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鱗蓋蕨
2022/12/25 15:50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粗毛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孢膜杯形,位於小脈末端
主要特徵
根莖匍匐狀,密被褐色毛;葉柄長20-50cm,被毛;葉片寬披針形,長40-80cm,寬20-30cm,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複葉),葉軸具短毛;羽片長10-18cm,寬1.5-3cm,遠軸面多毛;葉脈在葉背明顯突起;末裂片周緣尖齒;孢膜杯形,少毛,亞邊緣生。
近似物種
粗毛鱗蓋蕨摸葉背的時候,通常會散發一股較濃的青草氣味,有時不明顯,而亞粗毛鱗蓋蕨也會有。
低海拔常見的碗蕨科鱗蓋蕨屬常見的三種蕨類當中,常被稱為一北二粗三熱帶,並依其葉片分裂程度來區分:
1.台北鱗蓋蕨:為一回羽狀複葉
2.粗毛鱗蓋蕨:為二回羽狀複葉
3.熱帶鱗蓋蕨:則為三回羽狀複葉。
粗毛鱗蓋蕨及克氏鱗蓋蕨的近似但不同特徵:
粗毛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葉軸及羽軸表面無毛,葉背面長滿密毛。孢膜杯形,多少具毛。
克氏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葉軸及羽軸表面及背面都有短毛。孢膜杯形。
基本資料
和名:イシカグマ(石かぐま)<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C.Presl>
學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
簡誌: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複葉,羽片遠軸面小脈突起。末裂片周緣尖齒。羽片遠軸面毛很多。孢膜無毛,亞邊緣生,開口朝向小羽片裂片縫隙。
別名:細鱗蓋蕨、粗毛鱗蕨、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
原產地:日本、中國大陸南部(浙江、福建,四川及雲南東南部少見)、喜馬拉雅山區、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及台灣,台灣低海拔山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毛鱗蓋蕨
▲二子坪 20210516 粗毛鱗蓋蕨
▲新店和美山 20200606 粗毛鱗蓋蕨
▲陽明山 20191116 粗毛鱗蓋蕨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粗毛鱗蓋蕨
▲象山 20190331 粗毛鱗蓋蕨(頭一次看到羽軸近對生)
▲翠山步道 20181013
▲福州山 20180812 附近要是有蟲吃,大多不容易保持原來的面貌
▲虎山步道 20180602
▲新店和美山 20180405 幼苗
▲景美仙跡岩 20180505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中段部分)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中段部分)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毛鱗蓋蕨,葉表(中段部分)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毛鱗蓋蕨,葉背(中段部分)
▲新店和美山 20200606 粗毛鱗蓋蕨,葉背上的孢子囊群
▲新店和美山 20191019 粗毛鱗蓋蕨的葉表
▲新店和美山 20191019 粗毛鱗蓋蕨的葉表,主軸與羽軸少鱗毛無溝
▲新店和美山 20191019 粗毛鱗蓋蕨的葉背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粗毛鱗蓋蕨近頂羽片主軸羽軸葉背
▲象山 20190331 粗毛鱗蓋蕨近基部主軸羽軸的葉表(1/2)
▲象山 20190331 粗毛鱗蓋蕨近基部主軸羽軸的葉被,具有孢子囊群(1/2)
▲翠山步道 20181013 葉表 羽片正面幾乎無毛,背面有較多的毛
▲新店和美山 20180923 葉表
▲虎山步道 20180602 葉表
▲虎山步道 20180714 葉表
▲新店和美山 20180630 葉表
▲象山 20190331 粗毛鱗蓋蕨的葉背 葉脈上與孢子囊群具毛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粗毛鱗蓋蕨具子囊群的葉表(1/2)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粗毛鱗蓋蕨具子囊群的葉背(2/2)
▲新店和美山 20191019 粗毛鱗蓋蕨的孢子囊群的葉表(1/2)
▲新店和美山 20191019 粗毛鱗蓋蕨的孢子囊群(2/2)
▲福州山 20181222 粗毛鱗蓋蕨 孢子囊群
▲新店和美山 20180923 葉背 +孢子囊群
▲二子坪 20210516 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二子坪 20210516 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開口朝向小羽片裂片縫隙,葉背有鱗毛(微距)
▲陽明山 20191116 粗毛鱗蓋蕨近基部的葉柄
▲福州山步道 20190804 粗毛鱗蓋蕨近基部葉柄
▲新店和美山 20180405 幼苗 柄
▲仙跡岩 20180127 幼葉與柄與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