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毛蕨

2025/08/30 12:45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星毛蕨,金星蕨科少數具不定芽的地生蕨。偶見於北部溪床石礫中。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星毛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星毛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星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相鄰兩裂片基部約5對側脈相連結成為小毛蕨脈型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星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孢子囊群長在側脈中段,無孢膜。

主要特徵


根莖橫走狀,具卵形至披針形鱗片,葉近叢生;葉柄長10-15cm,草桿色;葉片披針形,長10-30cm,寬7-10cm,二回羽狀淺裂,一般具顯著頂羽片;部分葉片之葉軸可無限延長,末端鞭狀;羽片長披針形,長4-9cm,寬1-1.5cm,基部與葉軸交接處具不定芽,可長出新植株;葉軸、羽軸被毛;裂片側脈6-8對左右,相鄰兩裂片基部約3-5對側脈連結,屬小毛蕨脈型;孢子囊群位在裂片中段,不具孢膜。

星毛蕨的羽片與葉軸交接處會生不定芽,長出新的植株。

培育方式


它們需要部分至全日照,陽光過多或過少都不適合。 應提供明亮的間接光照,避免強烈的陽光直射,模擬在大型植物遮蔽下的環境。

基本資料


學名:Thelypteris prolifera Tard.-Blot & C. Chr.
簡誌:莖短攀爬,葉軸上有芽,可長出分支,具小毛蕨脈形,連脈之字型折曲。
在河床礫石堆中可見,外型似小毛蕨。
別名:
原產地:台灣、華南及西南地區潮濕、半日照的林地、溪邊及灌木叢中,會攀附在密林或樹叢上。低海拔地區溪邊、沼澤或濕地等潮溼的石礫堆中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星毛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