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葉牽牛

2025/03/28 12:47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銳葉牽牛,花側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纏繞性,罕平臥,全株多少具長直柔毛。單葉互生,具葉柄;葉片長 4~10 公分,寬 4~10 公分,闊卵形,葉銳尖形,葉緣為全緣,稀 3 裂,兩面無毛。花腋生,花冠長 5~8 公分,漏斗形,藍紫色或紫紅色,雌雄同株。蒴果球形,徑 1~1.3 公分,內含種子 6 顆以下。

在日本有野生的銳葉牽牛,花色有白色、粉紅等(園藝種:琉球アサガオ)。

兩種特徵相近的牽牛花,兩者看花或葉子不易分辨:
銳葉牽牛:花萼上無毛或毛較少(自然攝影中心)。葉表面具較長的直柔毛,稀3裂。
牽牛花:低海拔。花萼上披伏毛(自然攝影中心)。葉上披貼伏毛。

基本資料


和名:ノアサガオ(西表朝顔)<Ipomoea indica (Burm.) Merr.>
學名:Ipomoea indica (Burm. f.) Merr.
簡誌:纏繞性草質藤本,稀蔓性;莖多少具長直柔毛。葉寬心形或圓心形,長4-10 cm,稀3裂,銳尖至漸尖頭,兩面無毛;葉柄長2-18 cm。花冠漏斗形,長5-8 cm,淡藍紫色至紅色。果球形,徑1-1.3 cm。
別名:碗公花、变色牵牛<植物智:Ipomoea indica (J. Burman) Merrill>
原產地: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花野牽牛

2024/11/24 12:58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葉表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花側面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花正面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蒴果球形,種子被有黑灰色細毛。

主要特徵


紅花野牽牛為旋花科,牽牛屬一年生纏繞性草質藤本植物,莖纖細,富纏繞性,呈平臥狀,光滑或疏被毛。單葉互生,具葉柄,葉廣卵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葉尖漸尖形,葉緣全緣,長 3~8 公分,寬 2~7 公分,紙質。兩面光滑或略有短細毛茸。聚繖花序,花朵腋出,由1至數朵花組成;花萼革質,花梗較葉為長;花冠漏斗狀,光滑,粉紅色或紅紫色,花冠長約 1.5~2 公分;雌雄同株,萼片卵形,雄蕊 5 枚,花絲極不等長,基部有毛,子房無毛;夏、秋季開花。蒴果球形,種子被有黑灰色細毛。紅花野牽牛全草有小毒,種子毒性較強。幼兒或家畜誤食,有四肢無力、頭昏、食慾不振等症狀。

用途


藥用(種子:利尿瀉下,化痰消腫,殺蟲攻積)。蝴蝶幼蟲食草(琉球紫蛺蝶幼蟲)。蜜源植物(竹紅弄蝶、銀紋淡黃蝶)

基本資料


學名:Ipomoea trilob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三裂叶薯<植物志:Ipomoea triloba L.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山野及荒地皆有分布,各離島上也十分常見。本種原產於熱帶美洲,現已成為熱帶地區的雜草。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馬鞍藤

2024/08/11 12:00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馬鞍藤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馬鞍藤,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馬鞍藤,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馬鞍藤,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40811 馬鞍藤,花側面

主要特徵


匍匐性多年生草本,莖極長,節上生根,全株光滑。葉先端凹裂,形如馬鞍,故名馬鞍藤。蔓莖向四面拓展,每節生根,根入土極深,是典型的砂原植物,經常是砂岸最前線的植物群落,為防風定砂植物。馬鞍藤一開花就形成沙灘花海,非常美麗,素有「海濱花后」之稱,只不過花朵壽命極短,清晨綻放,過午即已凋零。

花單生或數朵成聚繖花序,腋生,雌雄同株;花期夏秋季。

用途


藥用:全草:袪風除濕,消腫拔毒,散結行氣,消腫。治風濕,癰疽,痔瘡;葉:燒熱貼患處可治刺傷、頭痛。
搓揉馬鞍藤葉摩擦潛水鏡片可防止起霧。

基本資料


學名:Ipomoea pes-caprae (L.) R. Brown
簡誌:無毛匍匐藤本;莖在節處長根。葉革質,馬鞍形,長3-9 cm,全緣,先端凹、截形至深裂,基部截形或略心形。花冠漏斗形,長3-6.5 cm,粉紅至紫羅蘭色。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2 cm。
別名:厚藤、馬鞍藤、鱟藤、厚藤<植物智:Ipomoea pes-caprae (L.) R. Brown>
原產地:中國產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各地及鄰近島嶼)、廣西台灣濱海地區;沙岸較多見。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槭葉牽牛(番仔藤)

2020/10/02 12:46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槭葉牽牛


▲龍洞岬海岸 20201002 槭葉牽牛,葉

主要特徵


草本。莖長 10 餘公尺,匍匐或纏繞他物,莖葉具乳汁,莖有芒刺。葉基部略木質化,呈掌狀 5~7 深裂,腋芽會再長出小葉,猶如槭葉一般,具長柄,互生。平野隨處可見的牽牛花幾乎以槭葉牽牛最常見。
藥用(治癰疽腫毒,肺熱咳嗽,尿血,淋症,水腫,小便不利)。

葉為複葉或有(3)-5-7裂片,非全緣,側裂片長明顯超過葉長之1/2。葉為複葉或掌狀全裂(裂至葉基)。
番仔藤 (槭葉牽牛):葉為掌狀全裂,裂片5-7,葉柄長2-6cm。
槭葉小牽牛:葉為足狀複葉,通常為5小葉,葉柄長約8cm。

基本資料


和名:モミジヒルガオ(紅葉昼顔)<Ipomoea cairica (L.) Sweet>
學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簡誌:無毛纏繞藤本,具塊根。葉5-7掌狀全裂;裂片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長3-10 cm,兩端均漸尖,全緣;葉柄長2-6 cm。花冠漏斗形,長4-6 cm,淡紫色。果球形。
別名:五爪金龍、番仔藤、白首烏、五爪金龙、五爪龙、上竹龙、牵牛藤、黑牵牛、假土瓜藤<中国植物志:Ipomoea cairica (L.) Sweet>
原產地:北非洲,分布泛世界各地。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攀爬生長在林緣、路旁、荒地或圍籬。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牽牛花

2018/05/26 09:30


▲新北投銀光巷 20180526 花(待查證)

近似物種


兩種特徵相近的牽牛花,兩者看花或葉子不易分辨:
銳葉牽牛:花萼上無毛或毛較少(自然攝影中心)。葉表面具較長的直柔毛,稀3裂。
牽牛花:低海拔。花萼上披伏毛(自然攝影中心)。葉上披貼伏毛。0

牽牛花與銳葉牽牛的葉子多可能為心形,但牽牛花以三裂片居多。

用途


全草有毒。藥用(治水腫脹滿,腹水,痰飲,腳氣,蟲積,食滯,便秘,喘滿,陰囊腫脹,癰疽腫毒,痔漏便毒等)。

學名:Ipomoea nil (L.) Roth
簡誌:纖細纏繞性藤本;莖具密或散生的柔毛。葉外廓寬心形或圓心形,長6-10 cm,全緣或3裂,短漸尖頭,兩面多少有緊貼的毛;葉柄長5-8 cm。花冠漏斗形,長5-8 cm,藍至紅色,稀白色。果卵形,徑約1 cm。
別名:東雲草、朝顏、牽牛、牽牛子、喇叭花、裂葉牽牛
原產地:亞熱帶亞洲 、北美洲。台灣低海拔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野牽牛

2017/10/08 11:09


▲忠誠公園 花

主要特徵


野牽牛全草有小毒,種子毒性較強。幼兒或家畜誤食,有四肢無力、頭昏、食慾不振等症狀。

基本資料


學名:Ipomoea obscura (L.) Ker-Gawl.
簡誌:纖細纏繞性藤本;莖無毛或有毛。葉寬心形,長4-10 cm,全緣,漸尖頭,無毛或披疏細柔毛。花冠漏斗形,長1.5-1.8 cm,淡黃白色。果卵形,長6-9 mm。
別名:姬牽牛、小心葉薯
原產地:低海拔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