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葉榕

2024/12/15 12:07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葉背,基部向後反捲,而形成一囊狀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樹高約 5 公尺,徑 20~30 公分,樹幹略挺直,樹皮灰白色,具有多數分枝,有多數氣根,有時氣生根會形成柱根。葉互生,多叢生於小枝先端,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 10~18 公分,寬 5~8 公分,先端鈍,基部向後反捲,而形成一囊狀,全緣或波狀緣,革質,表面暗綠色,背面顏色較淡,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5~6 枚;葉柄長 7~10 公分,圓柱形,綠色或黃綠色;托葉披針形,長 1.5~2 公分,外面有毛茸。隱頭花序(隱花果)初為對生,但其中一枚成熟前多脫落,因而常為單生,球形或近似球形,徑 1~1.5 公分,成熟時帶黃色色澤,無花序梗;基生苞片常不顯著;雌花、雄花及蟲癭花的特徵與孟加拉榕相同;雄花及蟲癭花位於同一花序內,雌花則生長於另一花序內;雌花有短的花被,花被片 3~4 裂,闊卵形,先端鈍,花柱伸長;雄蕊較多,大多生長於花序開口附近,花被裂片 4 枚,較寬闊;雄蕊 1 枚;蟲癭花類似雌花,但花柱較短。

用途


囊葉榕又名囊葉菩提樹,常被佛教寺廟種植在庭園內當宗教樹種栽植。

基本資料


學名:Ficus krishnae C. DC.
簡誌:無描述。
別名:囊葉菩提樹
原產地:印度。台灣於 1922 年由新加坡引進。
保育等級: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囊葉榕,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