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花上方側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鬚狀成叢;莖幼時亞直立,長大後多分枝,枝基部匍匐,下部節上生根,彎曲上升,高可達 30 公分,莖枝有溝紋,無毛。葉片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矩圓狀倒披針形或幾為條狀披針形,長 0.3~4 公分,寬 0.6~1.2 公分,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有寬短葉柄,而近於抱莖,邊緣有少數不明顯的鋸齒至有明顯的銳鋸齒或近於全緣,兩面無毛。花多在莖枝之頂成總狀著生,花序長者可達 15 公分,含花 2~20 朵;苞片鑽形;花梗有條紋,頂端變粗,長者可達 1.5 公分,花期上升或斜展,在果期平展或反折;萼僅基部聯合,齒 5,條狀披針形,沿中肋和邊緣略有短硬毛;花冠紫色、紫白色或白色,長可達 1 公分,管長可達 0.7 公分,上唇 2 裂,下唇 3 裂,上、下唇近等長;後方一對雄蕊有性,前方一對退化,藥消失,黃色花絲端鉤曲有腺;花柱細,柱頭扁平,片狀。蒴果圓柱形,頂端漸尖,長約為宿萼的 2 倍或較多;種子為不規則三稜狀卵形,褐色,有網狀孔紋。花、果期秋季至春季。
近似物種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用途
蝴蝶食草(花草是孔雀蛺蝶幼蟲的食草之一)。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消腫調經。治風濕目腫,腮腺炎,肺炎,腹瀉,月經不調)。
基本資料
學名:Lindernia antipoda (L.) Alston
簡誌:一年生草本。葉無柄,倒披針形至倒卵長橢圓形,長15-40 mm,羽狀脈,鈍鋸齒緣,無毛。花單一,腋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花梗與其鄰近葉約略等長、稍長或稍短;花冠淺紫色;雄蕊2,假雄蕊2。蒴果遠長於萼片長,長8-16 mm。
別名:鋸葉定經草、旱田草、畦上菜
原產地:印度至澳大利亞北部、台灣、中國。台灣生島低海拔河旁及濕生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外形跟倒地蜈蚣很像,但小許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長匍匐狀,多分枝,密被柔毛。葉對生,卵形或卵狀心形,被柔毛,葉緣粗齒緣。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於葉,花冠二唇狀,淡紫藍色。蒴果長橢圓形,胞間裂。花期集中於夏至秋季。
基本資料
學名:Torenia benthamiana Hance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叶蝴蝶草<植物志:Torenia benthamiana Hance>
原產地:低海拔路旁坡地及草生地。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50301 非洲櫻草

▲新生公園 20250301 非洲櫻草,葉表

▲新生公園 20250301 非洲櫻草,花正面

▲新生公園 20250301 非洲櫻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原產非洲南部,由多種本屬植物雜交育成的新興花卉。全株有毛,株高15~30cm。莖纖細,四散下垂或匍匐生長。互生橢圓形葉,長1~1.5cm、寬0.5~0.7cm,葉緣羽狀深缺刻,葉有腺體。花開於近枝端葉腋與枝端形成集繖花序。花柄長,花萼筒狀,豔紅色花冠5裂,裂片末端微凹,喉部黃色,花徑約3cm。開花期春至秋季。
用途
在非洲地區當地人民常用作食用蔬菜,且在南太平洋群島也已自然化成為地面覆蓋植物。
培育方式
喜歡生長在潮濕、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早春到晚春期間進行修剪,以去除枯萎的花朵,促進新生長並延長開花期。修剪受損或枯死的葉片以維持植物的健康。定期修剪能改善空氣流通,降低疾病風險。確保使用乾淨、鋒利的工具以防止植物損傷,促進生機勃勃且茂盛的花園展示。
基本資料
學名:Jamesbrittenia hybrid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南非東北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花語:主要圍繞著愛情和幸福,傳達愛意與祝福的意涵。這種花的色彩鮮豔,給人溫暖和愉悅的感覺。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彎花醉魚木,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彎花醉魚木,花側面
主要特徵
彎花醉魚木-灌木。葉膜質,長橢圓披針形,長5-12cm,漸尖頭,全緣或不明顯細齒緣,下表面被黃褐色毛。頂生向上的穗狀花序,長達15cm以上。花冠白至淡紫紅色。盛花期在7月間。
近似物種
新分類下的玄參科植物:
雙鋸齒玄參、彎花醉魚木、苦檻藍、揚波
用途
醉魚木屬有些種類的枝葉揉碎丟進水裡可使魚麻醉,以便捕捉,因此稱為醉魚木或醉魚草。
基本資料
學名:Buddleja curviflora Hook. & Arn.
簡誌:灌木。葉膜質,長橢圓披針形,長5-12 cm,漸尖頭,全緣或不明顯細齒緣,下表面披黃褐色毛。頂生向上的穗狀花序,可長達15 cm。花冠白至淡紫紅色。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台灣、日本南部及琉球群島。偶見於東部河流溪谷或山壁上。灌木,分枝多。
保育等級:稀有物種,易危(VU)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新竹腹水草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新竹腹水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新竹腹水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630 新竹腹水草,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新竹腹水草,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新竹腹水草,果實
主要特徵
常綠亞蔓性草本;株高 1~2 公尺,全株無毛,纖細,圓柱形,上部枝條下垂。葉為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 5~10 公分,寬 2~5 公分,長橢圓形至卵形,葉基圓形或闊楔形,葉尖漸尖形,葉緣呈歪三角狀鋸齒緣。花序為多花、密生穗狀花序,腋生,長 1.5~3 公分;苞片較花萼長,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形,光滑或疏被緣毛;花萼 5 裂,裂片長 0.3~0.4 公分,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光滑;花冠長約 0.5 公分,藍紫色,冠筒長約 0.3 公分,裂片漸尖形,花期 6~9 月。果實為蒴果,卵圓狀球形,稍扁平。果實為蒴果,卵圓狀球形,稍扁平。果期 10~11 月。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利水,行氣,去瘀,消腫,解毒之效。治肺熱咳嗽,目赤,水腫,淋病,腰痛,小兒驚風,血熱,肝炎,月經不調,疔瘡腫毒,瘰癧,跌打損傷,火燙傷。腹水草因治腹水病而得名)。腹水草因治腹水病而得名。草木便方稱釣魚竿,其腹水草屬(Veronicastrum)植物均同功效使用。
基本資料
學名:Veronicastrum axillare (Siebold & Zucc.) Yamaz. var. simadae (Masam.) H. Y. Liu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釣魚竿、爬岩红<植物志:Veronicastrum axillare (Siebold & Zucc.) T. Yamaz.>
原產地:分佈於江蘇南部、安徽(舒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乳源)。台灣(新竹)。日本也有。台灣北部新竹、桃園境內山區海拔 360~1,500 公尺的山谷林蔭下。。臺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大埔農場 20241006 較小的藍豬耳,匍匐生長

▲大埔農場 20241006 藍豬耳,葉表

▲大埔農場 20241006 藍豬耳,葉背

▲大埔農場 20241006 藍豬耳,花上方

▲大埔農場 20241006 藍豬耳,花側面
主要特徵
植株低矮,高約五至二十公分,莖多分枝,略方形 常紅棕色,向四方匍匐伸展,單葉對生,葉長橢圓卵形、卵形、倒卵形,先端鈍或微尖,基部截狀或微凹,鈍葉鋸齒緣,葉長六至二十公釐,葉面綠色,葉脈明顯,羽狀脈,表面僅中脈和葉緣被毛,短葉柄,兩性花,花單出,腋出,具長花梗,梗較其鄰近葉長,無小苞片,花萼筒狀,五裂,五脈,脈具稜或翅,花冠基部呈筒狀,紫白、紫、紫紅色,不整齊花,長約八至十公釐,五齒裂,二唇化,上唇二裂,下唇三裂,中央具白色斑,花瓣兩兩相聯,雄蕊四枚,二長二短,二強雄蕊,後方一對孕性至不發育,較長花絲對在近基部處有附屬物,雌蕊一枚,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一枚,柱頭頭狀或二裂,子房上位,子房二室,中軸胎座,蒴果,長橢圓形,長三至五公釐,熟時胞間開裂,為宿存花萼包被,長度與宿萼相當,種子褐色。
近似物種
藍豬耳與定經草的差異:
藍豬耳:花瓣淺裂。近基部葉有柄。
定經草:花瓣深裂。近基部葉無柄。
註:如果沒有花的時候,近似的植物還有倒地蜈蚣,葉柄最長。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用途
草本。藥用(清熱利溼,解毒消腫。治感冒,肝炎,癰瘡疔腫)。
基本資料
英文名:Blue Pig-ear, Malaysian False Pimpernel
和名:ウリクサ(瓜草)<Lindernia crustacea (L.) F.Muell.>
學名:Lindernia crustacea (L.) F. Muell.
簡誌:一年生草本。葉有柄,長橢圓卵形至卵形,長6-20 mm,羽狀脈,鋸齒緣,表面僅中脈和葉緣被毛。花單一,腋生,花梗較其鄰近葉長;花冠紫色;雄蕊4。蒴果為花萼索包,長3-5 mm。
別名:母草、百合草、瓜仔草、四方草、對葉草、小葉蛇針草、四方拳草、鋪地蓬、母草(中国植物志:Lindernia crustacea (L.) F. Muell)
原產地:原產於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台灣全島低海拔庭園、路旁及荒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葉背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花正面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花側面,宿存花萼裂至約1/2處
主要特徵
潮溼之地常常意味著泉水水源在附近,因此可能是「通泉」命名的由來。
多年生草本,高(8)15~20 公分,多少被多細胞白色長柔毛。主根短縮,鬚根多數,細長,簇生。葉幾乎全部基生,多數,蓮座狀,倒卵狀匙形,薄紙質,長(2)4~6 公分,頂端鈍,基部漸狹成有寬翅的柄,邊緣有粗齒至重鋸齒或基部羽裂。花莖通常數支,圓柱形或稍具稜角,細弱,上升,無葉或基部具 1~2 片較小的葉。總狀花序有花 (3) 10~15 朵。

▲景美仙跡岩 20190223 佛氏通泉草 宿存花萼裂至約1/2處為最大特徵
近似物種
佛氏通泉草與通泉草區別
1.花色:佛氏通泉草花冠顏色較深,通泉草下唇顏色很較淡,通常是白色,或淡紫。
2.花型:佛氏通泉草較通泉草大上一倍以上。花長1cm以上。
3.花萼(宿存花萼)裂開的深度:通泉草深裂至2/3處,而佛氏花萼僅裂至1/2處。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在日本低海拔也有三種通泉草:トキワハゼ(常盤爆)<Mazus pumilus>,很接近台灣的通泉草。サギゴケ(鷺苔)<Mazus miquelii>很接近台灣的佛氏通泉草,但花萼缺口長度不同。ムラサキサギゴケ(紫鷺苔)<Mazus miquelii Makino>為匍茎通泉草,花瓣上唇上翹為特徵。
近似物種
高山通泉草 Mazus alpinus Masam.
阿里山通泉草 Mazus delavayi Bonati
佛氏通泉草 Mazus fauriei Bonati
薄葉通泉草 Mazus goodenifolius (Hornem.) Pennell
匍莖通泉草 Mazus miquelii Makino
通泉草 Mazus pumilus (Burm.f.) Steenis
彈刀子菜 Mazus stachydifolius (Turz.) Maxim.
臺南通泉草 Mazus tainanensis T.H.Hsieh
用途
藥用(治婦女經閉,毒蛇咬傷,利尿等)。
基本資料
學名:Mazus faurei Bonati
簡誌:多年生草本,具短匍匐莖。根生葉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匙形,長3-7 cm,葉緣裂至深裂,兩面被粗毛或下表面僅葉脈被毛,寬翼,葉柄長1-4 cm;走莖葉近無柄,小於根生葉。花序5-15朵花。
別名:台灣通泉草。烏子草。台湾通泉草《植物智:Mazus fauriei Bonati》
原產地:北部低海拔山區荒地。台灣特有種(特生中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不太起眼的羅山腹水草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花序(已經有花,漸熟)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羅山腹水草。多年生草本。莖攀緣或匍伏,多分枝。葉互生,單一,二型性,鋸齒緣,光滑,莖下部葉片倒披針狀橢圓形,長7-10公分,寬2-2.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漸狹,莖上部或分枝葉片卵形,長2-5公分,寬1-3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柄短,長1-2公厘,光滑。花序頂生,總狀,長5-12公分,光滑;花深紫色,近無柄,具苞片。小花梗長約1公厘。苞片披針形,長約3公厘,寬約1公厘。花萼5深裂,綠色,裂片狹菱形,漸尖,淺鋸齒緣,光滑,長約3公厘,寬約1公厘。花冠4裂,管狀鐘形,深紫色;花冠筒長約2.5公厘,內面近開口處毛絨狀,外面光滑;上裂片略為彎曲,卵狀圓形,長約2.5公厘,寬約2公厘;其餘裂片披針形,長2.5公厘,寬1.5公厘,反捲。雄蕊2枚,略為外露,著生於花冠上裂片旁,長約3公厘;基部具毛,花藥背側著生,長約1公厘,縱裂,黃色。子房卵形,長約1公厘,寬1.5公厘;花柱長約2公厘;柱頭點狀。蒴果卵形,長3-4公厘,寬2-3公厘,離生成4瓣。種子多數,卵狀橢球形,長約0.5公厘,寬約0.4公厘,具網紋。
基本資料
學名:Veronicastrum loshanense T.-T. Chen & F.-S. Chou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10905 旱田草

▲魚蕨步道 20210905 旱田草,花正面

▲魚蕨步道 20210908 旱田草,葉表面,鋸齒狀的葉緣為其特徵
主要特徵
旱田草為生多年草本,高 10~15 公分,少主莖直立,更常分枝而長蔓,節上生根,長可達 30 公分,近於無毛。葉柄長 0.3~2 公分,前端漸寬而連於葉片,基部多少抱莖;葉片矩圓形、橢圓形、卵狀矩圓形或圓形,長 1~4 公分,寬 0.6~2 公分,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除基部外密生整齊而急尖的細鋸齒,但無芒刺,兩面有粗澀的短毛或近於無毛。花為頂生的總狀花序,有花 2~10 朵;苞片披針狀條形,花梗短,向頂端漸粗而連於萼,無毛;萼在花期長約 0.6 公分,果期達 1 公分,僅基部聯合,齒條狀披針形,無毛;花冠紫藍色,長 1~1.4 公分,管長 0.7~0.9 公分,上唇直立,2 裂,下唇開展,3 裂,裂片幾相等,或中間稍大;雄蕊 4,前方 2 枚雄蕊不育,後方 2 枚能育,但無附屬物;花柱有寬而扁的柱頭。蒴果圓柱形,向頂端漸尖,比宿萼長約 2 倍;種子橢圓形,褐色。花期 6~9 月,果期 7~11 月。旱田草通常與圓葉山梗菜或石菖蒲混生在一起,在母草屬(Lindernia)植物中,唯有旱田草會匍匐蔓延,屬多年生植物;它的葉緣密生鋸齒,也是辨識的重點之一。
近似物種
旱田草與泥花草的最大差異在葉子。
旱田草:長橢圓形葉子,帶銳狀鋸齒緣。
泥花草:倒披針形的葉子,鋸齒較寬,末端較尖。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基本資料
學名:Lindernia ruelloides (Colsm.) Pennell
簡誌:多年生草本。葉有柄,橢圓卵形至寬橢圓卵形,長10-50 mm,羽狀脈,鋸齒緣至牙齒緣,兩面粗糙。頂生總狀花序,花梗較其鄰近葉短;花冠藍紫色;雄蕊2,假雄蕊2。蒴果較萼片長,長10-25 mm。
別名:旱田草(中国植物志:Lindernia ruellioides (Colsm.) Pennell)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濕地及水旁。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10828 倒地蜈蚣

▲魚蕨步道 20210828 倒地蜈蚣,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 30 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 甚少形成其它花序 )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
釘地蜈蚣(台語),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葉有葉柄,全年開花。也有人稱它為墓仔埔花(台語)。
用途
據說在醫美診所裡頭,有時候會使用蜈蚣草的真空包水藥給患者消炎、消腫用。
藥用(熱解毒、利濕、止咳、和胃止嘔、化瘀。治嘔吐、黃疸、血淋、風熱咳嗽、腹瀉、跌打損傷、疔毒、中暑、痢疾、火傷、瘡癤、傷風、筋骨痛)。
基本資料
學名:Torenia concolor Lindl.
簡誌: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葉卵形至三角卵形,長2-5 cm。萼片花時長15-20 mm,果時長25-40 mm;花冠深藍色或白色,長25-40 mm,無毛。
別名:單色蝴蝶草,倒地蜈蚣、四角銅鑼、四角銅鐘、蜈蚣草、地娛蚣、過路蜈蚣、Rararyom(排灣)、单色蝴蝶草(中国植物志:Torenia concolor Lindl.)
原產地:全島低海拔向陽草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