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子坪 20240414 斯氏懸鉤子

▲二子坪 20240414 斯氏懸鉤子,葉表

▲二子坪 20240414 斯氏懸鉤子,葉背

▲二子坪 20240414 斯氏懸鉤子,花苞

▲二子坪 20240414 斯氏懸鉤子,花
主要特徵
攀緣性灌木,常生長於破壞地之陽性藤本植物。總狀花序,花冠白色,花序及花梗上有紅色腺色,花期在 2~3 月。果為聚合狀漿果,徑約 0.9~1.2 公分,成熟後變紫黑色。
團簇於林緣樹冠頂部,枝條披垂而下生長。葉為單葉平面式互生,呈狹狀等腰三角形、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葉端漸尖,葉基呈截斷狀,葉緣有細鋸齒、呈波浪狀起伏,有直線形羽狀側脈,葉柄長約 1~1.5 公分,葉色正面深綠、背面淺綠。
用途
食用(果),根皮可提取栲膠(主要用於鞣皮,制革業上稱為植物鞣劑)。
基本資料
英文名:Swinhoe's Raspberry
和名:タイワンウラジロイチゴ(台湾裏白苺)<Rubus swinhoei Hance>
學名:Rubus swinhoei Hance(有同物異名)
簡誌:莖幼時被卷毛狀絨毛;刺少至多,長1-3 mm。單葉,長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形,不規則重鋸齒緣至鋸齒緣,下表面近光滑或被灰色絨毛;托葉卵狀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全緣或鋸齒緣。花單生或3-7朵成繖形花序;萼片三角狀卵形,外被絨毛及長腺毛。
別名:木莓(植物志:Rubus swinhoei Hance)
原產地:台灣,中國南部、日本南部群島。台灣北中部低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葉表,葉面綠色,基部三出脈,脈上有鉤刺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葉背,葉下淡綠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花
主要特徵
落葉直立灌木,莖散生鉤刺。單葉,平面式互生,葉身 6~8 公分長,葉片變化,從狹狀等腰三角形至三裂,唯兩側裂葉不超過葉長二分之一,細鋸齒緣,表肋微凸起,有細茸毛,葉面綠色,葉下淡綠,基部三出脈,脈上有鉤刺;主枝上者闊三角狀卵形,常三裂,花枝上者多卵形而不分裂;托葉線狀披針形,連生於葉柄,長約 0.5 公分。花單生或成對,頂生,萼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花瓣卵形。果卵狀三角形;果實橙黃上被細絨毛;甜美可口。花期 1~2 月。全島中低海拔極常見。
用途
食用。藥用(中藥名:懸鉤子。味酸性平,醒酒、解毒、袪疾,治痛風、丹毒、遺精等;根亦入藥,破血殺蟲,治跌打損傷等;莖燒末服之,主喉中塞)。
基本資料
和名:ビロードイチゴ(天鵞絨苺)<Rubus corchorifolius>
學名:Rubus corchorifolius L. f.
簡誌:莖幼時被毛;刺疏,長達 5 mm。單葉,長橢圓狀卵形,不裂至3深裂,僅脈上被毛,鋸齒或重鋸齒緣;托葉線狀披針形,長約5 mm。花常單生;萼片三角狀卵形。果卵形。
別名:絨毛懸鉤子、山莓<植物智:Rubus corchorifolius L. f.>
原產地:台灣、大陸華中、華南至華西及中南半島、日本、韓國。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厚葉石斑木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厚葉石斑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厚葉石斑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厚葉石斑木,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厚葉石斑木,果實
主要特徵
厚葉石斑木為本島固有的植物,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小枝叢生。枝條端直又瘦長,幼枝灰白、光滑,老枝有裂紋。葉厚革質,光滑倒卵形,長 4.5~7 公分,寬 1~3.5 公分,先端圓鈍,基部寬楔形,全緣,略反捲。圓錐花序被褐色毛;花瓣篦狀倒卵形。果球形,徑 0.6~1 公分。花期為 3~5 月。
用途
染料(樹皮含鞣質,可取做染料)。藥用(根:具有袪風,利濕,活血化淤,收斂,止血功效)。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ャリンバイ<Rhaphiolepis indica (L.) Lindl. ex Ker var. umbellata (Thunb.) H.Ohashi>
學名:Rhaphiolepis indica (L.) Lindl. ex Ker var. umbellata (Thunb. ex Murray) H.Ohashi
簡誌:葉幼時密被鏽色絨毛,成熟時光滑,橢圓形或倒卵形,全緣或微鋸齒緣。花序被褐色絨毛。註:另有刻脈石斑木 (Rhaphiolepis impressivena Masamune) 一種分佈於花蓮清水山。此種存疑。
別名:革葉石斑木, 厚葉石斑木
原產地:台灣、日本南部、琉球、小笠原群島、韓國。台灣北部近海岸地區及蘭嶼。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接近威脅。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320 長在路邊的山櫻花(霧社種)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山櫻花,葉表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山櫻花,葉背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山櫻花,果序與葉序
主要特徵
特徵:花朵為吊鐘狀、顏色較紅、花柄長。
分佈地點:散見全台各地。
沖繩一帶也有野生種。落葉喬木,高可達 20公尺,樹幹通直,樹皮茶褐色,有光澤,若時常呈片狀剝落。
近似物種
顏色:淺粉色的竹子湖種、桃紅色霧社種
基本資料
學名:Prunus campanulata Maxim.
日本語:ヒカンザクラ(緋寒桜)、タイワンザクラ(台湾桜)、ヒザクラ(緋桜)とも言う。
簡誌:落葉喬木。葉倒卵形至長橢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密重鋸齒緣,光滑。花下垂,單生或數朵簇生;花萼與花瓣均呈紅色。
別名:山櫻桃, 緋寒櫻
原產地:我國大陸華南、台灣、日本、琉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花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花序
主要特徵
灌木,高0.5-1.5米,稀達2米。小枝灰棕色或棕褐色,無毛或嫩枝被短柔毛。冬芽卵形,無毛或被短柔毛。葉片長圓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長2.5-6cm,寬1-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最寬處在中部,邊有細鈍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或在中脈上有疏柔毛,側脈4-5對;葉柄長1.5-3毫米,無毛或上面被疏柔毛;托葉線形,長約5毫米。花單生或2朵簇生,花葉同開或近同開;花梗長6-8毫米,幾無毛;萼筒鐘狀,長寬近相等,無毛,萼片三角狀橢圓形,先端急尖,邊有鋸齒;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雄蕊30枚;花柱稍比雄蕊長,無毛或基部有疏柔毛。核果紅色或紫紅色,近球形,直徑1-1.3cm。花期3-4月,果期5-8月。2n=16。
近似物種
白花重瓣麥李Cerasus glandulosa f. albo-plena
粉花麥李Cerasus glandulosa f. rosea
粉花重瓣麥李Cerasus glandulosa f. sinensis
台灣栽培以白花重瓣麥李 Cerasus glandulosa f. albo-plena為主。開花期冬至春季。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用途
藥用(治津枯腸燥,食積氣滯,付脹便秘,水腫,腳氣,小便淋痛)。
基本資料
學名:Cerasus glandulos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中國華中、華南各省。生於山坡、溝邊或灌叢中,也有庭園栽培,海拔800-2300米。日本有分佈。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212 在大樓旁生長地很茂盛的台灣富士櫻,今年與寒緋櫻開花差不多時間

▲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212 台灣富士櫻,花序

▲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212 台灣富士櫻,樹幹,樹皮淺灰色,老莖常呈片狀剝落。
主要特徵
台灣的富士櫻(暫訂:台灣富士櫻)的花期在2月下旬至3月,比緋寒櫻稍晚一些,花為單瓣5枚,先落葉再開花,花朵叢生或呈繖形花序排列,腋生。
落葉性喬木。單葉,互生,倒卵狀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紙質,基部圓形,先端具有尾尖,有鋸齒緣。托葉撕裂狀,早落。葉柄綠色,光滑無毛,具有溝槽,頂端有一對突出的腺體。中肋於表面凹下,背面隆起,側脈每邊約8至10條,於背面隆起。兩性花,叢生或呈繖形花序排列,腋生,花萼鐘形,黃綠色或褐綠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花萼筒與子房合生或離生。雄蕊多數,著生於花萼筒口處,花絲線形。雌蕊心皮1枚,胚珠2枚,側生,下垂狀,花柱細長,頂生,柱頭盾形,邊緣胎座或中軸胎座。樹皮淺灰色,老莖常呈片狀剝落。
台灣的富士櫻是台灣原生種山櫻花緋寒櫻(台灣山櫻)與日本豆櫻(マメザクラ)的嫁接雜交品種。
日本豆櫻(マメザクラ)為関東・中部・近畿附近的日本原生種櫻花,尤其富士山周邊與箱根附近尤勝,所以也叫做富士櫻(フジザクラ)或箱根櫻(ハコネザクラ)。由於樹型無法長得高大,且花小之特徵所以被稱做豆櫻,也容易培育出變種的品種,為多數栽培種的母種。wikipedia:マメザクラ
備註:在這裡訂為台灣富士櫻,怕名詞上與日本的富士櫻容易混淆了。
基本資料
和名:
學名:Cerasus kanzakura<日本豆櫻 x 台灣山櫻:Cerasus incisa x campanul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三色櫻、富士櫻、寒櫻
原產地:為台灣山櫻與日本山櫻之雜交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20423 廣東薔薇

▲台北植物園 20220423 廣東薔薇,花
主要特徵
攀緣灌木。樹幹及枝條的描述:株高1~3m,莖幹直立,蔓性或匍匐性;枝條柔軟,皮刺帶鉤。葉互生,多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倒卵形至橢圓形,5~9枚,先端急尖或稍鈍;葉片平滑,緣具細齒。花序及花被的描述:兩性花,對稱,呈圓錐狀繖房花序,多著生於短枝上,花朵單瓣或重瓣,花色有紅、桃及白色等。果實及種子描述:暗紅色,球形至卵形。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用途
藥用(花有消暑、健胃、解渴、止血等作用;果實叫營實,能驅風濕、利關節,又作瀉藥及利尿藥;根能祛風活血;葉外用治腫毒)。
基本資料
和名:ノイバラ(野茨)<Rosa multiflora>。ノバラ(野薔薇)ともいう。
學名:Rosa kwangtungensis T. T. Yu & Tsai
簡誌:無描述。
別名:野薔薇、广东蔷薇<植物智:Rosa kwangtungensis Yü et Tsai>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韓國。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10326 小石積

▲台北植物園 20210326 小石積,花
主要特徵
灌木。小葉歪斜,卵形或橢圓形,兩面被直硬毛。
基本資料
學名:Osteomeles anthyllidifolia Lindl. var. subrotunda (C. Koch) Masamun
簡誌:小葉歪斜,卵形或橢圓形,長約4 mm,寬約3 mm,先端圓具突尖頭,基部鈍,無柄,兩面被直硬毛。
別名:
原產地:僅生長於蘭嶼。
進入閱讀更多...

▲蓮華池 20210314 苦懸鉤子

▲蓮華池 20210314 苦懸鉤子,花
主要特徵
苦懸鉤子為薔薇科懸鉤子屬落葉攀援灌木,莖枝暗紫色,光滑,散生鉤刺,刺長 約 0.5 公分。單葉,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不分裂或 3 淺裂,不規則鋸齒或重鋸齒緣,兩面光滑,下表面常灰色或白色;托葉線狀披針形,長 0.5~1 公分,連生於葉柄基部。短總狀花序常 3 花;萼裂片尾狀三角形,外部無毛。花瓣白色倒卵形,花期 6~7 月。果近球形,熟時呈橘紅色,8~10 月紅熟。
用途
藥用(全株入葯,有活血、散瘀之效)。
基本資料
學名:Rubus trianthus Focke
簡誌:攀緣落葉灌木;莖暗紫色,光滑;刺少,長5 mm。單葉,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不裂至3深裂,不規則鋸齒或重鋸齒緣,兩面光滑,下表面常灰色或白色;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0 mm。花數朵成總狀花序;萼片三角狀卵形至披針形。
別名:虎氏懸鉤子、苦懸鉤子
原產地:台灣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永春陂 20210220 臺灣蛇莓

▲永春陂 20210220 臺灣蛇莓,海綿質花托表面的果實(果實表面有皺果,也有沒有皺果的部分)
主要特徵
蛇莓與台灣蛇莓比較:
蛇莓:聚合果較大。花萼無完全包覆果實。低海拔。
台灣蛇莓:聚合果較小。花萼幾乎包覆果實。花瓣離生。低中海拔。
用途
藥用(莖葉可以止血、解毒、治胃病)。
多年生匍匐草本,具走莖。三出複葉,莖生及地生,具長柄;小葉菱狀卵形,粗鋸齒緣,鋸短柄;拖葉與莖生葉柄離生,與基生葉柄略合生,有缺刻。花單生;萼片5,花瓣5,黃色;瘦果,扁卵形。
基本資料
和名:ヘビイチゴ<Duchesnea chrysantha (Zoll. et Moritzi) Miq.>
學名:Duchesnea chrysantha (Zoll. & Mor.) Miq.
簡誌:簡誌上蛇莓之描述;莖被長軟毛;節上長芽。小葉近菱形,圓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長1-3 cm,鈍鋸齒緣。
以往之記載,均認為台灣有兩種,另一種為台灣蛇莓 (D. chrysantha)。兩者之差別在於果實表面有無小疣。此處採 Kalkman (Fl. Malesiana ser. I. 11(2): 291. 1993) 之意見將兩種合併,但本屬仍保留而不併於 Potentilla 屬中。
別名:皺果蛇莓、皱果蛇莓<植物智:Duchesnea chrysantha (Zoll. et Mor.) Miq.>
原產地:日本、朝鮮、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也有分佈。全島低至中海拔之草生地或路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