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花紫背草

2025/01/31 12:41


▲湖山國小 20250104 擴花紫背草(附近長了許多粉黃纓絨花,花期也相同)


▲湖山國小 20250104 擴花紫背草,葉表


▲湖山國小 20250131 擴花紫背草,花 正面


▲湖山國小 20250131 擴花紫背草,花 側面

主要特徵


目前的認知,本種為原產於 亞洲、大洋洲的 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和近年歸化來自西非的 粉黃纓絨花(Emilia praetermissa)之天然雜交種,紀錄發表於2018年。

草本,莖高可達100cm。葉型變化大,稍肉質;基部葉寬廣卵形,葉基戟狀,葉緣淺鋸齒狀;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葉基抱莖,葉緣淺鋸齒狀。頭花1至多朵,長約2cm,花徑約1cm;總苞管狀,單層,長約1cm;近光滑或被毛。小花多數,全為管狀花,先端5裂;花冠長約0.8cm,先端裂片約0.2cm,粉紫色;花柱紫色製粉紫色,長1.2cm,先端彎曲。瘦果截狀狹橢圓形,5肋;冠毛白色,長7~8mm。

近似物種


擴花紫背草:為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L.) DC. var. javanica (Burm. f.) Mattfeld) x 粉黃纓絨花Emilia praetermissa Milne-Redh.)混種

基本資料


學名:Emilia × latens J.-Y. Wang & J.-C. Wang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本種為原產於 亞洲、大洋洲的 紫背草(E.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和近年歸化來自 西非的 粉黃纓絨花(E. praetermissa)之天然雜交種,紀錄於2018年。本種主要出現於北部地區,大致上與 粉黃櫻絨花分布範圍重疊,台北市區內偶爾可見多零星出現。花期同 粉黃櫻絨花,是否持續到 紫背草的晚春還待觀察。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粉黃纓絨花

2025/01/04 12:42


▲湖山國小 20250104 粉黃纓絨花(附近長了許多擴花紫背草,花期也相同)


▲湖山國小 20250104 粉黃纓絨花,葉表


▲湖山國小 20250104 粉黃纓絨花,葉背


▲湖山國小 20250104 粉黃纓絨花,花正面,開花方式與粉黃纓絨花相類似,但中間花苞有紅點,有些花比較偏橘色,周邊偏紫


▲湖山國小 20250104 粉黃纓絨花,花側面,有些花比較偏橘色


▲湖山國小 20250104 粉黃纓絨花,瘦果(正在隨風飄擺)

主要特徵


株高可達一百四十公分,莖直立或近基部傾斜,綠色,光滑無毛或被白色長毛,少分枝,枝條柔弱,粉綠色,具基生葉與莖生葉,基生葉為主,莖生葉單葉互生,葉形變化大,通常葉廣卵形、卵形、長橢圓形、長橢圓披針形,端部鈍狀,基部延伸至莖、抱莖、耳狀、戟狀,葉緣鋸齒、淺鋸齒,常羽裂狀,葉稍肉質,無毛或於中肋被白色長毛,葉兩面灰綠、深綠色,羽狀脈,中肋於表面凹入而於背面隆起,不具托葉,無葉柄,兩性花,上位花,頭狀花序,花序筒狀,花序單出或數枚呈疏散繖房狀排列,頭花直徑約十至十三公釐,具長總梗,花枝常二歧分枝,花托扁平、凸起,裸露、蜂窩狀或具蜂窩狀小孔,無托片,無托毛,總苞圓柱狀、長筒形、甕形、鐘形,總苞片一層,與花冠等長,覆瓦狀排列,兩性花花萼冠毛狀,不具副萼,花瓣合生管形花冠,小花花冠淺黃色至淺橘色,先端窄漏斗狀,花冠長約八公釐,五深裂,可稔,雄蕊四、五枚,著生於花冠筒,花絲離生,花藥基部鈍形,內壁組織增厚,輻射狀,合生筒狀包圍花柱,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細長,突出於花冠,二叉,分枝先端具錐形附屬體,被短毛,柱頭二枚,子房下位,子房一室,基生胎座,瘦果,狹矩圓形,具五縱稜,長約三、四公釐,頂端具冠毛,剛毛狀,多輪,白色,柔軟。

近似物種


本種早在1997年就被人在基隆發現,一直被當作纓絨花看待。經DNA驗證,才知兩者並非同種。從菊科紫背草屬分出粉黃纓絨花的姊妹花。
擴花紫背草:為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L.) DC. var. javanica (Burm. f.) Mattfeld) x 粉黃纓絨花Emilia praetermissa Milne-Redh.)混種

常見兔仔菜、黃鵪菜、紫背草、粉黃纓絨花區別:
兔仔菜:花黃色。葉子像兔子耳朵,尖尖的(呈長披針形),全緣或鋸齒緣(葉緣有刺的為多頭苦菜)。
黃鵪菜:花黃色,但比兔仔菜花小。葉提琴狀羽裂裂片,頂端裂片最大。
紫背草:花紫紅色。葉提琴狀羽裂裂片,葉尖銳形,葉背常帶紫紅色。
粉黃纓絨花:花粉黃色。葉子像盾牌(戟狀),葉緣鋸齒,常羽裂狀。

基本資料


英文名:Emilia praetermissa
學名:Emilia praetermissa Milne-Redh.
簡誌:無描述。
別名:纓絨花(舊分類)
原產地:原生於西非熱帶至亞熱帶地區。台灣最早採集記錄是1997年於基隆市,分布於北海岸山區、基隆、台北 等地,已往南擴展,目前 新竹、苗栗之低山區也常見,多出現在稍乾燥山坡處。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紫背草

2019/01/19 12:40


▲忠誠公園 20190119 看起來像小草的紫背草模樣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四季開花。紫背草全株帶粉綠色,全株密生細毛,但莖葉背光處往往帶紫紅色,所以稱為紫背草。紫背草有豐沛的白色乳汁,味道極苦,若要以我的嫩莖葉作野菜食用,需要先以沸水川燙之後再吃,是兔子很愛吃的食物。

近似物種


擴花紫背草:為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L.) DC. var. javanica (Burm. f.) Mattfeld) x 粉黃纓絨花Emilia praetermissa Milne-Redh.)混種

常見兔仔菜、黃鵪菜、刀傷草、紫背草、昭和草、粉黃纓絨花區別:
兔仔菜:花黃色。葉子像兔子耳朵,尖尖的(呈長披針形),全緣或鋸齒緣(葉緣有刺的為多頭苦菜)。
黃鵪菜:花黃色,但比兔仔菜花小。葉提琴狀羽裂裂片,頂端裂片最大。
刀傷草:花黃色,葉近全緣或不規則牙齒狀至羽狀分裂。
紫背草:花紫紅色。葉提琴狀羽裂裂片,葉尖銳形,葉背常帶紫紅色。
昭和草:花帶橘紅居多,偶帶橘黃,開花時頭花下垂。單葉、互生,琴狀羽裂或鋸齒緣。
粉黃纓絨花:花粉黃色。葉子像盾牌(戟狀),葉緣鋸齒,常羽裂狀。

用途


食用。藥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利水,涼血。治咽喉痛,口腔破潰,風熱咳嗽,泄瀉,痢疾,便血,小便淋痛,子癰,乳癰,癤腫瘡傷,水腫,跌打,蛇傷)。
一年生草本植物。四季開花。紫背草全株帶粉綠色,全株密生細毛,但莖葉背光處往往帶紫紅色,所以稱為紫背草。

基本資料


學名:Emilia sonchifolia (L.) DC. var. javanica (Burm. f.) Mattfeld
簡誌:一年生草本,多於上部花莖分枝,莖高20-60 cm,無毛或被疏毛。葉琴狀羽裂,葉下表面紫色。頭花2-5朵,頂生,繖房狀排列。小花花冠紫紅色或粉紅色,花冠裂片1.1-1.5 mm長。
別名:一點紅, 紫背草, 葉下紅、紫背犁頭草 Karawagai (阿美)、Youmuru (泰雅)、Sairabasu (布農)、Kamu'tto (排灣)
原產地:廣泛分佈於低海拔。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