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戟(大甲草)

2025/05/15 12:04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甲草,可能是最主要的產地是大甲溪流域一帶,俗稱「大甲草」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表(型態一)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背(型態一)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表(型態二)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背(型態二)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花的構造(雄花、雌花、子房、苞片、蜜腺)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花序,葉狀苞片兩層,大小不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台灣大戟,果實為蒴果球狀(未熟)

主要特徵


有毒植物。
半灌木狀多年生草本,基部分生成叢生狀,折傷則流出白色乳汁,直立,分枝呈繖形狀,集中於莖頂,被短絨毛。葉互生或輪生,無柄,線狀披針形,全緣,狹長而尖,很像夾竹桃的葉子,葉折之,可見白色乳汁流出。複繖形花序,腋出或頂生,總苞片鐘形,腺體 4 枚,苞葉淡黃色或帶紫黃色。

近似物種


台灣大戟:生長在中部平野,葉較狹長,先端銳尖。
霞山大戟:與台灣大戟類似,莖披柔毛。
岩大戟:生於北部礁岩地形上,葉較短,先端鈍、圓或微凹。

用途


藥用(全草或根:解毒消炎。治舌傷,風濕,疥癬,跌打。大甲草為著名的蛇傷藥。將全草搗碎;或煎服或直接敷蓋傷口,均有奇效(特別是雨傘節、百步蛇及龜殼花等蛇類);亦有人用以外敷治療帶狀皰疹。疥癬、無名腫毒、疔瘡、癰疽、皰疹,全草搗碎煎服或敷蓋傷口)。

基本資料


學名:Euphorbia formosana Hayata
注音:台灣大戟(ㄐ一ˇ)
簡誌:莖直立,光滑或近葉柄處被短毛;托葉無。葉線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
別名:大甲草、大狼毒<植物志:Euphorbia jolkinii Boiss.
原產地:韓國、日本、琉球及台灣。台灣西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


▲台北植物園 20190310 台灣大戟


▲台北植物園 20180422


▲台北植物園 20180422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190310 台灣大戟的花


▲台北植物園 20180422 花。花序單生於二歧分枝頂端,基部無柄;總苞杯狀,邊緣 4 裂,裂片卵狀三角狀,內側密被白色柔毛。


▲台北植物園 20180422 實。種阜三角狀盾形,基部無柄。


▲台北植物園 20190310 台灣大戟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