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燈籠果)
2025/09/14 12:23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又被稱為燈籠果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葉表,葉互生,葉片為廣卵形或長圓形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花,淡黃色
▲台灣大學 20250914 苦蘵,漿果球形,光滑,被膨大的宿存萼片所包被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分枝斜向或直立,全株被毛或近無毛,莖有綠、紫二品種,有稜。葉互生,葉片為廣卵形或長圓形,全緣或不規則淺裂。花單生於葉腋,開淡黃色花。漿果球形,光滑,被膨大的宿存萼片所包被。花果期夏、秋間。
相關小常識
從古至今都被視為民俗藥草之一種。
臺灣早在6~70年代自南美洲引進酸漿的栽培,於中部山區種植,因為消費者認知不高,且稍費工採收,故未被大量推廣。近年來農民自日本引入優良品種,在嘉義布袋地區種植。
口感酸甜並帶有獨特的果香,富含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和C)、礦物質和抗氧化物,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燈籠果可直接食用,也可製成沙拉、果醬、甜點等,是近年來在台灣逐漸受歡迎的特色農產品。
用途
食用(嫩葉以鹽水(去苦味)浸泡後煮熟食用。宿萼枯黃時為成熟,裡面的果實味道酸甜,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於製作沙拉、果醬、果汁和甜點)
藥用(清熱解毒:對於感冒、咽喉腫痛、腮腺炎等熱性疾病有效。利尿去濕:用於治療水腫、熱淋、濕熱黃疸等症狀。 消腫鎮咳:能幫助緩解咳嗽和皮膚上的疔瘡、天疱瘡等。行血調經:在民間也用於婦科,如調經。★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由專業人士指導)
培育
長時間的直射陽光有助於其強壯生長和豐富的產量。需要持續潤水而不過度澆水。它喜歡排水良好的土壤,反映了它對潮濕水平平衡的需求。每週澆水一次將維持它的健康和活力。作為常綠植物,當周圍的濕度配合其澆水計劃時,燈籠果 將蓬勃生長,全年保持葉綠濃密。
基本資料
和名:ほおずき
注音:苦蘵(ㄓˊ)
學名:Physalis peruvian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灯笼果<植物志:Physalis peruviana L.>
原產地:大部分原產於熱帶美洲。今世界熱帶至溫帶地區廣為分布。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台灣大學 20250914 燈籠果,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