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複葉耳蕨
2020/01/28 12:16
▲越嶺古道 20200128 小葉複葉耳蕨,長在古道的路邊
▲小葉複葉耳蕨、細葉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的頂羽片比較照片
主要特徵
葉片革質。葉片呈五角形。葉片頂端逐漸縮短。葉軸及羽軸都有溝且溝與溝相通。近基部莖上有黑褐色之窄披針形鱗片。
地生,植株中型,長走莖,密被黑褐色鱗片,三至四回羽狀裂葉,葉五角形,上先型,先端漸尖,羽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芒刺,革質,葉脈游離,脈上密佈鱗片,裂片銳鋸齒,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葉背細脈頂端,孢膜腎形,全緣,著生於小脈上。
近似物種
常見複葉耳蕨屬近似的三種:
細葉複葉耳蕨:根莖匍匐狀。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片頂端之羽片突然縮短,具有明顯細長之頂羽片
小葉複葉耳蕨:短斜生莖,葉叢生。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片頂端之羽片逐漸縮短,頂羽片較不明顯。
斜方複葉耳蕨:根莖匍匐狀,葉遠生。二回羽狀複葉。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
基本資料
學名: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
簡誌:葉革質,長40~50cm,三至四回羽狀裂葉,羽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芒刺。脈上密佈鱗片,裂片銳鋸齒,孢膜腎形,全緣。
別名:美观复叶耳蕨<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美观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speciosa (D. Don) Ching>
原產地:中國產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以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越嶺古道 20200111 長在大樹幹下的小葉複葉耳蕨
▲二子坪 20191123 小葉複葉耳蕨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小葉複葉耳蕨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小葉複葉耳蕨的主軸與羽軸都有溝且溝與溝相通
▲越嶺古道 20200111 小葉複葉耳蕨,主軸與羽軸都有溝且溝與溝相通
▲越嶺古道 20200111 小葉複葉耳蕨的葉表
▲越嶺古道 20200128 小葉複葉耳蕨的葉背,形成完整的孢子囊群,齊熟
▲越嶺古道 20200111 小葉複葉耳蕨的葉背
▲二子坪 20191123 小葉複葉耳蕨的葉表(1/2)
▲二子坪 20191123 小葉複葉耳蕨的葉背(2/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小葉複葉耳蕨近基部的羽片葉表(1/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小葉複葉耳蕨近基部的羽片葉背(2/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小葉複葉耳蕨葉背的葉脈游離,羽狀分叉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主軸與羽軸
▲二子坪 20191123 小葉複葉耳蕨的羽葉
▲越嶺古道 20200128 小葉複葉耳蕨,孢子囊群
▲越嶺古道 20200111 小葉複葉耳蕨的孢子囊群
▲二子坪 20191123 小葉複葉耳蕨的孢子囊群,漸熟型
▲二子坪 20191123 小葉複葉耳蕨的孢子囊群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葉背 孢子囊群著生於脈上,孢膜圓腎形
▲越嶺古道 20200128 小葉複葉耳蕨,近基部葉柄
▲越嶺古道 20200111 小葉複葉耳蕨近基部葉柄
▲虎山步道 20190406 小葉複葉耳蕨基部附近的葉柄(長滿黑褐色之窄披針形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