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腎蕨

2024/05/12 12:07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長葉腎蕨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長葉腎蕨,葉表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長葉腎蕨,葉背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長葉腎蕨,基部,生長在樹幹上,基部有球形

主要特徵


地上生,莖短直立狀,並向外伸出長匍匐莖;葉叢生短莖上,下垂,長 50~100 公分以上,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呈長披針形,長 0.8~18 公分,寬約 2 公分,基部楔形,不具耳狀突起,羽片基部與葉軸不重疊,葉表邊緣有泌水孔;葉脈游離,羽片側脈 1~2 次分叉,未達葉緣;孢子囊群位在前側小脈頂端,孢膜圓腎形。

近似物種


腎蕨:岩生或地生。羽片基部覆蓋羽軸。孢膜腎形。乾旱時其匍匐莖上會長塊莖。
長葉腎蕨:岩生。孢膜圓腎形。
毛葉腎蕨:著生或地生。羽片僅貼近葉軸,近葉軸有耳狀突出葉。葉上或葉背有鱗毛(不一定)。孢膜腎形。

用途


食用(東部原住民部落達魯瑪克經常食用的野菜,可川燙,長葉腎蕨口感比山蘇好,纖維脆又細)。羽片長,不具葉耳,下垂。地上生,莖短直立狀,並向外伸出長匍匐莖;葉叢生短莖上,下垂,一回羽狀複葉。嫩葉可食。

基本資料


和名:ホウビカンジュ(鳳尾貫衆)<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學名: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簡誌:羽片長,不具葉耳,植株長30~60cm,下垂。
別名:雙齒腎蕨、长叶肾蕨(植物智: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
原產地:泛熱帶分布,在臺灣見於全省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台北植物園 20231224 長葉腎蕨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


▲新店和美山 20200621 長葉腎蕨


▲景美仙跡岩 20190223 葉片末端長得不太一樣的長葉腎蕨


▲景美仙跡岩 20180922 長葉腎蕨


▲景美仙跡岩 20180728 長葉腎蕨


▲景美仙跡岩 長葉腎蕨


▲景美仙跡岩 長葉腎蕨


▲景美仙跡岩 長葉腎蕨


▲大溝溪 長葉腎蕨的幼苗


▲大溝溪 幼苗


▲台北植物園 20231224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31224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新店和美山 20180922 葉表


▲景美仙跡岩 20180728 葉表


▲新店和美山 20180922 葉背 +孢子囊囊堆
孢子囊囊堆圓形,著生在距葉緣約 0.2 公分處的側小脈頂端;孢膜圓腎形,裂口狹窄。


▲景美仙跡岩 20180728 葉背 +孢子囊囊堆


▲景美仙跡岩 葉背 +孢子囊囊堆


▲大溝溪 幼苗 葉背


▲新店和美山 20200621 長葉腎蕨,近基部的葉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