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溝菜蕨(過貓)
2024/12/01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二至三回與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葉片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近基部葉柄,外被有黑褐色鱗片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外被有黑褐色鱗片,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葉柄叢生,葉片形狀隨生長過程而有明顯變異,幼時為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寬大,之後隨成熟度轉變為二至三回與羽狀複葉,常讓人誤以為不同的種類,葉片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子囊線形,沿小葉脈兩側或單側生長,單一或成對出現。
用途
食用(取其嫩芽。山產店俗稱:過貓)。藥用(利尿、散結、固胃、健脾。治胃病、心胸鬱悶、發育不良。全草煎服,解熱去鬱結,並為婦人產後藥)。
基本資料
和名:クワレシダ(食われ羊歯)<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學名: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簡誌: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幼葉一回羽狀複葉,成葉可達三回羽狀裂葉。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膜長形,沿小脈兩側或單側生長。
別名:山鳳尾, 山貓, 過溝菜蕨, 過貓, 實用雙囊蕨, 蕨萁, 蕨貓, 菜蕨
原產地:亞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南部、沖繩、菲律賓、馬來西亞、婆羅洲、斯里蘭卡及南洋各地,台灣低海拔溝渠常見。台灣原生種。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915 病變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531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915 葉軸及羽軸
表面都有溝,溝與溝相通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915 葉背 +孢子囊群(成熟為黑色)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915 葉背 +孢子囊群(未成熟)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531 葉背 +孢子囊群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