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蕨

2025/08/30 12:16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澤瀉蕨,為稀有蕨類。零星分布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區。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澤瀉蕨,葉表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短而直立或斜生,被褐色窄披針形鱗片。葉叢生;營養葉柄長 4~10 公分,黑色,密生鱗片及多細胞毛;葉片為橢圓狀卵形之單葉,長 4~10 公分,寬 2~6 公分,葉尖圓鈍,基部心形,背面散生與葉柄上相似的鱗片和毛,在葉緣尤其顯著。孢子葉與營養葉外形近似,但葉柄較長,約 15~30 公分;葉脈網狀,網眼內不具小脈,孢子囊沿網狀脈著生,無孢膜。

培育方式


栽培:適合半日照環境栽培,於原產地稍具耐旱性,但人工栽培者不耐旱。潮濕環境生長良好且較迅速,乾燥則生長緩慢。介質略乾就澆水。繁殖:採用分株與孢子。如果葉片生有不定芽,亦可將其壓近地面,促進發根生長成新植株。

基本資料


學名:Hemionitis arifolia (Burm.) Moore
簡誌:單葉,叢生,具褐色鱗片,孢子葉的柄極長,約營養葉長的3倍,葉心形 至長心形,末端圓盾,網脈,孢子囊沿脈生長。
Hemiontis應僅分佈於拉丁美洲,臺灣的種類可能為新屬,親源關係和碎 米蕨屬較近。曾在台南左鎮、曾文水庫向陽坡面,有採集紀錄,祇生長 在乾旱惡地。
別名:
原產地:亞中國大陸南部、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及台灣。台灣見於中、南部山區。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台北植物園 20250830 澤瀉蕨,葉背,葉背及葉緣均被與葉柄相似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