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桑

2025/03/16 12:40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小葉桑,雌株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小葉桑,雌株,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小葉桑,雌株,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小葉桑,雌株,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小葉桑,雌株,果實,花柱有毛柱頭 2 裂;果實為多花聚合果,由紅而變成紫黑色方成熟才有甜味,普通稱它為 「桑葚」,可生食。但似乎感染了「桑椹菌核病」。


▲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小葉桑,雌株,樹幹

主要特徵


落葉性大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白色,枝條沒有毛但有皮孔(增加氣體交換用)。葉互生,具柄,三出脈,葉片卵圓形或寬卵形,長 7~15 公分,寬 4.5~8 公分,先端尖或長尖,基部近心形。葉子形狀變化大,葉緣有鋸齒有時裂有時不裂,膜質但表面粗糙;花雌雄異株,雄花為下垂的葇荑花序,雌花花序下垂或斜上,花柱有毛柱頭 2 裂;果實為多花聚合果,由紅而變成紫黑色方成熟才有甜味,普通稱它為 「桑葚」,可生食。樹皮灰白色,常有黃褐色的皮目作為通氣用。

喬木。花單性,一般雌雄異株,也有雌雄同花或雌雄同株異花的可能。

相關小常識


「桑椹菌核病」據記載由屬於子囊菌的核盤菌科 ( Sclerotiniaceae ) 病原菌所引起,其中以桑實杯盤菌 Ciboria shiraiana ( Henn.) Whetzel 最常見,被該菌感染的桑椹果穗內部可見發黑分生孢子堆,破裂後隨風雨飄散可感染新鮮的花穗, 感染的果實若被風乾會逐漸木乃伊化 ( mummy ),或是果穗逐漸形成深褐黑色的菌核 ( sclerotia ) ,木乃伊化果實或菌核為良好越冬殘存構造,具低溫或是具不良環境抗性,不容易破壞。翌年遇低溫 ( 15℃ ) 潮濕的環境,形成黃褐色杯狀子囊盤 ( apothecium ) 的子實體,並且隨風飄散出大量的子囊孢子,成為花穗的初次感染源。桑椹菌核病介紹與防治

用途


養蠶(葉)。食用(果可生食,製果汁蜜餞等)。藥用(葉:清熱解毒。治感冒咳嗽;根或根皮:瀉肺火,利尿。治肺熱咳嗽,水腫)。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マグワ(山桑)<Morus bombycis>
學名:Morus australis Poir.
簡誌:中型喬木或灌木。葉卵形,膜質,先端尾尖,基部圓或心形,尖鋸齒緣,有時微裂,長達15 cm,寬6-9 cm,兩面近光滑或被疏軟毛,葉柄長1-2 cm。雄花序長1.5-3 cm;雌花序長2-2.5 cm。
別名:小桑樹、小葉桑、桑樹
原產地:中國、韓國、日本、琉球群島、印度、印尼及台灣亦有產。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地區分佈。台灣原生種。


▲陽明山 20240303 小葉桑,雌株


▲鼻頭角 20240114 小葉桑,雄株


▲紅河谷 20201121 小葉桑,雌株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小葉桑,雄株


▲南港中研院 20190316 小葉桑的果期(雌株)


▲南港中研院 20190316 小葉桑的果期(雌株)


▲烏來福山 20170812 小葉桑


▲陽明山 20240303 小葉桑,雌株,葉表


▲陽明山 20240303 小葉桑,雌株,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小葉桑,葉表


▲鼻頭角 20240114 小葉桑,葉背


▲紅河谷 20201121 小葉桑,雌株葉表


▲紅河谷 20201121 小葉桑,雌株葉背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小葉桑,雄株葉表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小葉桑,雄株葉背


▲陽明山 20240303 小葉桑,雌株,花序


▲陽明山 20240303 小葉桑,雌株,花,雌花序長2-2.5 cm


▲鼻頭角 20240114 小葉桑,雄花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小葉桑,雄株的花序


▲烏來福山 20170812 小葉桑的花期(雌株)


▲紅河谷 20201121 小葉桑,雌株的果實


▲鼻頭角 20240114 小葉桑,樹枝


▲南港中研院 20190316 小葉桑的果實(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