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葉蒲瓜樹

2025/07/08 12:38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序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表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花苞,樹上僅剩一個花苞


▲台灣大學 20250708 十字葉蒲瓜樹,花側面,花從樹幹上長出,並於夜間開花,天剛亮不久花便會掉落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花正面(還是正面側的反轉面?)


▲台灣大學 20250707 十字葉蒲瓜樹,樹幹

主要特徵


小灌木,高3-6米,胸徑15-25公分。葉簇生於小枝上;小葉3枚,長倒披針形至倒匙形,幾無柄,側生小葉2枚,長1.5-6厘米,寬1.5-2厘米,頂生小葉長5-8厘米,寬1.5-2厘米;葉柄長4-10厘米,具闊翅。花1-2朵生於小枝或老莖上;花梗長約1公分。花萼2裂達基部,淡紫色。花冠褐色,具有紫褐色脈紋,近鐘狀,具褶皺,喉部常膨脹成淡囊狀,長5-7厘米,簷部成五角形。雄蕊4,插生於花冠筒下部,花藥個字形著生,外露。花盤環狀,淡黃色。花柱長6厘米,柱頭薄片狀,2裂;子房淡黃色。果近球形,直徑5-7厘米,光滑,不開裂,淡綠色。

相關小常識


植株為小喬木,可以生長至八公尺高。果實圓球形,砲彈狀,直徑七至十公分。十字葉蒲瓜樹的果實質地堅硬很難打破,果實之所會演化出這種防衛機制,可能是為了防止種子被其他動物吃掉,不過這種機制也產生一個反效果,十字葉蒲瓜樹的種子有一種特性,只有在果實被打開後,裡面的種子才會發芽,若是在果實完整未被打破的情況下,裡面的種子並不會發芽。

丹尼爾·傑森(Daniel Janzen)認為十字葉蒲瓜樹是靠更新世巨型動物群中的地懶及嵌齒象來散佈種子的。在嵌齒象滅絕後,失去了散佈種子的媒介,新生的子代多分佈在母樹附近,無法散佈到的很遠地區,十字葉蒲瓜樹變成了瀕危樹種,不過由於馬匹的引進,承續了嵌齒象散佈種子的功能,使得十字葉蒲瓜樹生存得以延續下去。

用途


十字葉蒲瓜樹的果實挖掉果肉與種子,將挖空的果實乾燥後,可以做成盛食物或飲料的容器。種子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可以食用,有類似甘草的甜味,在薩爾瓦多會用種子做成一種稱為歐洽塔的飲料。

基本資料


學名:Crescentia alata Ku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南美十字葉蒲瓜樹、十字架樹、叉叶木<植物志:Crescentia alata Kunth
原產地:分布在爪哇、大洋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雲南、廣東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原產於墨西哥南部至中美洲,最南可達哥斯大黎加。19世紀由天主教法國傳教士傳入中國。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十字葉蒲瓜樹


▲台灣大學 20250708 十字葉蒲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