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蕨

2022/08/14 14:33


▲菜公坑 20220814 體型較小的烏蕨。幅寬約25cm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葉表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多年原生草本蕨類植物;根莖短匍匐狀,密生赤褐色鑽狀鱗片。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叢生;葉子呈三到四回的羽狀分裂,最下羽片略短;葉柄長,禾稈色;革質,葉緣有小牙齒或細裂;裂片成楔形,葉脈二叉分支。

近似物種


烏蕨:山間小徑旁常見,葉片較軟、窄
闊片烏蕨: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較硬、寬

用途


藥用(腸炎、痢疾等)。

其他相關


烏蕨為陵齒蕨科烏蕨屬。陵齒蕨科以前稱為鱗始蕨科,「鱗始」的意思是「開始具有鱗片」。蕨類植物在演化過程中,身上的毛漸漸演化成為鱗片,而陵齒蕨科的蕨類,卻是介於由毛演化到鱗片中間,即外形看起來像毛,但實際上卻已經是鱗片。此科的另一個特徵是,它們都具有開口朝外的孢膜。

基本資料


和名:ホラシノブ(洞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Sm.>
學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簡誌: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厚肉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略短。
別名:孔雀尾、乌蕨、乌韭<植物智:Odontosoria chinensis J. Sm.>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之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喜馬拉雅山區、印度、菲律賓、東南亞、馬達加斯加。臺灣原生種。


▲翠山步道 20210801 上下幅寬約有150cm的烏蕨


▲二子坪 20200905 烏蕨


▲坪頂古圳 20191229 古道的路邊,長出來的烏蕨


▲草湳 20191012 烏蕨


▲翠山步道 20181013 烏蕨


▲二子坪 20180825 烏蕨


▲新北投銀光巷 20180527 烏蕨


▲大崙尾山 烏蕨


▲中研院 烏蕨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蕨,近軸面(葉表)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蕨,遠軸面(葉背)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孢子囊群頂生於末裂片至葉緣處,每一孢膜基部具 1~3 條脈,囊群蓋顏色灰棕色,呈半杯形,向外開裂。


▲草湳 20191012 烏蕨的幼芽


▲草湳 20191012 烏蕨的葉背


▲翠山步道 20190810 烏蕨主軸與羽軸的葉表


▲翠山步道 20190810 烏蕨具有孢子囊群的葉表


▲翠山步道 20181013 烏蕨 葉表


▲二子坪 20180825 烏蕨 葉表


▲翠山步道 20180721 烏蕨 葉表


▲翠山步道 20190810 烏蕨主軸與羽軸的葉背


▲坪頂古圳 20191229 烏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坪頂古圳 20191229 烏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翠山步道 20190810 烏蕨葉背上的孢膜與孢子囊群


▲翠山步道 20181013 烏蕨 葉背 +孢子囊群(孢膜著生於末裂片近葉緣處)


▲二子坪 20180825 烏蕨 葉背 +孢子囊群


▲翠山步道 20180721 烏蕨 葉背


▲中研院 烏蕨 葉背


▲草湳 20191012 烏蕨近基部的葉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