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菴摩羅果)

2025/07/17 12:35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又稱菴摩羅果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果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果實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樹幹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初生時嫩枝葉被毛。葉互生,具短柄,密生排列於小枝呈 2 縱列,類似羽狀複葉,基部具刺 1 枚,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線狀矩圓形,長 2~2.5 公分,寬 0.5~0.6 公分,先端漸尖,葉面濃綠色,背面淡綠色。花叢生於小枝葉腋,單性同株,雄花多數,具細長之花梗,花淡黃色;雌花短梗或幾無梗,雌雄花瓣均 6 枚;花葯 3~5 枚,長橢圓形;子房上味,3 室。果實肉質,球形,徑 1.5~2.5 公分,稍呈 6 稜狀,初為黃色,熟時呈赤紅色,內含種子 6 粒。花期 4~5 月。果期 11~1 月。

相關小常識


佛經裡,菴摩羅果(油柑)被用以解說如來藏的清淨自性,也用以比喻比丘內在德行與外在威儀。果實雖鮮綠剔透,初嘗時,卻是粗酸澀難以下嚥,但神奇的是入口後,自然有一陣陣的甘甜,這也是它被稱為餘甘子(「油甘子」)的緣由。

用途


食用(果可供生食,亦可供做蜜餞的原料果實除鮮食外,還可製作果汁、果醬、果脯、鹽漬餘甘、糖漬餘甘和糖水罐頭等多種風味各異的食品)
藥用(根有清熱,解毒之效。治腹瀉,高血壓,梅毒,下疳,蜈蚣咬傷。樹皮有殺菌去撫之效。治口瘡,疔瘡,痔瘡,陰囊濕疹,繡球風,疳,疔,痔漏,外傷出血。葉治疳疔毒,疔瘡,痔漏,皮膚濕疹。果實有補氣,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風虛熱氣,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塗脫髮。油甘蟲節治心痛,胃痛,疝氣,遺精,小兒疳積,酒積,通身骨痛,走注風,牙痛。)

基本資料


注音:菴(ㄢˋ)摩羅果
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余甘子<植物志:Phyllanthus embl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斯里蘭卡、印度、馬來半島及群島,台灣於 1,800 年自大陸引進種植。台灣各地零星栽培作水果蜜餞或作觀賞樹栽培。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疣果葉下珠

2024/12/15 12:08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雄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果實,表面具密瘤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疣果葉下珠,果實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 10~40 公分。單葉互生,二列排列於側枝,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圓鈍狀,歪斜,全緣葉,葉長約 0.5~1.5 公分,寬約 0.2~0.7 公分,葉面綠色,葉背灰綠色,主莖之葉片常退化成鱗片狀,苞葉披針形,長 0.1~0.2 公分,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1~2 枚,長 0.1 公分,葉柄小。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單生,由葉腋處生出,雄花花萼 6 枚,二輪,離生,覆瓦狀排列,雄花花被片 6 枚,倒卵形,花淡黃綠色,無花瓣,雄蕊 3 枚,花絲離生或基部略合生,花盤腺體狀,3~6 枚,雌花花萼 6 枚,離生,覆瓦狀排列,雌花被片 6 枚,披針形,花盤腺體狀或合生環形、甕形,雌花心皮 3 枚,合生,花柱 2 叉,子房 3 室,子房上位,中軸胎座。蒴果,果無梗,表面有小疣突,成熟時 3 瓣裂;種子三角形,具橫紋。

近似物種


油柑屬中外形與小返魂最為接近的應推疣果葉下珠,辨識以花、果作為辨別。葉下珠果實表面光滑,而疣果葉下珠的果實表面具密瘤。

基本資料


學名:Phyllanthus hookeri Mull. Arg.
簡誌:草本。苞葉披針形,長1.5-2 mm。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長7.5-20 mm,寬2.5-5.5 mm,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歪;托葉披針形,長1 mm。雄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3。雌花被片6,披針形。果無梗。
別名:
原產地:台北、南投及花蓮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五蕊油柑

2021/05/30 12:15


▲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五蕊油柑,雄花花梗不明顯(長梗為果實)


▲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五蕊油柑

主要特徵


草本,株高可達 50 公分;莖光滑,具稜。苞葉線狀披針形,長約 0.09 公分。葉膜質,兩列互生,卵形或倒卵形至闊橢圓形,長 0.8~1.2 公分,先端與基部銳尖至圓或鈍;托葉線狀披針形,0.2~0.3 公分。花單性,雌雄同株,簇生葉腋;雌花具較長花梗(雌花花梗長約 1 公分,雄花花梗不明顯)。雄花花被片 5,倒卵形;腺體三角形;雄蕊 5。雌花花被片 5,披針形,柱頭 3 歧,先端 2 叉。果扁球形,光滑,徑約 0.2 公分;果梗長約 0.6 公分。

用途


食用。藥用(治泄瀉,痢疾,傳染性肝炎,水腫,小便淋痛,小兒疳積,赤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基本資料


和名:ナガエコミカンソウ(長柄小蜜柑草)<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
學名: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
簡誌:草本;莖具稜。苞葉線狀披針形,長約0.9 mm。葉膜質,卵形或倒卵形至闊橢圓形,長8-12 mm,寬8-10 mm,先端與基部銳尖至圓或鈍;托葉披針形。雄花被片5,倒卵形;腺體三角形;雄蕊5。雌花被片5,披針形。果扁球形;果梗長約6 mm。
別名:纖梗葉下珠、柔枝葉下珠、纤梗叶下珠<植物智:Phyllanthus tenellus Benth.>
原產地:原產於馬達加斯加、印度,全球熱帶及亞熱帶都可以看見它。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葉下珠

2019/06/29 09:47


▲大溝溪 20190629 葉下珠

基本資料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 10~40 公分;葉互生,全緣,在小枝上排成左右兩排,看來有如複葉狀。托葉甚小,呈三角狀;花期夏-秋季,單性花從葉腋處開出,雌雄同株;雄花花被 6 片,雄蕊 3 枚,位於小枝較末梢處;雌花花被 5 片,位於小枝較基部處。果實為扁球形的蒴果,成熟時 3 瓣裂。葉下珠是平地常見的雜草,因果實小圓球狀,生長在葉片平面下方的枝條而得名。

基本資料


英文名:Shatterstone, Wrinkle-fruited Leaf Flower
和名:コミカンソウ<Phyllanthus urinaria L. subsp. urinaria>
學名:Phyllanthus urinaria L.
簡誌:草本。苞葉三角形,長1.8-2 mm。葉橢圓形至狹倒卵形,長7.5-22 mm,寬3-7 mm,先端鈍,具小突尖,基部歪;托葉三角形,長1.2-1.5 mm。雄花被片6,卵形;腺體6;雄蕊3。雌花被片6,披針形。果無梗。
別名:珠仔草、葉下珠、擬葉下珠、叶下珠、阴阳草、假油树、珍珠草、蓖其草<中国植物志:Phyllanthus urinaria L.>
原產地: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南美。中國產於河北、山西、陝西、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省區,通常生於海拔500米以下曠野平地、旱田、山地路旁或林緣。台灣北、中及東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