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蕨
2024/12/15 12:39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營養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孢子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孢子葉葉背(微距),孢子囊堆線形,沿孢子葉羽片面邊緣連續著生。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鳳尾蕨,近基部
主要特徵
地上生,根莖短而斜生,被有鱗片。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二型,薄紙質,無毛,營養葉葉柄短而呈禾稈色;葉片長 10~25 公分,闊卵形,側生羽片 2~3 對,上部羽片向下生長,兩邊具翅,葉緣具尖銳鋸齒;孢子葉羽片更長而窄,長卵形,下部羽片,通長二至三歧,餘基部一對有柄外,其他各羽片基部下延,於葉軸二側形成狹翅,翅片先端漸尖具細鋸齒,向下為全緣;側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堆沿葉緣連續著生。
用途
藥用(全草:痢疾,肝炎)。葉兩型。營養葉葉柄較短較尖。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有翅。孢子囊堆線形,沿孢子葉羽片面邊緣連續著生。
感冒草藥如下:鳳尾草[鳳尾蕨( Pteris multifida)、箭葉鳳尾蕨]、走馬胎( Blumea lanceolaria)、羊帶來[蒼耳( Xanthium strumarium)]、塞鼻草[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大風草[艾納香( Blumea balsamifera)]、紅刺樬根[食茱萸(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等一起煎服;若有咳嗽,則再加小金英[兔仔菜( Ixeris chinensis)]、娘仔葉[小葉桑( Morus australis)]的根、雞屎藤( Paederia foetida)等。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ノモトソウ(井の許草)<Pteris multifida Poir.>
學名:Pteris multifida Poir.
簡誌: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有翅。
別名:井邊草, 鳳尾草, 鳳尾蕨、井栏边草(中國植物誌:Pteris multifida Poir.)
原產地:中國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中南半島、韓國南部、日本、琉球、越南、菲律賓及台灣和台灣的蘭嶼。生牆壁、井邊及石灰岩縫隙或灌叢下,海拔 1,000 公尺以下。台灣原生種。
▲金瓜石 20170617 營養葉在上 孢子葉在下
▲金瓜石 20170617 營養葉
▲新北投 20180210 營養葉
▲新北投 20180210 營養葉 葉背
▲新北投 20180210 胞子葉 葉背
孢子囊群由葉緣反轉所形成的假胞膜所包覆
▲新北投 20180210 營養葉 孢子葉
▲景美仙跡岩 20180728 葉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