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花

2024/11/10 12:03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梵天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梵天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梵天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梵天花,花,內(主萼)外(副萼)萼,但似乎不是判別梵天花與野棉花的依據


▲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梵天花,瘦果(五瓣,每瓣內有1-2瘦果)

主要特徵


梵天花與野棉花,在沒開花前,很容易弄錯,葉子上一般會有兩個色,也是一個辨識的重點。到現在為止,拍到有白花、淡紫兩種。蒴果球形,直徑近 1 公分,分果有鉤狀刺毛。灰褐色或黃褐色,內含 1~2 瘦果。

梵天花與野棉花類似,果實藉著鉤狀刺毛,附著於動物身上散播繁殖。

近似物種


野棉花屬相近植物:
野棉花:植株約可達1.5公尺。葉子較粗較毛絨。葉柄較長(約4公分)。有內(主萼)外(副萼)萼,外長內短,貼著果實。果熟乾後,外(副萼)較凸起。
梵天花:植株可達80公分。葉子較細嫩些。葉柄較短(約2公分)。有內(主萼)外(副萼)萼,外短內長,平展或反捲。果熟乾後,外(副萼)較無凸起。

基本資料


和名:ボンテンカ(梵天花)<Urena lobata subsp. sinuata>
學名:Urena procumbens L.
簡誌:葉卵至圓形;葉柄長1-2 cm;托葉鑿形。
別名:三腳破(台灣),天花、Puuruutu(排灣)、梵天花(植物智:Urena. procumbens Linn. var. procumbens)
原產地:泛熱帶廣泛生長。最高可達 800 公尺處。全島低海拔路邊及荒廢地。台灣原生種。


▲加九寮溪 20211007 梵天花


▲加九寮溪 20191221 梵天花


▲加九寮溪 20211007 梵天花,葉表


▲加九寮溪 20211007 梵天花,葉背


▲加九寮溪 20191221 梵天花的葉表


▲加九寮溪 20191221 梵天花的葉背


▲加九寮溪 20211007 梵天花,花正面


▲加九寮溪 20211007 梵天花,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梵天花(花:淡紫)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梵天花(花:淡紫)


▲大溝溪 梵天花(花:白色)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梵天花 葉表(花:淡紫)


▲大溝溪 梵天花(花:白色)


▲加九寮溪 20211007 梵天花,瘦果;有內(主萼)外(副萼)萼,外短內長,平展或反捲。


▲加九寮溪 20200111 梵天花的蒴果,有著星狀鉤刺,十分容易沾黏在衣服上


▲加九寮溪 20200111 梵天花的蒴果,宿存主萼(內)與宿存副萼片(外)的長度差異不大,但是也有主萼是萎縮到幾乎看不見。


▲加九寮溪 20191221 梵天花的乾果


▲南港中研院 20181117 梵天花 果實(花:白)


▲台北植物園 20181007 梵天花 果實(花:淡紫)
蒴果球形,直徑近 1 公分,分果有鉤狀刺毛。灰褐色或黃褐色,表面生多數鉤刺及短毛,頂端有 1~2 個鉤狀尖刺,藉附著動物身上散播繁殖,內含 1~2 瘦果。

有其他花色。種子光滑無毛,黑褐色。本種與同屬近緣植物虱母子(Urend lobata Linn.)兩者在民間常混名並稱虱母子、虱母頭,而混採混用,功用相近(邱年永-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