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

2018/11/25 15:30


▲台北植物園 20181125 鹿角蕨

主要特徵


為附生形氣生植物,植株多呈懸垂性,附生於蛇木柱,樹幹等;根莖部位短而肥厚,基部可見黑褐色的鱗片,是附著他物生長的部位。葉有二型,不稔性假葉呈圓形或扇形,原為灰綠色隨生長漸變乾褐色,能包覆基部之附著物,另一葉片為有稔性,葉背能生長孢子囊群,懸垂性,形似鹿角,全葉披覆一層柔毛。葉背能生長孢子囊群,懸垂性,形似鹿角,全葉披覆一層柔毛。

近似物種


鹿角蕨屬約有 18 種,形狀似糜鹿角分歧狀,故稱其為糜角蕨或鹿角蕨。但據說在霧峰附近成為入侵種的現象。

基本資料


和名:ビカクシダ(麋角羊歯)<通称:Platycerium>
學名:Platycerium bifurcatum (Cav.) C. Chr.
簡誌:無。
別名:糜角蕨。鹿角槲、二歧鹿角蕨<中国植物志:Platycerium bifurcatum (Cav.) C. Chr.>
原產地:產雲南西南部盈江縣那邦壩,海拔 210~950 公尺山地雨林中。緬甸、印度東北部、泰國和也有分佈。園藝植物。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鹿角蕨


▲福州山 20180203 鹿角蕨


▲福州山 20180203 鹿角蕨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鹿角蕨 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181125 鹿角蕨 營養葉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鹿角蕨 葉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