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蕺菜)
2024/05/05 12:01
▲台北植物園 20240505 蕺菜
▲台北植物園 20240505 蕺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505 蕺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505 蕺菜,花序
主要特徵
花期 5~6 月,果期 7~8 月。食用。藥用(抗病毒、消炎)。
為多年生草本,因其莖葉搓碎後有魚腥味,故名魚腥草。魚腥草植株矮小,莖下部伏地或作地下根狀莖生于淺層土壤中,白色,節上生根﹔莖上部直立,葉心形或寬卵形,常見綠色,偶有紫色。
用途
作為中藥的魚腥草,更為人所熟知。魚腥草是天然而又安全的抗生素,能夠清熱、消炎、抗病毒。
在四川(泛指內地)有地方小吃,以魚腥草(折耳根)作為蘸料(沾料),用於烤肉、火鍋、路邊小吃等皆有廣泛應用。
基本資料
注音:蕺(ㄐㄧˊ)菜
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簡誌:植物體高約40 cm,有強烈腥味,地下莖分枝多。葉闊心形,邊緣紅色,脈上有毛;葉柄常呈紅色。花小,無柄;花藥黃色。
別名:臭腥草(台灣南部台語)。蕺菜。魚腥草(本草綱目)、九節蓮、折耳根(阿星探店)
原產地:中國南方各省區,西北、華北部分地區及西藏也有分布。台灣原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