨:葉緣裂入超過葉緣至羽軸距離的4/5,幾近羽軸。(體型最大達60cm。葉表葉軸有短毛,葉軸有溝)

低海拔常見的碗蕨科鱗蓋蕨屬常見的三種蕨類當中,常被稱為一北二粗三熱帶,並依其葉片分裂程度來區分:
1.台北鱗蓋蕨:為一回羽狀複葉
2.粗毛鱗蓋蕨:為二回羽狀複葉
3.熱帶鱗蓋蕨:則為三回羽狀複葉。

基本資料


學名:Microlepia marginata (Panzer) C. Chr. var. bipinnata Makino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主要生長於北部。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碗蕨

2021/07/12 12:02


▲鞍部 20210712 碗蕨


▲鞍部 20210712 碗蕨,近基部主軸與羽軸

主要特徵


根莖匍匐狀,被長毛;葉柄褐色,長15-40cm;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0-45cm,寬15-35cm,三至四回羽狀分裂,草質至紙質,葉軸草桿色,具毛;末回小羽片長7-15mm,寬3-8mm,葉脈上下兩面皆具細毛;孢膜網狀,緊貼裂入處邊緣。

基本資料


學名:Dennstaedtia scabra (Wall.) Moore
簡誌:根莖長,具毛,柄紅栗色,葉三~四回。
別名:密毛碗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姬蕨

2021/05/30 13:29


▲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姬蕨


▲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姬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子囊群無孢膜(微距)

主要特徵


根莖長匍匐狀,密被褐色毛。葉柄長 25~40 公分,覆褐色短毛;葉片卵狀三角形,長 30~75 公分,寬 20~45 公分,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草質,不具腺毛;最下羽片對生,裂片邊緣鋸齒狀。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裂片基部兩側或上側近缺刻處,無孢膜。

近似物種


姬蕨屬種檢索表:
長走莖,覆紅色毛,二回以上。葉草質,游離脈,孢子囊群在小脈末端,葉緣缺刻,被反折的葉緣覆蓋。臺灣有2種。
姬蕨:葉片不具黏毛(viscid hair),孢子囊群幾近裸露
細葉姬蕨:葉片具黏毛,孢子囊群被齒狀突起反捲包被,姬蕨柄長20~30 cm,覆褐色短毛。葉三角形30~75 cm長,二至三回羽裂,最下羽片對生。細葉姬蕨:植株相距遠,柄長50~65 cm,具褐色毛,葉大可達100cm長,三回羽狀複葉,紙質。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ワヒメワラビ(岩姫蕨)<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 ex Kuhn>
學名: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
簡誌:柄長20-30 cm,覆褐色短毛。葉三角形30-75 cm長,二至三回羽裂,最下羽片對生。
別名:岩姬蕨、下鱗蕨、姬蕨、岩姬蕨<中国植物志: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
原產地:中國熱帶地區、印度、印度支那、菲律賓、馬來亞、澳洲、紐西蘭、夏威夷群島及熱帶美洲。日本在北海道與小笠原諸島沒有分布外,日本其他地方均有。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虎克氏鱗蓋蕨

2021/05/09 13:19


▲三貂嶺 20210509 虎克氏鱗蓋蕨


▲三貂嶺 20210509 虎克氏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膜杯形,無毛)

主要特徵


羽片幾乎全緣,不具裂片。葉具頂羽片,羽片側脈單一,至多一次分叉。根莖長匍匐狀,密被毛,葉柄長,葉長披針形,一回羽狀複葉,具頂羽片,羽片長約五至八公分,細鋸狀緣,基部朝上一側具耳狀突起,有些個體羽片基部朝下一側亦有突起,羽軸側脈單一或僅分叉一次,孢膜杯形,無毛,靠近葉緣,開口朝外,游離脈,孢子囊群頂生於小脈末端。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ンバルフモトシダ(山原麓羊歯)<Microlepia hookeriana>
學名:Microlepia hookeriana (Wall.) Presl
簡誌: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幾乎全緣,不具裂片。具明顯之頂羽片,羽片基部兩側具耳狀突起,但有些個體的下側突起不明顯。羽片側脈單一,至多僅具一分叉孢膜無毛,邊緣生,開口朝向羽片邊緣。全株覆毛。
別名:虎克鳞盖蕨、虎克鳞蕨<中国植物志:Microlepia hookeriana (Wall.) Presl>
原產地:中國南部、印度北部、琉球群島、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亞粗毛鱗蓋蕨

2021/04/11 14:38


▲二子坪 20210411 亞粗毛鱗蓋蕨


▲二子坪 20210411 亞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植株高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3毫米,密被果色長針狀毛。葉遠生,葉柄長30-50厘米,基部粗3毫米,褐禾桿色,下面圓,被短褐色毛,上面有淺溝,幾光滑;葉片長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20厘米,先端漸尖,二回羽狀;羽片約18對,基部對生,上部互生,相距5厘米,斜展,有柄(長5毫米),披針形,向基部漸闊,長12-20厘米,基部寬3.5-4.5厘米,向上漸變狹,先端長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下側廣楔形至圓形;小羽片12-13對,接近,有短柄(長1毫米) ,開展,近長圓形,長2-2.2厘米,寬約1.1厘米,基部下側一片較長,先端略為鈍頭,少有急尖,基部不對稱,上側平截,與羽軸並行,下側楔形,下部幾片的邊緣作羽狀深裂;裂片倒卵形至長圓形,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先端圓,全緣,少有一二淺缺刻。葉脈纖細,下面明顯,上面僅可見,在裂片為羽狀,細脈二又分枝或向上為單一。葉草質,乾後綠色;上下兩面沿葉脈有針狀長毛疏生,脈間光滑,葉軸及羽軸下面密被淡棕色短毛,上面有淺溝,幾光滑。孢子囊群小,每小裂片上1-3枚,頂生脈端;囊群蓋腎圓形,棕色,幾光滑。(植物智)

基本資料


和名:ウスバイシカグマ(薄羽石加熊)<Microlepia substrigosa>
學名:Microlepia substrigosa Tagawa
簡誌: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裂葉,羽片遠軸面脈明顯突起。最末裂片鋸齒緣。孢膜具毛,亞邊緣生。
別名:亚粗毛鳞盖蕨<植物智:Microlepia substrigosa Tagawa>
原產地:中國產江西、日本南部屋久島也有。台灣生密林陰處,海拔600米。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