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蕨(抱樹蕨)
2022/12/18 13:42
▲魚蕨步道 20221218 生長在枯木上的伏石蕨
▲魚蕨步道 20221218 伏石蕨,孢子葉,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魚蕨步道 20221218 伏石蕨,孢子葉,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似乎被某種近透明物體包覆著
主要特徵
多年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孢子葉為線狀,厚革質;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伏石蕨最愛生長在潮濕地帶的大樹樹幹上,因此也叫做抱樹蕨。在樹幹或岩石上常見到,有營養葉及孢子葉之分(兩型葉),營養葉較圓,趴伏在樹幹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孢子葉較細長直立,以利孢子的散佈。在缺水時,營養葉會掉落只留下根莖,待環境好轉時又可以長出新葉來。
基本資料
和名:マメヅタ(豆蔦)<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Presl>
學名: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簡誌:葉厚肉質,二形,營養葉卵圓形,1~2 cm長,1~1.5 cm寬,柄短,孢子葉細長, 6 cm長,0.2~0.5 cm寬,孢子囊位於中肋兩側各一排連續。經常被發現生長在陰濕的樹上,又稱抱樹蕨。
别名:抱樹蓮、抱樹蕨、飛蓮草、伏石蕨<中国植物志: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琉球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菜公坑 20210501 伏石蕨
▲永春陂 20210220 伏石蕨(營養葉近卵形與孢子葉長條形)
▲永春陂 20210220 著生於楓香樹上的伏石蕨(營養葉),根狀莖細長,橫走
▲魚蕨步道 20201111 伏石蕨(孢子葉)
▲魚蕨步道 20201107 伏石蕨
▲永春陂 20210220 伏石蕨 孢子葉的葉背
▲草湳 20191012 伏石蕨(孢子葉)
▲虎山步道 20190406 伏石蕨長在牆上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伏石蕨(孢子葉)
▲大溝溪 20180610 伏石蕨(營養葉)
▲大溝溪 伏石蕨(營養葉、孢子葉)
▲奧萬大 伏石蕨(營養葉)
▲新店和美山 20170626 伏石蕨(營養葉)
▲南港中研院 伏石蕨(營養葉)
▲虎山步道 20181229 伏石蕨(營養葉)
▲魚蕨步道 20201107 伏石蕨,具孢子囊群的孢子葉葉背
▲草湳 20191012 伏石蕨的孢子葉葉背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營養葉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營養葉 葉背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孢子葉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孢子葉 +孢子囊群
▲新北投銀光巷 20181020 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