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蹄蓋蕨
2024/01/20 12:29
▲金瓜石 20240120 不同型態的假蹄蓋蕨
▲金瓜石 20240120 假蹄蓋蕨,葉表
▲金瓜石 20240120 假蹄蓋蕨,葉背
▲金瓜石 20240120 假蹄蓋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幼株到成株 葉形多變化。
二回羽狀淺裂至複葉,草質。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著生於裂片或小羽片側脈之上側,孢膜為線形為主要特徵。
基本資料
和名:ナチシケシダ(那智湿気羊歯)(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Kato var. petersenii)
學名: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簡誌:長走莖,鱗片薄,褐色,披針形,柄10~30cm長,基部有鱗片,葉15~40cm長,頂端漸尖,基羽片多少較短,有時會反折,羽片披針形或鎌形,3~10cm長,約裂至一半,裂片圓,末端有鋸齒。孢膜長,脈兩側皆有,近緣不齊。
別名:毛軸假蹄蓋蕨、東北蛾眉蕨、東洋蹄蓋蕨、毛葉對囊蕨<植物智: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原產地:東亞、南亞、東南亞、大洋洲及台灣。台灣中低海拔各地常見,蘭嶼亦可見到,屬雜草型蕨類。台灣原生種。
▲陽明山 20220724 黑暗中在水泥壁上長出來的假蹄蓋蕨幼株
▲魚蕨步道 20210905 型態多變又常常容易弄錯的假蹄蓋蕨
▲烏來內洞 20200511 假蹄蓋蕨
▲新店和美山 山坡上的假蹄蓋蕨
▲二子坪 20190914 假蹄蓋蕨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成株較長型的假蹄蓋蕨
▲新店小粗坑 20190608 假蹄蓋蕨(幼株)
▲虎山步道 20190406 假蹄蓋蕨
▲新店和美山 20190302 假蹄蓋蕨
▲二子坪 20180818
▲新北投 20180210
▲陽明山
▲二格山
山陰面,較濕冷的環境下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具有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具有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的葉表,主軸有溝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的葉背
▲魚蕨步道 20210905 假蹄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翻了面之後就容易辨識了(蹄蓋蕨科)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假蹄蓋蕨的葉表(1/2),主軸羽軸之溝不相通
▲虎山步道 20190406 假蹄蓋蕨近末端的葉表(1/2)
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
▲烏來內洞 20200511 假蹄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烏來內洞 20200511 假蹄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假蹄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1/2)
▲二子坪 20190914 假蹄蓋蕨葉背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假蹄蓋蕨的葉背(2/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假蹄蓋蕨近末端的葉背(2/2)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假蹄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2/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假蹄蓋蕨近基部羽片的葉表(1/2)
▲虎山步道 20190406 假蹄蓋蕨近基部羽片的葉背(2/2)
孢子囊群著生於裂片或小羽片側脈之上側,孢膜為線形
▲二子坪 20180818 葉表
▲二子坪 20180818 葉表(不同變種)
▲新店小粗坑 20190608 假蹄蓋蕨葉背的孢子囊群
▲新店和美山 20190302 假蹄蓋蕨(背後有純子貝爾蛛 雌)
▲仙跡岩 20190601 假蹄蓋蕨近基部羽片的葉背,有孢子囊群
▲二子坪 20180818 葉背 +孢子囊群
▲二格山 葉背 +孢子囊群
葉軸、羽軸明顯具肋毛
▲新北投 20180210 葉背 +孢子囊群
孢膜線形,沿裂片側脈生長
▲二子坪 20180818 葉背 +孢子囊群(不同變種)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近基部的葉柄
▲烏來內洞 20200511 假蹄蓋蕨,近基部葉柄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假蹄蓋蕨近基部葉柄
▲虎山步道 20190406 假蹄蓋蕨近基部葉柄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葉柄
▲仙跡岩 20180127 葉柄
新分類法下,蹄蓋蕨亞科涵蓋三屬:蹄蓋蕨屬、雙蓋蕨屬及對囊蕨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